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艺术
4460700000027

第27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1)

在家庭教育中,沟通问题占了很大的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失效,家庭教育也就出现了问题。亲子关系之间沟通不畅,家长不能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教育信息,孩子无法理解和接受家长的观点和做法。这样无论家长出于多么良好的动机,帮孩子制定了多么好的目标,最后还是无法达成愿望。所以,懂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是所有父母都应必须学会的沟通之法。

沟通,是维系亲子关系的基础

在说亲子沟通之前,我们先来问家长们以下几个问题:

1.孩子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2.谁是你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3.孩子在学校里的绰号是什么?

4.孩子最喜欢的音乐是哪首?

5.孩子最喜欢的读物是哪一本?

6.孩子长大想干什么?

7.孩子最喜欢哪个老师,为什么?

8.家庭之外谁对孩子最有影响?

9.孩子在学校是否受欢迎?

10.什么是孩子最宝贵的占有物?

如果以上问题中,作为家长的你能回答对八个或八个以上,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与孩子间的沟通不错。你若是看到这些问题,两眼一抹黑的家长,那么你就该开始反思了。

曾经湖南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但这个仅仅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却在一个黎明从高楼跳下。

她曾多次说过想自杀,但家长和学校都没有在意过这个危险的信号。也许是她自述死亡的次数太多了。临自杀的前半夜里,她从自己的房间里跑出来,敲父母居室的门,说头疼、肚子疼,然后再一次睡到了母亲的床上。这是许久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了。母亲以为她学习累了,劝她休息一天。这时候她流露出想死的念头。她说:“我不是为我自己死,我是为全班的50名同学,我的死可以促使全班同学考试成绩好。”

母亲听过很多次类似这样的话,也没太当回事,早早动身去上班了。不过在临走的时候,还是叮嘱了做父亲的有时间去学校问问女儿的情况。

但是女儿没有再给他们时间。

我想,如果她的母亲能在她第一次流露出想自杀的念头时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她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那么这一悲剧将可避免。可见,父母能否和孩子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亲子沟通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能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融洽、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通过良好的沟通,父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了保障,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快乐、健全的人格。亲子沟通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获得上进的力量源泉,从而促进学业的进步。可以说,沟通是做父母的应学会的一门艺术。

当然了,沟通也应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不仅不会达到沟通的目的,还会使事情变得更为糟糕。比如: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穿衣问题,却因为沟通方法不对,最终演变成了争吵。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跟孩子沟通,还要会沟通,如此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这里我为父母和孩子沟通支几招:

1.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先说一声,取得孩子的谅解。

2.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地听完,充分了解他的看法。要以变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3.用尊重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也尊重你,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作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孩子犯了错,你会怎么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犯错是难免的,更别说是孩子了。“自古雄才多磨难”,一个人要有超乎常人的成就,必然以超乎常人的磨难为前提。不犯错的孩子长不大,不经历磨难的人不会成功。人在成长中一定会犯错或走弯路,处理得当就成了成功的条件。不怕孩子犯错,怕的是家长处理不当,加深问题和错误,反而引起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失败。真正的教育敢于正视问题。家长处理好了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处理不好就是孩子走向毁灭的开始。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因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挖苦、说教、警告、谩骂、威胁的词语已经植入我们的语言当中。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的批评一般会有以下问题: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有了过失时,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念念有词,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等到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可是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敷衍的话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入目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不是能背下来,就是根本就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而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思维跳跃,联想丰富。如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联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发笑的是,往往有这样的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和认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这样一来,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很多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呢?就是因为家长们在过早地干涉,过多的介入、频繁的干预、琐碎的品评、莫名的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总之,在教育孩子上,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么,对于如何批评孩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正面引导

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用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要往邪路上推。批评孩子,应该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让孩子认识错误,并且激发他好的行为。

2.尊重人格

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如此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3.避免当众批评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4.看准时机

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见!”这种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

5.要坚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

批评孩子不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我们有些家长一遇到孩子出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往往倾盆大雨,把昔日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一股脑抖出来,搞“扩大化”,数落得孩子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难以增强改正缺点的信心。其实,今天发生的事未必与昨天前天的事有关联,即使有关联也不应“算总账”。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无限外延。这种批评看起来似乎有点简单化,三言两语就可作罢,但它符合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心理特征,往往能使他们消除对待批评的抵制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轻装前进。

6.相互配合

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坐下来,听听孩子说什么

有一次,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灭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听到小孩的话,大家都笑了起来。可就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盈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答案远非如此简单。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生活中的很多父母都跟那些大笑的观众一样,总是不愿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就按自己心里所想来“误解”孩子的意思。于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以致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一个小男孩,曾经几次离家出走,他讲述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爸爸每天忙于工作,我和妈妈现在也已经到了相对无言的地步,无论我说什么,都无法得到她的理解,她总能找出任何理由来反驳我。有一次,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习……’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说:‘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希望你有个好前途,你竟然不想学习……’原本想和妈妈说说心里话,谁知她根本就不了解我的真实想法。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向妈妈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了。”

“好为人师”是许多父母都会犯的通病,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为了孩子好,自己说什么,孩子就应该听什么。其实,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有了一定的主见,已经不愿意再当被训导的角色,他们思想活跃,希望有个细诉衷肠的对象。如果父母一味地按照“父母说,孩子听”的方式来教导孩子,从来没有留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时间。就会使孩子在父母面前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因此,父母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教育方法,充当一个好的倾听者,多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倾听,是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倾听”可以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这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够自由地对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就会促使他说出心中所想,同时也有助于他勇敢正视和处理各种事情。

心理学家研究也表示: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往往要经过多年的治疗才能恢复自尊。因此,父母们应改变那种“我们说,孩子听”的方式,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诉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而走进孩子的心里。

那么父母们在倾听和促使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呢?

1.要对孩子感兴趣

如果你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有真实的兴趣。你和孩子之间不但打开了通路,而且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父母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们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父母在一起很亲密。

2.要给孩子留出接触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或愉快时的心情。应当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无暇听他们说话。

3.听孩子讲话要专心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饭、烫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和忘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步,”或者说:“让我们到小房间去单独在一起谈谈。”

4.耐心地鼓励孩子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