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至20世纪40年代末已形成了天子殿、大雄殿、百子殿、玉皇殿、千年殿、九蟒殿等十二殿狱的寺庙和“阴曹地府”近百个鬼神雕塑,在全国别具一格,在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鬼城“鹿鸣寺”
离名山不远,还有一座雄姿挺拔的双桂山,处于丰都县城西北。那里风光秀丽清奇,一扫名山的鬼气。历史上,双桂山曾被称为鹿鸣山。早在唐代山上就建造了“鹿鸣寺”,后到明朝天顺丁丑年间(1457年),由邑进士官授江西按察司佥事杨大荣捐资扩建。
寺庙雄伟,盛名远扬,它分为上、中、下3个大殿,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内塑有佛爷、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十八罗汉等,两廊有历代名流诗赋和碑林等珍贵文物。鹿鸣寺结构精巧,依山傍水而立的“观音阁”、“道子堂”坐落在寺侧显目位置,犹如镶嵌在双桂山上的两颗明珠。寺内还有一口四时常流的“玉鸣泉”。泉水水质清冽、纯净甘甜,有“老龙水、还童水、长生水”的美称。
鬼城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全部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可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展览馆”。三峡八阵图
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位于三峡东端的奉节与白帝城之间。在这片离岸边不远的沙洲上,有一堆一堆的古石阵遗迹,外观无甚奇特,但却有一段颇为玄秘的传说:
太极图八阵奇图
三国时,诸葛孔明为了使东吴大将陆逊不敢入蜀,曾在此布下八阵图,凡入阵者,顿觉云雾缭绕,天昏地暗,耳间似有千军万马的喊杀之声而难以走出此阵。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八阵图遗迹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其中最有名者应属杜甫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据史料记载,诸葛武侯确曾到过奉节地区。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他率军西上入川,经过这里;11年后,他又赴白帝城接受刘玄德托孤,据说他曾在此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而且,他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与怀念,后来甚至形成了农历正月初七,当地百姓结伴游八阵图的传统,成为当地的一种风俗。据说,有个姓赵的渔民,在八阵图的沙迹上拾到一块枕头形状的石头,带回舟中,每到天将破晓,石枕便会发出鸡鸣声。于是他将石头破开,发现里面有“诸葛鸡鸣枕”五字,从此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更加崇敬。玄奥的八阵图
经史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八阵图的成因可能是由于长江和梅溪河洪水冲下的泥沙淤积而成。河坝露出水面时,还有盐池煮盐。春秋战国时期,巴、楚两国黎民百姓还曾为争相取盐而厮斗甚至兵戎相见。当时也许有排兵布阵的场面出现,不过那是远在三国时代之前的事了。八阵图的传说是很动人,但是它对长江航运却构成了威胁。近年来,该地挖石取沙,在保证不损害三峡盛景的前提下,既使主航道畅通,又为白帝城建筑施工提供沙子与石块,可谓一举两得。长寿之乡
“石林王国”位于广西巴马地区,海拔300~600米,最高的塔云山达1216米。境内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岩石裸露,洼地密布,形成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弄场”数千个,素有“千山万弄”之称。这里年降水量1600毫米,“暴雨一来土冲光,雨过天晴旱死秧”。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带大部分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半数以上的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然而,这里的人们竟能安居乐业,甚至还可以长命百岁呢!西山乡
在巴马,最有名的贫困之地和长寿之乡就是西山乡。全乡总面积150平方千米,耕地仅占总面积的28%,人均口粮105千克,人均收入169元。
奇怪的是,就在这一带出了许多寿星,据第二次到第五次人口普查,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居世界5个长寿区之首。长寿的人多不在山上,而是聚居于山下那些山间洼地的底部。一个几百平方米的洼地,从洼地到山顶,往往有二三百米之差。大部分山民,从小到老就同这些山洼洼相伴。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日出而耕,日落而归,入夜而宿。寨子里有一位壮族女寿星,时年105岁。她佝偻着身体,显得有些营养不良,但坐卧吃喝自如,据说她一顿能吃2碗饭,用火麻油炒菜。她还有5个儿女,大女儿年过80岁,小女儿也有72岁,生活都能自理,还能劳动。据了解,一般百岁老人,从年幼就参加生产劳动,每天闲不着,干活可达10个小时以上。直到晚年,也能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长寿之谜
西山乡贫困、封闭、交通不便,但却是宁静、幽雅、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这里主产玉米、黄豆,还有红薯、水稻、豌豆、小米、火麻、芭蕉等食用作物;菜类有南瓜苗、南瓜、黄瓜、竹笋、苦马菜、红曹嫩叶;食油常用火麻子油、油茶子油、黄豆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火麻子与火麻子油。壮民们介绍,用火麻子喂鸡,蛋大,味道鲜美。据有关专家化验,火麻子含有油酸、亚麻酸、亚钠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且易溶解于水,更易于人体吸收,具有很强的抗衰老功能。当地作为主粮的玉米,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且营养价值高于其他产地。壮、瑶和汉民们还喜欢喝用当地粮食酿造的一种土酒和用名贵中药蛤蚧泡制的蛤蚧酒等补品。至于它们同长寿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南海幽灵岛
1933年4月,法国考察船“拉纳桑号”来到南海进行水文观测。该船在海上不停地来回航行,进行水下测量作业。突然,船员们看到在上一回驶过的航道上竟矗立起一座无名小岛,岛上树木葱笼,一片热带景象。可在半个月后,当他们再来这里测量时,却又不见了这座小岛的踪影。因此,船员们将该小岛称为“幽灵岛”。“联盟”号的发现
3年后,即1936年5月的一个夜晚,一艘名叫“联盟号”的法国帆船航行在南海海域。这艘新的三桅船正准备驶往菲律宾装运椰子。“正前方,有一个岛!”一名水手突然一声呼叫,顿时惊动了船上的所有船员。
船长苏纳斯马上来到驾驶台,用望远镜进行观察。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小岛!他十分纳闷,航船的航向是正确的,这里离海岸还有250海里,过去经过这里时从未见过这个小岛,难道它是从海底突然冒出来的?可是岛上现出密密的树影,又不像是刚冒出海面的火山岛。
船长命令舵手右转90°,吩咐水手立即收帆。就这样,“联盟号”才缓缓绕过了这座神秘的小岛。这时,船员们都伏在右舷的栏杆上,注视着前方。朦胧的夜色映衬着小岛上摇曳的树影,眼前出现的事,真如梦境一般。
然后,船上航海部门的人员赶紧查阅航海图,进行计算,确定了船的航向准确无误,罗盘、测速仪也工作正常。可再查看海图,那上面根本就没有显示这片海域有小岛,而且,每年都有几百、上千条船经过这里,它们之中谁也没有发现过这个岛屿。
然而,几分钟后,前面的岛屿忽然不见了,可过了一会儿,它却又在船的另一侧出现了!船长和他的同事们紧张地观察着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如同黑色幕布般的阴影。突然一声巨响,全船剧烈地摇晃起来。紧接着,船体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声响,桅桁和缆绳相扭结着,发出阵阵的断裂声。一棵树“哗啦”一声倒在了船首,另一棵树倒在了前桅旁边,树叶飒飒作响,甲板上到处是泥土和断裂的树枝、树皮。树脂的气味与海风的气味混杂在一起,使人感到似乎大海上冒出了一片树林。船长本能地命令右转舵,但船还是一动不动。船员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显然,船已搁浅了。难解之谜
天终于亮了,船员们终于看清大海上确实有2座神秘的小岛,“联盟号”在其中的一个小岛上搁浅了,而另一个小岛约有150米长,它是一块大礁石。
好在船的损伤并不严重。船长吩咐放两条舢板下水,从尾部拉船脱离浅滩。船员们在舢板上努力划桨,一些人下到小岛上使劲推船,在奋战了2个多小时后,“联盟号”终于脱险。“联盟”号缓缓地驶离,2个小岛最终渐渐地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远古巨石
解放前,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对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巨石进行过研究,他曾说道:“此等遗迹,殆分布于全世界中。而中国迄今尚无调查报告,实为奇异。中国考古学界,对于史前陶器之研究颇盛,面对巨石文化研究,则尚未闻知,实属遗憾。”
巨石阵石棚之谜
辽宁省盖县石棚山遗址的石棚,盖石长8米多,宽近6米,厚04~05米,重达几十吨,单凭人力把这硕大的石板支架到2米左右高的石柱上面去,实存令人称奇。而且,大石棚的墨石与盖石多经仔细加工磨制,壁石套合也很整齐,有的刻有沟槽,和铺底石结合在一起。这样宏大的古代建筑,即使现在的农村也不容易再修,更何况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始社会呢?
石棚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它的性质如何?它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在什么时代被废弃?为什么石棚常三个或四个在一起……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一些考古学者半个世纪的沉思和争论。石棚的用途
法国《人类学辞典》在19世纪末对石棚的解释是:在3块或4块巨石之上,支架一块扁平的巨大天井石,故亦称“石桌”。德同称之为“巨人之墓”,葡萄牙叫做“摩尔人之家”,在法国则有“仙人之家”和“商人之桌”两种俗名。在我国辽东半岛,有石棚的农村多流传着“姑嫂修石升天”的故事,故习称“姑嫂石”。而朝鲜半岛则流传着天上的巨神把石桌移到人间的神话。
目前,有的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巨石坟墓,意义如同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宗教祭祀建筑物;有的人认为它是古代氏族举行各种活动的公共场所……
过去大量考古学者把广泛分布于世界的石棚、立石桩、环石、列石、石褐和积石墓等古代巨石建筑,统称为“巨石文化”。今天看来,上述建筑所在地地域广袤、种类不一、延续时间又很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青铜时代,甚至更晚,因而再将世界各地、各个不同时期的巨石建筑统称之为“巨石文化”似乎有些不妥。石棚的研究现状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的考古事业正处于“黄金时期”,但是认真研究“巨石文化”的考古工作者仍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遗留巨石建筑数量较少、分布不广;另一方面原因则是这种巨石建筑缺乏文献典籍资料可依,也没有民族学等材料可循,仅是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说而已。岩画之谜
1994年10月的一天,云南漾濞县文化馆的一位文化干部到距县城不到10千米的河西乡金牛村处理事情,听村上的医生说起,山上有一巨石,因像个带帽的人头,故名叫“草帽人”。在“草帽”下面有许多影子般的小人、小兽时隐时现。有人说是过去仙人留下的图画,有的又说是神鬼的符咒……这位工作人员立即被吸引住了。凭着多年文化工作的经验,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将会是一个重大发现。他心情很激动,急切地请医生带他上山看看。于是,漾濞岩画就这样被发现了。岩画悬案
就整个画面初步统计,现在可识别的人像共计107个,动物20头。人像中,高度最大为48厘米,最小为45厘米。从内容来看,这些图画的产生年代应是十分久远的了,到底产生于什么时代?出自什么样的人或人群之手?它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图景和文化观念?尚待进一步地探索和发现。岩画真貌
漾濞江从金牛村的旁边流淌而过,江面海拔为1530米,金牛村的海拔是1570米,从金牛村出去,可到达岩画地点的海拔是2020米。作为岩画载体的那块叫做“草帽人”的大石头,远远地从侧面看去,与其说是像戴帽子的人,不如说是更像一口大寿材。岩画就在寿材大头的一侧;从正面看,才像一个戴帽子的人头,伸出来的“帽檐”正好为下面的画面挡住了许多风霜雨雪。这无疑是岩画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从岩面的一侧测量,这块石头距地面最高处有905米,全长23米。画面估计是由赤矿物和动物血做颜料绘制而成的,大多呈赭褐色,少量偏黄。细看不难发现,一些原先模糊的图像又覆盖上了另外的图画或几个手掌印,估计这些画的创作历经了很多年。
可惜岩画左上角已经剥落,中间被雨水冲刷去了一小部分。现在能见到的画面情形是:右上方是一头硕大的野牛的侧面像,高2米多,似奔跑状,牛头和牛前腿画得生动有力,但牛身的后半部却剥落难辨了。画面的左下部有一头被围栏圈住的野兽,似熊,熊下面有一栏杆似的建筑,也有一个被围住的动物……岩面留下的谜团实在太多了,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地发现和研究,以期早日揭开岩画背后的寓意。鸟岛之谜
在我国的南海西沙群岛中有一个东岛,面积不过1平方千米而已,由珊瑚礁堆积而成,树丛茂密,葱翠欲滴,东南侧还有一个小小的淡水湖。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海鸟前来柄息,估计有6万只之多。每天早上晨光初现的时候,海鸟便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待到日落时分,海面夕阳如丹,海鸟便三五成群地从四面八方飞回海岛。霎时间,所有的树上停满了海鸟,整个岛屿成了鸟的王国,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鸟岛。难解的奥秘
鸟岛虽然没有招引游客的秀丽风光,却有眷许多难解的奥秘:
其一,东岛是西沙群岛中唯一一个海鸟众多的岛屿,西沙群岛中的其他岛屿虽然也有海鸟,但数量远不如东岛。人们不禁要问,西沙群岛诸岛自然环境十分相似,为何东岛能吸引如此众多的海鸟,其他岛屿却不能呢?目前,还无法解释这个问题。
其二,鸟岛上海鸟的数量虽多,但种类十分单一,绝大多数是鳗鸟;而其他岛屿上海鸟虽少,种类却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也无法解释。鳗鸟的天堂
鳗鸟每次产卵1~2枚,孵化方式比较奇特。它不像一般鸟类那样用身体去孵卵,而是用脚爪给卵加温。因为它的脚爪血流量特别大,爪蹼膜肿胀,又厚又暖,保温效果极好。
根据西沙诸岛几乎都有一层厚厚的鸟粪层的事实,不难推测这些岛屿上过去都曾有过一段百鸟云集的盛况。用同位素碳14测定鸟粪层的年龄,多在4000~5000年,从而又可推知百鸟云集的盛况发生在四五千年以前。初步估计,当时诸岛海鸟总数超过100万只,可是,为什么如今大多数岛屿上海鸟不经常光顾,却只青睐东岛呢?这个谜题至今无人能解。巨型足印
在四川邦达至昌都公路边的悬崖峭壁上,印有一左一右2个巨型神秘脚印。据目测,两个巨型脚印在离地七八米高的悬崖峭壁上,长约14米,宽约04米,一左一右前宽后窄,绝非人工雕刻。足印的发现
据当地人介绍,1997年扩建邦达至昌都公路时,施工队沿途开山炸石。一声炮响后,一块巨型岩石从此处落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被炸开的峭壁横切面从下至上有一串巨大的脚印!其中下方3个脚印已模糊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