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神秘脚印,有人说是冰山雪人的足迹,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遗迹,考古人员则认为该神秘脚印可能是距今15亿年前古脊椎动物活动的遗迹,并在此脚印旁注明了这一考证结果。各种巨型脚印
当《成都商报》报道了西藏发现15亿年前动物脚印的消息后,立即引起了彭州市新兴镇狮山村村民的呼应,原来他们村狮子山一面峭壁上由下至上也有一大一小两行神秘脚印,蜿蜒10多米。
在狮子山半山腰一块离地10多米的峭壁上,陡现一大一小蜿蜒而上的两行脚印。右侧一行脚印长约04米,状如人脚形,左侧脚印约01米。
面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人们不禁会问,这两个地方的脚印究竟是谁留下的?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脚印传说
据传,有一条孽龙兴风作浪,水淹彭州,震怒玉帝,二郎神受命收服它,孽龙闻风而逃。带着哮天犬紧迫的二郎神挥剑斩之,孽龙腾身一躲,二郎神一剑把这狮子山腰巨石壁劈为两半。孽龙飞上峭壁,二郎神和哮天犬步步紧逼,于是在峭壁上留下了一串脚印。孽龙侧身钻进峭壁左下侧,顺着山洞逃到都江堰,二郎神费尽周折才在都江堰将孽龙制服,镇于伏龙观下。
被“劈开”的裂缝非常平整,内侧生有暗红色苔藓,相传这是二郎神剑劈岩石留下的铁锈。传说中孽龙逃窜时所穿过的山洞,其洞口如今已被树木掩映。据说20世纪初,当地人组织入洞寻找通往都江堰的出口。洞内虽无歧路,但因河沙堵塞,估计有暗河存在,行走艰难。当探险队点燃第七根蜡烛继续前行时,突然阴风大作,吹灭了蜡烛,也吹灭了探险队最后的信心。山洞是否真能通到都江堰?谜底还未解开……远古鞋印
1997年3月20日,在新疆红山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化石,化石表面有个很像人类鞋印的印迹,印迹跟部有一条古三叶虫化石鳕鱼印迹。化石生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内陆湖盆的灰岩、页岩和油页岩地层中,距今约27亿年历史。鞋印的印迹全长26厘米,前部最宽处10厘米,跟部宽5厘米,前宽后窄,并有双重缝印,形态酷似人类左脚穿着皮鞋的鞋印。鞋印内有一条头朝鞋跟部、体长13厘米的远古鳕鱼化石,标本背面劈开部分,能看到鞋印受外力挤压后形成的砂土黏连层,前部厚2厘米,中部厚15厘米。劈开后的另一块岩石面上。还有一条大鳕鱼,它与鞋印约成90°,埋藏于底部。劈开时大鳕鱼的头、腹粘在鞋印背面,鳕鱼背、背鳍、尾部均清晰可见。奇特的化石
这块化石的发现,不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还使人们陷入了不解和困惑之中。古代鳕鱼的出现使地层铸上了二叠纪鲜明的烙印,说明这形成于约27亿年前。考古人员反复研究这块奇特的化石,眼前仿佛再现了27亿年前发生这起事件的一幕:那是在二叠纪早期,这里是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恐龙的祖先——原始爬行动物在岸上探头探脑,一条调皮的大鳕鱼趁湖水上涨游到岸边戏耍,当湖水退去时,它已经无法游回,便静静地躺在细软的潮泥里永远地睡去了。又经过了很多很多年,大鳕鱼成了化石。当湖泥还湿润且具有弹性时,一只穿着皮鞋的脚踏在距离鳕鱼尾巴只有半步远的地方,留下了一个注定要在27亿年后被人类发现的不寻常的印迹。湖水又一次上涨时,一条只有13厘米长的小鳕鱼又一次重蹈覆辙,随着湖水游到岸边。不幸的是小鳕鱼偏偏钻进了鞋印里。当水流退去后,小鳕鱼也被永远留了下来。鞋印成了它最合适的墓穴。这块吞噬了两条生命的泥地随着不断的沉积,经过了漫长的27亿年,鞋印连同鳕鱼形成了这块奇特的化石。鞋印之谜
从印迹的形态及尺寸上看,它是一只左脚的鞋印,鞋印上的双重缝印迹清晰。岩画上凹陷处,两端深中间浅,其受力前大后小,与人类走路时脚尖着力大,脚弓着力小的原理一致。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枚化石与在美国发现的皮鞋印化石非常相似,其双重缝印的痕迹如出一辙。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怪异的地震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将唐山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在数十秒内夷为平地,650000多间房屋倒塌,240000生灵在睡梦中葬身废墟,160000多人重伤……78级的唐山大地震是我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它犹如一道伤疤永远印在人们脑海之中。
唐山大地震遗址无法解释谜团
南京地质学校高级讲师李泰来先生的外甥、外甥女不幸在地震中遇难,当时他立即向单位请假乘火车赶往唐山,从事地质研究的他也很想看看这次地震究竟是怎么回事。李泰来的弟弟也是研究地质的,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便扛起相机,骑着自行车在唐山市开始了地震考察。一个星期考察下来,两人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用传统地震学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几种奇特现象
当时唐山地震裂度为11度,唐山市的厂房和住宅几乎全被破坏,而有一些建筑却完好如初。
所有的树木、电线杆直立如初,均未直接受害。例如唐山市65米高的微波转播塔震后依旧巍然屹立于大片废墟之中,而且震后两个微波塔之间仍可直接、准确传递电视信号。这是为什么呢?
唐山的人防坑道除个别有小裂纹外,其他均未受到破坏。原因何在?
在唐山地震中死伤的人没有人直接死于震动,绝大部分是因为建筑物坍塌受害。
唐山地震后,除个别地区受采空区塌陷或其他影响出现局部起伏外,绝大部分地面、路面完好如震前,很少出现波浪起伏现象。
唐山启新水泥厂的一栋三层库房,一楼二楼基本完好,三楼的所有窗柱却全部断裂。而且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现存旋转角度最大的一个右旋达40°,旋转角度更大的当时即已脱落。
建筑体的破坏尤其是砖石结构和水泥制件的破坏一般都是分段裂开,四面开花崩塌。整体歪斜的现象很少,这太奇怪了。
唐山公安学校有3栋三层楼房。形状相同,相互间隔10米平行排列。在地震中,南面一栋完全塌平,中间一栋只是部分散落。而即使在一栋房中有的是第一层破坏比较严重,有的是第二层,有的是第三层。为什么同处一区其受震程度会存在如此大的偏差,这又是一个未解之谜。石头渗血之谜
石头渗血,千古奇闻。可大千世界确有这种石头。这种奇石令人惊叹不已,可人们又不知为何会发生这种事情。为此,人们众说纷纭……方孝儒与血迹石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时定都南京。他在南京为新生的明王朝建造了第一座皇宫,位于南京市城东中山门内。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名曰“血迹石”的石头。在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一团团深褐色的斑纹,犹如血迹渗透到了石头中去。
传说,这块血迹石还保存着600年前方孝孺留下的血迹。
方孝孺,浙江海宁人,世称正学先生。他不仅是封建社会里以愚忠著称的名臣,也是明初最有学问的大儒。
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攻破南京,建文帝亡,朱棣自立为帝,史称明成祖。明成祖想利用方孝孺的声望,笼络读书人,于是便命令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且哭且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悲恸的哭声,响彻整个大殿。朱棣以“灭九族”相胁,方孝孺毫不示弱,说“十族何妨?”最后,方孝孺真的被灭了十族,其中包括他的许多朋友和门生,先后株连达870多人。民间相传,血迹石里的血迹就是方孝孺当年头撞石阶所留下的。千人石之谜
在苏州虎丘也有一块渗出的石头,叫“千人石”,是虎丘著名的景点之一。自古以来,苏州的民间传说称,千人石的下面即是春秋时吴王的坟墓。吴王怕工匠们泄露内情,使自己死后不得安宁,便在造好坟墓后,斩草除根,把所有的工匠和知情人都搁绑起来,挨个儿砍死在千人石上。这样,千人石每到大雨滂沱之后,就会从岩石中渗出“血水”。人们说,那是工匠的血当年浸透了千人石之故。尼雅之谜
尼雅遗址坐落在距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50千米的沙漠深处。在千年以前的唐代,玄奘高僧西游取经之时,这里还是一片草绿马肥的绿洲。
这片曾经非常繁荣的国度存在了多少年?它的文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从什么时候起它被茫茫沙海吞噬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个梦幻般的地方吸引了全世界相关人士的关注——谁能破解这些环环相扣的谜,谁就能洞悉古代西域未知的奥秘。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3次深入尼雅地区,收集了700多部木简文书和50多部汉代文书等文物,他让尼雅一夜之间轰动了世界,成为世界探险家、考古学家和生态学家向往的考察地点。古今尼雅之对比
尼雅位于“丝绸之路”上,佛教、伊斯兰教从这里传入东方的中国。这座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文明遗址,其磅礴的气势堪与著名的古罗马庞贝城相媲美。在尼雅古遗址东西宽约7千米,南北长约26千米的广阔领域里,以佛塔为中心拥有70多处居住遗迹和古坟墓,其中夹杂着许多畜舍、庭院、城墙、古河道、湖塘、农田、渠道、枯树林木等遗迹。
今天的尼雅遗址,着实令人触目惊心。远远看去,在那连绵的沙丘包围中,木桩裸露在地面上。这些木桩是当年房屋的构架和门框,有的木桩上还有横梁架着,房屋建筑一半都被沙土埋没。黄沙中到处可见残骨累累,众多破碎的陶片散落在地面上。一场大风沙过后,人们有幸能在遗址附近捡到玻璃串珠等五颜六色的装饰品,以及由地下暴露出地面比较完整的陶罐、缸、木盖等器皿,在墓地常有暴露的棺材和小乃伊干尸及丝绸棉麻等衣物残片。即使是一片荒芜的废墟,人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它当年繁荣的景象。
尼雅遗址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保持着当年废弃时的完好面貌,从房屋的轮廓能看出,哪里是过道、大厅、居室,哪里是厨房、储藏间和畜厩。有的房门半开着,房中有精美的壁炉,在1000多年前的畜厩里面,至今还垫着厚厚的一层羊粪、驼粪等。虽然尼雅的今天惨不忍睹,可它繁荣的昨日义是何等辉煌呀!“死亡之海”罗布泊
邻近西伯利亚高压中心,终年风力强劲,黑风暴多发,沙丘移动迅速,可随时掩埋村落、农田、通路……试图探究奥秘的人的失踪、死亡,给罗布泊蒙上了更多神秘色彩。神秘的罗布泊
1980年,我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赴罗布泊考察地质,不幸迷失于沙漠之中。之后,数万军民在飞机的引导下从敦煌、若羌和库尔勒三个方向进入罗布泊搜寻彭加木的下落,结果无功而返。又一位探险家余纯顺只身一人横穿罗布泊,壮志未酬,却魂断沙漠。古人的描述和今人的遭遇给罗布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罗布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罗布泊卫星照片罗布泊谜团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780米,曾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由于河流改道和常年干旱,湖面逐渐缩小,沿岸盐滩广布。该湖周围虽是荒漠地带,却是古代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通道。
罗布泊的名称历经多次改变。罗布泊在《史记·大宛列传》中称盐泽,在《汉书·地理志》中称蒲昌海。魏晋以后称牢兰海、辅日海、缚纳破、洛普池、罗布池等,至清代称罗布淖尔,蒙语意为“汇入多水之湖”,近代以来始称“罗布泊”。“死亡之海”
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对罗布泊进行实地调查和卫星照片分析,证明罗布泊不是什么游移湖或交替湖。从第四纪以来,罗布泊就始终没有离开过罗布泊洼地,只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进行涨缩变化;至隋唐时期,由于高山冰雪补给的河水径流增大,进入罗布泊的水量也相应增多;到了元代,随着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日益恶劣,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得更少,这时罗布泊的面积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最干旱时期,罗布泊的水面很小,但罗布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是在湖盆内变动,湖水从未超出湖盆范围以外。另外,断块地理运动也促成了罗布泊的涨缩变化。塔克拉玛干之谜
唐代高僧玄奘曾在他的旅游笔记《大唐西域记》中讲述过曷劳落迦城被沙埋没的奇妙经过。神佛降罪
曷劳落迦城在媲摩城北,原是一个十分富庶的城镇。但是,在这个城镇中居住的居民不敬神佛,欺凌过往的僧侣,用土块投掷他们,最后惹怒了神佛。7天之后,一场突发的风暴将全城埋没。全城居民中,只有一户因接济过僧侣,他们的家人被提前告知,筑地道逃了出来,其余的居民则全部丧命。传说这个被淹没的城市中有许多珍宝,吸引了许多人前往发掘。然而,不论是谁,只要接近曷劳落迦城,就会惨遭不幸。
曷劳落迦败落之谜
玄奘的记录旨在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暴是湮埋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原因。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风并不多,并且在高大沙丘区,沙丘移动十分缓慢,一年移动距离不足1米。所以,人们常说的自唐代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移动了80~100千米的说法是不对的。长久以来,塔克拉玛干新增沙漠化土地不过3万多平方千米,即使全部摊到塔克拉玛干南缘,也不过平均4千米的距离。这是因为原来就在沙漠中的城镇、道路在废弃后被沙掩埋,于是造成了沙漠大规模向南移的假象,实际上,这些遗址南面原来也是沙漠,它们的废弃使南北沙漠合二为一。
大风扩大了沙漠化的危害,在沙漠外围地区,由于风力活动,会使一些低矮的沙丘每年移动几十米至上百米,对绿洲造成严重危害。而且,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粒十分微细,在很小的风力下就会被吹动。别的地方起沙风须达到6米/秒,而在塔克拉玛干风力只要达到4米/秒时就能起沙,这使塔克拉玛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一个重要策源地。
沙尘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在塔中和塔西,每年的沙尘暴日分别达到65天和60天,一举夺取新疆的冠、亚军称号。沙尘暴影响范围,少则几百米,多则上百千米;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一昼夜以上,能见度“差时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再与一些过境恶劣天气现象相结合时,所形成的沙尘暴更是来势汹汹,规模浩大,常常形成灰、黑、黄色的巨大沙幕,席卷而来,大有吞没万物的气势。多变的天气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天气现象丰富多彩。除了日升、日落、朝霞、夕阳,煦煦和风、狂烈风暴等特色外,也可以见到被认为是湿润地区特有的雾、雹、露、霜、雪等种种现象。
雾因水气凝结而生,而在被视为干燥绝顶的塔克拉玛干,一样有大雾天出现,一年中,雾日有三天半。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过,雹子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区绝不可能出现,可实际上,塔克拉玛干地区一年中也会有冰雹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