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去商场买东西,手里有一张A银行的电子卡,但是商场收银台上只有B银行电子卡的收款机,怎么办?有人说,如果很多商场都使用B银行电子卡结算,那就再办一张B银行的电子卡吧。但是如果还有一部分商场,或者外省、外国商场流行C或D或E等等的银行卡怎么办呢?
有人说,商场收银台应该把每个银行的读卡机都备一台,方便顾客消费。可是全世界的银行成千上万,怎么“备”呢?
于是有人忽发奇想:如果开发一种收款机,可以读取、处理各个银行的电子卡信息,同时,其电子系统与各个银行的电子收支系统连接,这样商场只需要一部收款机,消费者可以持任意一家银行的电子卡就可以到各地的各个商场消费。比如消费者用一张A银行的电子卡,而商场的账户开在B银行,只需一刷卡,货款就跨行支付了。剩下唯一要做的就是银行间的定期结算了。
一定有人会问,这个“忽发奇想”的人能得到什么好处吗?
当然是好处多多。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众多银行的欢迎,银行再也不必费力劳神地通过“攻克”一家又一家的商场来提高自己电子卡的使用范围了,因此非常愿意让利给这个平台的开发者。消费者原先跨行支付所需要的费用,大部分都交给了这个“忽发奇想”的人。稍微想一想,每天全世界有多少消费者的多少资金量在跨行支付,就不难想象“他”有多赚钱了。
我们熟知的“VISA”、“Master”,以及中国的“银联”等就是这样的“忽发奇想”的人。
汇票
随着商业的发展,远距离的商贸活动甚至国际贸易日渐兴盛。但是货物运输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两三个月都是很常见的。
假如你是卖货的商人,你敢先发货吗?当然不敢,万一对方不付款怎么办?
假如你是进货商,你敢先把钱打过去吗?当然不敢,万一对方是个骗子怎么办?
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互猜忌,这生意也做不成呀,怎么办呢?
不如找个大哥做中间人,进货的把钱给大哥,卖货的发货以后,拿着凭证找大哥拿钱,大哥从中拿点好处费,这不就解决了。可是上哪儿找这么一位不会卷钱跑路的品德高尚的大哥呀?别着急,银行就可以充当大哥。
假如你是一个买家,想进一批价值1亿美元的货物。
首先,你必须先在银行存上大于1亿美元的一笔钱,因为银行不会为你垫付;你还要告诉银行,过几天你要进一批价值1亿美元的货物,请银行帮忙,凡有人拿着发货证明找银行,只要物品、数量、价值等相符,就可以把钱给他;
银行同意并备案后,会给你开个1亿美元的单子,一式两份,一份留在银行作为底单,另一份给你,给你的这张单子就叫“汇票”;
然后你就可以把汇票寄给卖货的了;
卖货的拿到汇票就可以按订单发货了;
卖货的拿到发货证明后,附在汇票的后面,到银行兑换那1亿美元;
银行将汇票和原先在银行里的底单一对照,只要相符,再对照一下订单和发货单,校验无误后,便可以支付你存在银行里的那1亿美元了;
提货单可以通过发货人或者银行寄给你,你到港口提货即可。一笔远距离异地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有聪明人立刻会想,我要是伪造一张汇票,再伪造一套发货单不就可以把钱骗出来了吗?你倒是可以用这种方法考验一下银行的鉴别力。
实际贸易会比上述过程复杂一些,主要复杂在银行方面。因为很多国际贸易地域相距遥远,货币种类不同,一个银行无法独立完成,需要银行间的国际合作。合作中繁琐的手续大家也不必了解。
在商业发展的需求下,汇票已经分化为很多种。我们前面讲到的见票即付的汇票叫“即期汇票”;也有不能马上支付的汇票,有的是指定付款日期的,叫“定期汇票”;有的是开出汇票后一定期限后才能付款的,叫“计期汇票”;有的是你把汇票交到银行后,再过一定期限后才能付款的,叫“注期汇票”……这些不能当场兑现的汇票统称为“远期汇票”。还有什么“变式汇票”的等等,大家不做国际贸易,也不需要了解。
本票和支票
了解了“汇票”,对“本票”和“支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首先来看本票。本票本质上就是远期汇票的一种。顾名思义,汇票就是汇款票据,这款可以来自于其他银行,可以是不同的货币。而本票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银行发行的票据,是自己银行的货币。
交易双方中,买主签发一张有指定日期的本票,卖方可凭本票如期收到货款。本票可以分有期、无期、记名、不记名等很多种。
支票大家都比较熟悉,它可以看做是即期汇票的一种特例,也就是见票马上给钱,而且不用校验发货凭证。
说到支票,大家可能听说过“空头支票”,这是什么意思呀?比如你在银行账户里存了1万元,可是你给人开了2万元的支票,银行能替你多掏1万元吗?当然不能,这张支票是没用的,这张没用的支票就叫做空头支票。
大家也听说过“背书”,就是在支票背面写点说明,比如:我要把该支票送给张三。然后该签字签字,该盖章盖章。这些背面写的东西美其名曰“背书”。
保函———见索即付
著名管理学者余世维曾经讲过他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他从意大利一家公司进口了一批昂贵的家具,并且货款已付。在中国码头验货的时候,却发现家具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他迅速致电发货公司,却发现那家意大利公司已经破产了。
贸易中类似的事情并不鲜见,怎样才能有效避免呢?双方签订的合同由谁来保证实施呢?大家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银行。
任何一家公司的资金都会存在银行,银行也最了解自己客户的支付能力和赔付能力,并且能通过冻结客户资金的办法来保障合同的顺利进行。
因此,只需要企业开户行出具一个保证书:如果企业不能履约,银行将代付违约金。这种银行为不被信任的一方提供担保,其所出具的“见索即付”的保证书被称为“保函”。
当然,银行代付违约金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贸易双方的认可,并且有时间限制。
这保函不是随便开的,首先企业要有足够的资金作抵押,再者还要交一定比例的感谢费。说实话,这种保函业务对于银行来讲太划算了,谁让人家有信誉呢!
贴现
假如你把大部分钱都存成了定期,可是眼前急用钱,怎么办?交点违约金,把定期的钱取出来就可以了。
假如你做国际贸易,卖出去很多货物,而手里攥着一大堆远期汇票,不能变现,但是资金又急需周转,怎么办?把汇票按面值“折价”卖给银行就可以了。
我们把银行支付你未到期存款,或者从你手里收购未到期远期汇票的行为称为“贴现”。
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你要提前将票据兑换成现金,就意味着提前赢得了新的投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银行要提前失去这些现金的投资机会。因此,你要将这些钱在这段时间差内产生的利息补偿给银行。利息=兑换现金×利率×时间差。而这里的“利率”既不是“贷款利率”也不是“储蓄利率”,而是“贴现率”。由于市场竞争,贴现率也是市场浮动的。但是为了维护商业稳定,国家要规定贴现率的上限,避免有人敲竹杠。
有朋友问了,要是银行的钱不凑手怎么办?很简单,它可以把这些远期汇票再卖给其他商业银行。这种商业银行间购买远期汇票的行为称为“转贴现”。
又有朋友问了,要是所有商业银行的钱都不凑手,那卖给谁呀?别着急,可以卖给中央银行。又有人问:中央银行咋那么有钱呀?人家就是印钱的,当然是要多少有多少了。这种中央银行收购商业银行远期汇票的行为称为“再贴现”,能贴多少同样有“再贴现率”作为计算依据。
通过将“再贴现率”调高或调低,已经成为现代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现金量,进而控制社会货币流通量的一种手段。
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假如你是一位银行家,在各地建立了网点,建立了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在很多闹市区斥巨资租用了商铺,并花巨资装修了营业厅,高薪聘请了营业员……可是每天做几笔业务之外就无事可做,你得多闹心呀,这不是浪费吗?于是,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利用手里的资金、网络、服务等资源,也开发出了些挣钱的渠道。比如代收代缴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等,既可以吸存,又可以赚手续费。
有人说了,那些手续费才百分之几,仨瓜俩枣的有什么意思。对于我们个人的资金,百分之几确实不算什么。但是架不住基数大,如果社会上很多人的资金加起来有个几百亿,那百分之几是多少呢?
银行除了投资以外,赚取手续费(也就是“佣金”或者叫“中间费”)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这就是今天的商业银行。
银行的业务在不断发展,逐渐,为别人投资理财、设计金融衍生品、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经纪与交易、兼并与收购、企业上市、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投资银行监管及风险防范等一系列新业务不断诞生,并且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去甚远。这些业务逐渐从商业银行剥离,演化成了“投资银行”。我们将在以后讨论。
银行应该姓“私”还是姓“公”
银行发展到今天,它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像社会的血管一样,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机体。
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银行今天严密的组织、广泛的业务和周到的服务体系完全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因此,银行应该属于私有企业,也就是有限责任公司。说得更明白些,就是:1.银行经营不善可以倒闭;2.倒闭后储户的钱没有人负责。
假如有一天某一家银行倒闭了,会有什么后果?
我想,大家对2009年经济危机还记忆犹新。一家银行倒闭,势必造成该银行储户的挤兑;同时会造成社会恐慌,导致全社会储户对所有银行进行挤兑;挤兑是银行的死穴,必将导致银行业的全部倒闭;所有银行一旦倒闭,全社会消费者基本都失去消费能力;这会使市场萎缩,企业倒闭;进而失业率增高;很快,股市也会崩盘;整个社会经济崩溃。随着全社会的工、农、商、金融业链条不断紧密,国际贸易全球化推进,这种社会恐慌还会蔓延至全世界。
另外,银行倒闭几人欢喜几人忧。有人问,银行倒闭怎么还会有人欢喜呀?假如你刚从银行贷了一大笔款子,银行倒闭了,再也没人找你追款了,你说幸福吗?因此银行倒闭之后,将会导致货币的随机性重新分配,这也破坏了“货币是一种社会生产组织工具”的特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多国家出现了针对银行的保险公司,但是银行亏损或者倒闭时也不能全部赔付,只是差额赔付。在此之上,还有针对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公司,保证保险公司难以支付的时候再次差额赔付。如此做法只能削减银行的利润(因为要定期交巨额保险费),也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让我们抽丝剥茧分析一下吧。我们知道,挤兑是银行的死穴,它来自于社会恐慌。为什么会有社会恐慌?是因为老百姓怕自己的血汗钱取不出来。为什么怕取不出来呢?因为银行是有限责任公司,为什么会有限责任?因为是私有的。
有朋友说,那好办,把银行国有化不就行了,让银行承担无限责任。这个办法确实不无道理。从一方面讲,只要国家出面承担无限责任,就能给大众吃个定心丸;从另一方面讲,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正是国家信用(央行印刷的货币)。货币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组织工具,银行倒闭无疑打乱了社会生产秩序,国家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银行国有化就是万全之策吗?
在公有制国家,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和生命力已经不容乐观,也是一种公地悲剧。好像只有私有化才能挖掘银行家的聪明才智。
那么,银行究竟应该国有还是私有呢?
美国在应对2009年金融危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探索。只有在危机时刻,国家才能购买股份、接手银行,并对银行进行改造。度过危机之后,政府逐渐撤出股份,再把经营权归还专业银行家。
具体银行应当姓“私”还是应该姓“公”,就像银行漫长的发展历史一样,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拿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