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左宗棠家训
44858400000002

第2章 修身篇:命运靠自己主宰(1)

人穷志不穷

【家训】

“乾坤忧痛何时毕,忍属儿孙咬菜根。”

【故事】

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一天夜里,湖南湘阴左家塅的一个大院。

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孩子的祖父高兴得不得了,他催着夫人说:“快去看看,是小子还是妮子。”老太太踮着小脚,一溜小跑来到儿媳房里,正听见接生婆笑着大声说:“恭喜,是个带把的。”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洋人见了都头皮发麻的大义捍将左宗棠。

左家塅地处淮阴县南乡,左氏为当地大姓之一。左宗棠出生时,左家虽然世代书香,但已经渐趋破产,原因就是左家乐善好施,家境终于由较为富裕变为渐形中落,到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时,由于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家里经常用糠饼、瓜菜充饥。即使这样,左宗棠出生后,他74岁高龄的祖父左人锦,依然把左宗棠视为掌上明珠,从3岁时就教他读书写字,并预言左宗棠能办大事。

转眼五年过去了。这天晚上,小宗棠正想睡觉,父亲左观澜回来了,依旧是背着一小袋大米。

“爹爹,你为什么老是往外跑啊?你不喜欢我吗?”小宗棠躲在被窝里,怯怯地看着父亲。左观澜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他从兜里掏出一个泥哨递给左宗棠,叹着气说:“孩子,爹爹也不愿离开你啊。可是,我不出去挣点钱,这一大家人吃什么?”

小宗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接着,他把两个小手伸出被子,扳着指头数起来:“祖父、父亲、母亲……嗯,还有三个姐姐、两个兄长,再加上我。爹爹,如果祖母还活着的话,我们家的人正好和我的指头一样多。”左观澜连夸儿子聪明。

这时,小宗棠的母亲端着饭过来了,听见爷俩的对话,轻轻叹了一口气。本来,左家在这一带还算得上富裕户,但到了左观澜这辈时,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无奈,左观澜只好外出开馆授徒,以微薄的薪水支撑着这个家。

正在这时,小宗棠的兄长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爹爹,祖父……”左观澜扔下筷子,跑了出去。

小宗棠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还是赶紧穿好衣服,跟在母亲身后来到祖父的房间。

祖父显然是不行了,躺在床上直喘粗气。见到小宗棠,祖父的眼睛就是一亮。祖父示意小宗棠过去,拉着小宗棠的手,看了又看。最后,祖父对左观澜说:“这孩子将来可成气候,要好好栽培……”话音没落,祖父头一歪,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小宗棠拼命地摇着祖父的手,大哭着说:“祖父,你醒醒,你说明天要给我讲故事的。”全家人顿时哭成一片。

祖父死后,小宗棠就跟着父亲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凭着过人的聪慧,十五岁那年的湘阴县试中名列第一。

开榜那天,虽然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左观澜还是炒了几个鸡蛋,又赊了半斤米酒,庆祝左宗棠县试取得第一名。左观澜给左宗棠斟满酒,叹了口气说:“如果你大哥和母亲看到就好了。”想到几年前去世的大哥和刚刚去世的母亲,左宗棠端起酒杯,来到母亲像前,把酒洒在了地上。

这时,左宗棠的二哥也回家了,爷三个共同举杯,祝愿左宗棠早日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但左观澜还是没等看到儿子光宗耀祖的那一天。左宗棠十八岁那年,积劳成疾的父亲撒手尘寰,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当时,父亲给他们留下的遗产是十几亩薄地,一年只收租谷四十八石,根本不能自给自足。但左宗棠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刻苦,争取早日改变境况。

【感悟】

苦难是一笔财富:对于生活来说,苦难也许并不值得珍藏,但是坎坷的经历对于每一个人都必定是难得的财富。正是这些坎坷,让你在不断经受坎坷和不断冲破坎坷的过程中变得坚韧与坚强。而且,更多活生生的实例说明,坎坷越多经历越多,对待事情的处理方法也就越灵活,并让你在以后的生活中,比芸芸众生更深刻的理解生活、参透生命。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家训】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故事】

1827年——1830年,左宗棠的父母相继去世。当时,经世治学的思潮在全国逐步兴起,思想敏锐的左宗棠,就像黑夜里行走的旅人,突然看到远处的光亮,心里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他想法找到了魏源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邀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一天晚上,左宗棠正在油灯下苦读,好友罗泽南来找他,见他读的是“闲书”,很是生气。罗泽南说:“季高,不是我说你,你这样做对得起死去的伯父伯母吗?”左宗棠并不生气,放下书,微笑着说:“我觉得,读书如果只为了升官发财,确实没有意义。”

“几千年来,读书人不都是为了这个吗?” 罗泽南看着左宗棠,怎么也不理解,原来胸怀大志的他怎么变的如此不可理喻。

“这倒不假,可我不想这样。”左宗棠站了起来,透过窗棂看着点点星光,“我也想金榜题名,但我不会仅仅为了考举而读书。”

说着,左宗棠拿起书,兴奋地说:“你不知道,这里面讲的道理多有意思。现在,我就像鱼儿游进大海,方知道原来我们的目标多么肤浅。如果你也和我一起读这样的书……”

“不管怎样,我都不想读这样的书。况且,如果我父母知道我读这些无用的书,会打死我的。”罗泽南打断左宗棠的话,拂袖而去。他觉得,再和这样胸无大志的人谈论读书,实在是浪费时间。

左宗棠没有继续劝说罗泽南,他知道,几千年读书人的目标,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欲速则不达,他要慢慢引导朋友们都读这些圣贤书以外的经世之籍。

1831年,左宗棠考入长沙城南学院。书院山长贺熙龄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崇奉者,当他了解到左宗棠的抱负时,很是高兴,和左宗棠成了忘年交。从此以后,左宗棠更是如鱼得水,开始涉猎更多的经世致用之书。其中他最喜欢的有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在当时算不上正统,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左宗棠依然一如既往地苦读钻研,写下不少的读书笔记。

之后六年,左宗棠参加了的三次会试,竟都以失败告终。朋友们的劝告和残酷的现实,使左宗棠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要么放弃这些杂书,专心攻读儒家经典,以图日后入仕;要么继续研究这些“杂书”,不走仕途路,只为日后能有机会用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经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左宗棠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与其像其他文人那样要么用圣贤书当官、要么将才华寄情于山水,倒不如不在考试路上耗尽韶华,从此不再考虑考试的事,一心攻读经世之学,寻找新的报国途径。

1836年的一天,第二次会试落榜的左宗棠正在家里读书,和他一墙之隔的连襟张声玠提着一瓶烧酒过来了,要和他“煮酒论英雄”。左宗棠放下书本,让周夫人炒了几个小菜,和张声玠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他们从治国聊到治家,从科举聊到成才,一个时辰后,那瓶酒已经见底了。张声玠说:“兄长,值此好酒佳肴入肚,不吟诗一首岂不是缺憾?”左宗棠说声好,取出笔墨纸砚,略一思考,一挥而就。

张声玠一看,却是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好!”张声玠看着笔力苍劲的对联,禁不住啧啧称赞。

“你不会以为我是在自吹自擂吧?”左宗棠放下毛笔,看着张声玠。

“哪里。”张声玠连忙说,“别人不知道你的抱负,我还不知晓?作为读书人,‘绝意仕途’已经是常人不能做到的了,更何况还要写这样一幅‘不知天高地厚’的对联?呵呵,说你不知天高地厚,是说的一般人的看法,我就不同了。你的这副气吞山河的自勉联,是你人生目标的真实写照啊。”说完,张声玠搬个凳子,帮左宗棠把这副对联工工整整地贴在房间冲门的墙上。

【感悟】

梦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人的一生,会因年龄和阅历的不同而定下不同的理想。小的时候盼长大,大了盼爱情……但这些其实都不能称其为理想。真正的理想是自己一生的抱负,是穷其一生也要到达的没标。只有树立这样的目标,才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竭尽全力,直到成功。

钱少也能接济穷人

【家训】

“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钱多。”

【故事】

左宗棠会试不中,就在京城逗留了半年,说是散心,其实是没有回家的盘缠。

这天,左宗棠正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听见有人叫他:“前边可是季高兄?”左宗棠回头一看,是在京城认识的朋友樊道人。

“正是小弟。不知樊兄去往何处?”

樊道人上前一步拉住左宗棠的手,说:“今天没事,走,咱兄弟去喝两盅。”说着,不由分说把左宗棠拉到一个小酒店,两个人要了几个小菜,边喝边聊起来。

樊道人问:“不知季高兄这些日子过得如何?”左宗棠闻言把头低下了。但他立刻又抬起头,把酒杯举起来,对朋友说:“左某在京城这些日子,多亏了朋友们的照顾,这些我不会忘记。”樊道人笑了,也端起酒杯:“季高这是哪里话,只要你不嫌弃,想在京城住多长时间就住多长时间。这不,今天我就是去接你到我那里去住得。只是不知家中嫂嫂……”

朋友的一句话,勾起了左宗棠的思乡情。其实,他也知道,自己就这样在京城游荡,幸运的馅饼也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但要回家,盘缠是个问题啊。

“我出来这么长时间了,家里不知道……”说到这里,左宗棠禁不住黯然神伤。

樊道人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说:“你等着。”说完,一溜烟不见了。

大约半个时辰,樊道人大汗淋漓地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三百两的银票。

“小弟的情况大哥也知道,我只能给大哥这些了。”

左宗棠看着银票,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他知道,樊道人的家境一般,这张银票可能就是他的半个家啊。

“不行,这银子我不能要!”左宗棠把樊道人的手推了回去。

“你不会是嫌少吧?”樊道人把银票扔到桌子上,满脸的不高兴。

“不不。”左宗棠赶紧站起身来,“我知道你家里并不富裕……”

“我说你今天怎么了?变得婆婆母亲的!今天这银子算我借你的行不?”

看到樊道人不是玩虚的,左宗棠只好把酒杯高高举起,然后一饮而尽,深施一礼说:“既然这样,我恭敬不如从命,这些银子我先拿着,日后……”

“是朋友就别说后面的话。”樊道人赶紧打断他。

“好,不说了。我敬兄弟三杯酒,算是谢意。”说完,一连干了三大杯。然后,拿了朋友送他的银子,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一日黄昏,左宗棠又累又饿,就投宿到一家小店。酒足饭饱,左宗棠正要上床休息,忽听隔壁有人大声喧哗,其中还夹带着女人凄惨的哭声。左宗棠赶紧过去一看,那些吵闹的人已经走了,只剩下一个老妇人在那里掩面哭泣。

“敢问您这是怎么了?”左宗棠试探着问道。

“唉,别提了,我儿子因赌博欠下外债五百两,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就我这把年纪,有什么能力偿还这笔债务?刚才人家逼上门来……看来我只有一死了之了……”

左宗棠这才看到,老妇人手里拿着一根麻绳。

左宗棠连忙说:“老人家,万万使不得。这样吧,我来替你解决这件事。”老妇人看左宗棠个子不高,既不像达官贵人又不像练武之人,就苦笑着说:“孩子,别哄我老婆子了,我知道你也是穷苦之人。”左中棠说:“这样吧,明天我若能解决此事,此劫算是过去了;如果我无能为力,您在寻短见也不迟。”老妇人虽然不太相信他的话,但没有别的办法,也只好含泪答应。

第二天早上,左宗棠刚起床,就听到隔壁又是骂声又是哭声。他赶紧过去,见四五个彪形大汉围着老妇人,污言秽语不绝于耳。

左宗棠连忙走过去,对为首的一个人说:“她已经这把年纪了,你以为她有能力还你吗?”

“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难道因为她还不起这事就算了?再说,你是干什么的?不要在这里多管闲事!”一个络腮胡子走过来推了左宗棠一把。

面对讨债人的嚣张,左宗棠不卑不亢地说:“你们这样纠缠不清就能要到钱了?况且,你们逼死了她,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要不到一两银子。”

那些人见左宗棠说的在理,都不说话了。为首的那人低头想了半天,忽然抬起头,双眼直视着左宗棠:“看你像个读书人,我就听你一次,你说该怎么办?”

左宗棠见时机成熟了,说:“我是一个过路人,身上带的钱不多。这样吧,我替老人还上二百八十两。不过,以后这账算两清了,你们以后再也不能给她要了。”

那伙人低声商量了一下,见是个好办法,就拿了银子走了。

这下,左宗棠又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回到家,夫人见他既没考中,又没带回钱来,只好典当了家里的一点东西,聊以度日。但对于路上慷慨赠银一事,左宗棠回家后只字未提。

【感悟】

竭尽所能帮助他人:有钱人接济别人,虽然也是做善事,但他拿出的钱毕竟是九牛一毛;而穷人在自己尚不富裕的情况下,却能倾其所有慷慨助人,这才是最值得敬仰的。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家训】

“洋事于屡次挫衄之余,忽又失利,愁愤何可言?”

【故事】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当时,左宗棠正在陶家教书,战争的炮火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于是,在英军犯浙江、陷定海、进逼天津海口之时,左宗棠不止一次地写信给恩师贺熙龄,对战况表示出极大地关注之情。

这天晚上,左宗棠望着窗外,看黑云时而将月亮掩盖住,时而又把月亮放出来,不禁感慨万千。他拨亮油灯,伏案给贺熙龄写信。这次,左宗棠提出了固守持久的谋略。主要有:“练渔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等。

左宗棠说:“当年林公(林则徐)注重加强广东海口的防御,添建炮台,购买和仿制外国船炮,对广东水陆各军进行整顿与充实,招募渔民疍户编练成水勇,并组织人力翻译外国书报以了解敌情。因而取得了九龙之战、穿鼻洋之战、官涌之战、长沙湾之战、磨刀洋之战、关闸之战和矾石洋之战的胜利。然而清廷实在是糊涂,竟把英军来犯的原因归咎于林公,将其罢免而派琦善赴广东同英军议和来换取英国退兵。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憋得难受。我就不明白了,洋人就那十几条船,却在咱家门口打胜仗,而我们却屡屡受辱……”接着,左宗棠对琦善在广东的所作所为表示出愤慨之情,说像琦善这样的人,就该斩首军前,以壮我三军之气!最后,左宗棠希望清廷能重新启用林则徐。

写完这封信,左宗棠还是不住地叹气。

不久,左宗棠收到了贺熙龄的回信,展开一看,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好久没说话。

“季高,你怎么了?”周夫人走过来,用手摸摸左宗棠的额头。

左宗棠叹了一口气,说:“想不到我的愿望竟与事实大相径庭。林公不仅没有被重新启用,还被发配到伊犁;琦善不仅没有被斩首军前,还因是满清贵族而受到开恩释罪。这简直是荒谬至极!”

“那现在谁又去广东主持军务了?”周夫人平时常伴左宗棠一起读书,对外面的事也略知一二。

“可笑的是,皇帝竟为了挽回战败的面子,派出皇侄奕山、奕经分别分赴广东、浙江,结果奕山在广东竖旗投降,奕经在浙江靠梦幻同英军交仗而大败溃逃。可笑可怜啊!”

这时,邻居张三来借工具,见左宗棠坐在椅子上很不高兴地样子,就打趣道:“嫂子做的包子可能没有馅,你看,左大哥吃得满脸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