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巨富之镇为南浔
南浔镇位于长三角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地理区位上具有优势。其东北部与江苏省震泽镇毗邻,距湖州市区约30.3公里,陆路至上海市区120公里,至嘉兴市96公里,至杭州市124公里,至苏州市97公里,至太湖约9公里。南浔历来是江苏与浙江边贸城镇之一,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总人口43000人,镇辖27个行政村,现南浔区面积为716平方公里,镇域面积为141.3平方公里,其中古镇景区为1.68平方公里。
南浔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50-1200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夏、冬稍长,70%降水集中在4-6月和8-9月间,光、热、水同期,结合良好,有利于农业生产。
南浔是江南水乡中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早在四五千年前,南浔的居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耕作、渔猎,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很有规模的村落,富甲一方,南浔由于水路发达,曾是富商云集的地方,尤其是清末民初,镇上富户之家产在江南首屈一指,故具有“巨富之镇”之称。
南浔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省级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年游客量超180万人次。南浔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从宋至清共出41名进士,镇上拥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旧宅、百间楼和古石桥等建筑群。南浔古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含山蚕花节被列为“中国民间艺术游”系列活动。菱湖的“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2003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标准。区域内还有有桥镇之称的双林镇、湖笔之都善琏镇、灯谜之乡菱湖镇,形成了江南少有的古镇群。南浔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丰富的水资源、宜人的气候资源、野生淡水鱼资源等。
古镇的桥,古镇的水,印记着南浔古镇的历史。这桥,这景,这川流不息的运河,正是南浔的情致所在。
2.书香古镇是乌镇
乌镇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嘉兴27公里、湖州45公里、吴江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
乌镇地势低洼,为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海拔3m左右,从地理环境上讲这也是乌镇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的原因。
区内河网密布,港汊纵横,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保留了独特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真实体现了浓郁水乡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乌镇是江南着名的水乡文化古镇,共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集中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历史街区,资源品位较高,旅游发展潜力与空间很大。据说,中国最早修撰镇志的是乌镇。
乌镇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及翰林第、修真观戏台、昭明太子读书处等名胜古迹,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家家面水,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同之处,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造成“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的“水阁”,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这就是乌镇的“水上吊角楼”,极富诗情画意。
街巷内的传统民居,一般规模较大,进深较深,构成相对独立的深宅院落,建造标准也较高,内部结构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它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这类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对称,纵向进深随地形而置,一般2进~5进,布局上前厅后楼,后庭幽深。同时也有灵活自由布局的园林住宅。在乌镇的夏同善翰林第就是其中一例,具有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人文气息,且充满了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趣。
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旧时就有“百步一桥”之说,桥最多时达120多座,现存古桥30多座,这些桥的式样因地势不同而异,比如有圆形石拱桥,有明清时期的梁式桥,还有一座风雨桥,即由两条4米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中间两个桥栏间隔起一壁花格栅的屏风,屏风下便是两排行人歇脚的石座椅,临河两边用木柱支撑起遮蔽桥身的屋顶,可以纳凉遮阳。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桥里桥”,它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两桥一呈南北方向,一呈东西方向,直角相连,所以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因而博得“桥里桥”的美称。
3.布衣古镇属西塘
西塘古称斜塘,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苏、沪、浙三省市交界处,自古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镇东张安村、镇北黄荡南滩出土的文物均属良渚文化,表明大约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休养生息。早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就已开始建“马鸣庵”,宋、元时不仅形成村落,且已有市集;至明弘治年间正式命名为“斜塘市”,正德时则称“西塘镇”,且沿用至今。古镇内湖荡星罗棋布,港荡交叉纵横,具有江南水乡的特有风光。“九龙捧珠,八面来风”是人们对它的称誉。
西塘古镇1.01平方公里范围内,水面面积达到0.18平方公里,占17.8%。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形成了西塘古镇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自古就有桥多、弄多、廊棚多的特色。
古民居、古桥编织了西塘浓浓的古意。河多必然桥多,桥是水乡的情结,足以维系全镇八大区块的纽带。据1998年统计,西塘共有104座桥。宋代以来的古桥有安仁桥、安境桥、安善桥、五福桥、永宁桥等11座。清代建有卧龙桥、渡禅桥、来凤桥等。这些古桥大都是单孔桥,也有三孔桥。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具有观赏价值,营造了“卧龙凌波、彩虹飞架”的美景。西塘目前最高的石拱桥是卧龙桥,桥面石级上雕凿着有规则的纹路,单个看以为是雨天防滑之用,但从整体上看,则是片片龙鳞,与刻在桥的拱顶上的飞龙图案浑然一体,东西两边石级倒映在平静的河水里,巧妙地形成双龙卧波的景观,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桥。其他的桥梁也同样各有造桥艺术的特色。
弄,也是西塘充满幽趣的景观。宅弄深深,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天地。全镇现有古弄122条,其中尤以石皮弄、迷弄等最为着名。西塘最窄的弄叫野猫弄,最多30厘米宽,也许只有猫才能穿弄而过。而最宽的弄则能容五六个人并肩走过,叫做大弄,也算名实相符。最有名的弄是挨着种福堂的石皮弄。石皮弄长68米,宽不到1米,用仅0.3厘米厚度的石板铺就,仿佛是石头之皮铺的,就得了这一名字,两边都是高宅深院,头上是一条狭长的天空,两边的楼上打开窗子可以倚窗谈心,甚至可以伸手相握,真是别有情趣。
若是雨天,撑伞在弄里行走,就会觉得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
之中。
另外,由于古代的商贸往来以水路为主,所以逐渐在沿河的街面建起了屋顶。这种一家一户自发建造的屋连成一片,形成了西塘古镇“千米长廊”的一大景观。石桥、石驳岸、深弄、石板路、古宅、廊棚等处处显现出江南水乡城镇的独特风貌,形成了古镇西塘“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
地灵则人杰。西塘自古名人辈出,明清400多年间就曾有进士19名,举人31名,文人骚客曾为西塘留下了许多名篇诗赋。
西塘仿佛是一幅柔美恬淡的立体水乡风物画,不论是桥、巷、廊、棚、古园、古港、古庙,还是令人口舌生津的嘉善酿酒、八珍糕、粉蒸肉、走油蹄髈等,都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水乡古镇的独特风情。
4.水意古镇为周庄
周庄,春秋战国时期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后又称贞丰里。北宋元年(1086)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13公顷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庄。
周庄,曾被着名古画家吴冠中赞誉为“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镇内的四条河道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有河有街必有桥,各式的小桥是周庄特色之一。河是路的一种,桥是路的延续,小桥、流水、人家优美、幽温、和谐。
虽经历900多年的沧桑,但周庄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其中明清和民国时期建筑占60%以上,0.4平方公里的古镇上有着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座砖雕门楼。如沈万三后裔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型。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周庄总是和名人雅士联系在一起。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寓居周庄;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发起人,曾聚会迷楼饮酒作诗;当代名人到周庄采风者更不胜枚举,尤其是旅美华人画家陈逸飞,在1984年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的画廊展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当年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此画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正是这一举动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才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旖旎的风情。
周庄古镇具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布局傍水筑屋,整体民居粉墙黛瓦,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与喧嚣的城市相隔开,把游人引进了一个幽静、纯朴、清新的世界。整个水乡具有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体现出宁静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则给人一种质朴美。周庄的传统古建筑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人类生活史,记载着周庄900余年的社会发展,其建筑的选址、朝向、结构特点等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如马头墙、翘角屋檐、蠡壳窗等,除供建筑学家研究外,更加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周庄独具特色的吴文化,如江南丝竹、编竹篮、纺纱等表演,则可以陶冶游人的情操,能让游客领略到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近几年,周庄依托古镇资源,开辟旅游经济,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成功之路。
5.隐逸古镇是同里
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全镇总面积102.91平方公里,人口5.8万。同里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同里古镇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2005年同里古镇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5中国魅力名镇前10佳”。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故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同里镇的着名人物有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辛亥革命着名人物陈去病、着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王绍鏊、着名经济学家金国宝。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也曾流寓同里。正因有如此之人,才会创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明清建筑多。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
水、桥多。镇上有各朝代的古桥四十多座,有南宋诗人叶茵建造的思本桥,元代的高观桥等。在同里,最小的桥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形,小巧玲珑,堪称一绝。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在其西侧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