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迫在眉睫
44867000000010

第10章 中国周边:“准冷战”已经开始?(1)

内幕:我们如何与安倍团队短兵相接?

2014年5月30日傍晚,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

酒店进出口重兵把守,车辆检查异常严格;大堂会议厅区域安保严密,几近戒备森严。

新加坡特警显然增加了警力。与此同时,现场又出现了不少个子不高的东亚人,身着便衣,但个个如猎犬般敏捷和精干。

晚上8点,第十三届“亚太安全峰会”(俗称“香格里拉对话”)将在这里开幕。

“香格里拉对话”成立于2002年,由位于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主办,每年5月底、6月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邀请亚太地区的国防部长、防务智囊、学者和媒体人士聚会,因此而得名“香格里拉对话”。该对话是亚太地区迄今最为重要的防务峰会兼“1.5轨对话”平台。所谓“1.5轨对话”,乃指各国官员在正式会晤之外,以非正式的方式举行会晤,既有别于一轨的官方会晤,也有别于二轨的纯学者对话。

今天晚上,一个重要的不速之客将在这里现身,并将在“香格里拉对话”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一、对峙渐成型,决战已不远?

距离这位重要的不速之客抵达,还有两个多小时。此时的香格里拉酒店大堂,忙碌和快节奏中,似乎还夹杂着几丝的焦虑和烦躁。

现场所有的焦虑和烦躁,似乎都在等待那个重要的不速之客的出现。

……

之所以称其为重要的客人,是因为他是一国的政府首脑,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重要的客人。

但称其为不速之客,乃因为这位政府首脑据说是主动要求前来发表演讲,而且该国的外交人员和公关团队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策划其到“香格里拉对话”的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更值得注意的是,据坊间传闻,该国为了能让这位重要的不速之客登上“香格里拉对话”的主旨演讲台,还着实花费了不少钱。

这个重要的不速之客,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不速之客:安倍现身新加坡

安倍晋三要到“香格里拉对话”发表演讲的消息,在地区间至少已经风传了将近四个月。消息风起之时,还是2014年的2月,中国的传统春节刚刚过完,而安倍晋三也刚风尘仆仆地从“慕尼黑安全与合作会议”回来。

此时的安倍晋三,正为其国内的“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而烦恼。然而他却不辞辛劳,路远迢迢从东京飞到德国慕尼黑,亲自发表演讲,其目的只有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与中国展开舆论争夺战。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再次担任日本首相。但与其2006年9月首次上任时截然不同。安倍此次上任伊始,便将中国作为其主要对手,不断扩大双方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在国际间渲染“中国威胁论”,并进而开始其修宪和恢复集体自卫权的种种努力。

中日关系原有的结构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无疑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及其团队在国际舆论战上用心良苦,精心策划,在某些时间点上确实占据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其中就包括2014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与合作会议”。

2014年伊始,安倍在国际舆论战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前往慕尼黑,亲自向欧美国家传递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信号。

中国一位资深外交家私下对我说:“安倍及其团队在国际舆论战方面,有时候确实棋高一着,中国须尽快摆脱在舆论战方面的被动状态。”

在慕尼黑尝到甜头的安倍,刚回到东京,就立即决定:三个半月后赴新加坡,在与亚太地区关系更为密切的“香格里拉对话”中发表演讲,再次向中国发难。

消息很快通过有关渠道传到北京,也传到香港。

从2014年3月到5月底,中日双方围绕着在“香格里拉对话”舆论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悄然进行着……

电视直播:中日舆论战打响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2014年5月30日傍晚,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当晚安倍晋三主旨演讲的讲台已经布置完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晚8点,安倍晋三将准时出现在这个讲台上,开始其2014年的又一轮国际舆论战攻势,其对象毫无意外地将是中国。

而这一次由于主场就在东亚,所以安倍舆论战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无疑将大大超过远在欧洲的慕尼黑会议。

就在安倍演讲大厅的对面,另一场现场直播的电视论坛也已准备就绪,同样用得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老话。

这就是由凤凰卫视与位于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掌控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外交”的电视直播辩论会,这是第十三届“香格里拉对话”正式开幕前的第一场活动。

电视辩论会的会场,就在当晚安倍发表主旨演讲的大厅对面。

而我是这次电视直播辩论会的主持人。

电视辩论会将于18点30分准时开始,时长一个小时。除凤凰卫视各频道播出外,该电视辩论会的公共信号,还将提供给包括美联社在内的一系列国际通讯社和其他媒体。

换言之,当天晚上,除了凤凰卫视各频道外,许多国际媒体都可以通过美联社等国际通讯社拿到电视辩论会的信号,用以全部或部分播出。

电视辩论会结束后,我们通过有关渠道获知,当辩论会进行时,日本NHK记者进入现场,对电视辩论会进行了全场直播。这当然是后话了,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直播开始前25分钟,参加当晚电视辩论会的四位嘉宾从化妆间走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下楼梯,然后鱼贯进入电视辩论会的会场。

四位嘉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嘉宾傅莹,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笔挺的身材、温柔得体的笑容、举手投足间的典雅,尤其是她走路时的那份飘逸,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近乎欧洲贵族的风采。此时,就连她的一头卷起的白发,也似乎成了“贵族的皇冠”。

“迷人的笑容”“风范迷人”“举止雅致”“气质典雅”,这是在中外媒体上看到的最多的对傅莹的描绘。作为这次电视辩论会的主持人和男性,我之前研究过傅莹年轻时为邓小平当翻译时的照片,以及后来出任重要外交职务后的照片。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傅莹比年轻时的傅莹更迷人,时光在她身上似乎倒转了。

当然,与傅莹接触久了就会发现,这位“公主般的女人”所展现的也不光是柔和与迷人,她更有强硬的一面。这也是后话了,这里暂且打住。

与傅莹一起步入电视辩论会现场的,还有以下三位重量级嘉宾:美国参议员贝恩·卡丁、印度上议院议员维杰伊、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教授许通美。

我之所以称这三位是重量级嘉宾,并非溢美之词。只要看一下我下面的介绍,您就清楚了。

贝恩·卡丁,美国民主党人,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东亚小组主席,长期关注东亚事务,并在美国参议院内部具有对东亚事务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就在5月28日,亦即“掌控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外交”电视论坛举办前两天,卡丁在越南首都河内高调举行记者会,批评中国在南海有争议地区设立981钻井平台,并称“中国此举威胁地区稳定”。中国外交界了解卡丁的人士,称其为“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一个美国参议员”。

维杰伊,印度上议院议员,同时也是刚上任的印度总理莫迪的特派代表。此次“香格里拉对话”举行时,莫迪刚当选印度总理。各国都对这位“稍有一点民族主义倾向”的印度总理充满疑虑和不安。维杰伊就是莫迪总理派往“香格里拉对话”的特别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维杰伊2014年1月开始撰写《莫迪传》,当年3月与中国一家出版社洽谈中文翻译版权事宜。莫迪刚当选印度总理,由维杰伊撰写的《莫迪传》的中文版就将在中国上市。在电视辩论会前与维杰伊交谈时,我和他开玩笑说:“你真是一个从印度来的智者,几个月前就已知道莫迪将要当选。”

许通美,看上去似乎只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个法学教授,但了解他背景的人都知道,他曾任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至今仍担任新加坡巡回大使。更重要的是,他被称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父”。1980—1982年,他曾任联合国第三届海洋法大会主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是在他担任主席的时候通过的。2014年,他被美国的一家机构授予“2014最佳谈判人才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新加坡嘉宾的人选,本来是新加坡外长尚穆根。但尚穆根忽然临时有事,还特别郑重其事地以新加坡外交部公函的方式推荐了许通美,由此可见许通美在新加坡的地位。

此时,四位嘉宾已在台上就座。所有的摄像机、灯光都已打开。

作为主持人,我坐在四位嘉宾的右侧。我的耳机里已经出现主控编辑的各种沟通指令。电视辩论会背景板上“掌控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外交”的英文字样,亮丽而夺目。

电视辩论会现场,观众们纷纷抵达、入座。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总裁齐普曼、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和英国秘密情报局前高层奈杰尔·英克斯特、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洪亮、凤凰卫视欧洲台时任台长邵文光等人,已在第一排就座。

一眼扫去,还有不少熟悉的面孔: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葛莱仪、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学院院长马凯硕、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朱成虎少将、中国军事科学院姚云竹少将、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

朱成虎和姚云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服,在现场显得尤其显眼。

后面的座位上,还有很多我不熟悉的面孔。但我在黑压压的人头里,还是认出了《汉和防务评论》的平可夫,以及日本NHK的英文节目记者等人。

这样的场合,对我来说已司空见惯。多年来,无论是国内的各种经济、社会论坛,还是我在香港、澳门、欧洲主持的国际对话,抑或是《震海听风录》节目几年来在“香格里拉对话”期间邀请各国嘉宾举行的交锋式讨论,无论是用中文还是英语、德语的主持,我都已驾轻就熟。

但此时坐在主持席上,我还是有一点稍稍的紧张。用紧张来形容其实并不确切;准确地说应该是有几分的兴奋。

几分钟后,在这个论坛上的各种观点和交锋,就将通过凤凰卫视的各个频道,以及包括美联社在内的世界各大通讯社和媒体,迅速传遍全球。一个小时后辩论会结束时,当我和嘉宾们从座位上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在辩论会上发表的各种观点,甚至已经可能在有关国家的媒体和政坛,掀起一阵旋风般的反响。

而这一切,正好发生在中国周边局势不断紧张之际,中国急需向国际社会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这一切也恰好发生在安倍晋三借“香格里拉对话”再次对华发难的一个半小时之前。

换言之,当晚8点,在对面的演讲大厅,当安倍晋三走上演讲台时,此刻即将开始的这个电视辩论会的各种观点,尤其是中国针对安倍晋三内阁所发出的种种警示,将已传遍全球各个角落。

我不知道,这对安倍晋三及其团队而言,是不是一种压力!

但此刻的我,却忽然感到了某种压力。

现场的嘉宾除了傅莹之外,都不是我们挑选和敲定的。从上面对几位嘉宾的介绍可以看出,这几位嘉宾背景、立场各异,而且有些还可能具有对华的尖锐批评乃至敌意。

但既然是电视辩论,尤其是直播的国际间大型电视辩论,就必须允许和保证别的声音也能发出。“我不一定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却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始终是我主持各种电视论坛时的宗旨和底线。

但同时,我们也是华人的媒体,不可能完全脱离华人的立场。“我在主持这场辩论时,不可能完全中立。我最终会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辩论会开始前的上午,我对凤凰卫视的一位高级管理者这样说。

“对,你不可能完全中立。”这位高级管理者显然同意我对自己的定位。

我对自己的这个定位,其实与一般国际电视主持人并无二致。2005—2007年,凤凰卫视曾连续三年举办中日电视辩论会,2005—2006年是在凤凰卫视的香港主场,而2007年则是由我们前往东京,参加日本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田原总一郎主持的长达三个小时的《讨论到天亮》节目。

田原总一郎是日本著名新闻评论家和电视主持人,涉足政治、社会生活、经济、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讨论到天亮》(1987年开始)和SUNDAY PROJECT(1989年开始)上的主持,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评论家,拥有其他同行难以匹敌的公信力和地位。田原的节目,其最大特点是主持风格犀利,逼迫政治家说出真心话,使许多政治家对他的节目又爱又恨,就是因为他的节目的高收视率,所以不得不接受邀请借机宣传自己。1993年的宫泽喜一、1998年的桥本龙太郎、2004年的菅直人都是因为在他的节目上失言而引起轩然大波。

但就是这样一个主持人,只要一上场,其发问的内容、方式,必定是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问题。2007年3月底的那场《讨论到天亮》电视直播,不少朋友可能至今还记得我对日本嘉宾的侃侃而谈,“将日本嘉宾驳斥得完全无法招架”。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那份犀利,与田原总一郎的风格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