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44874200000017

第17章 向善做事崇德做人(1)

向善做人,崇德做事就是想告诉大家,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会在社会中读书。愚蠢的人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子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或者用行动讲话。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认真善做事,大度做人;必须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建做立自我,追求忘我,做个聪明而有道德的人。

第一节静心静思不被外物扰

生活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里,周围难免会有别人的风言风语。尤其是即将踏入成功的大门时,那一步如何才能迈下去,总是使我们备受困扰。面对众人的意见,我们会觉得不知所措,到底是静下心来去思考,还是盲目接受别人的干扰呢?

镇定静心失误少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缺乏一份豁达淡然的气度,遇事不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那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旁人一旦对我们指手画脚,我们就会六神无主,处理事情变得患得患失;遇到外界一点压力后,不审慎进行思考,就否定自己本来已经成熟的想法;遭受了挫折,精神压力陡增,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做出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来。因为钱财的丰富、骄傲和狂喜,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懊悔而悲伤,我们拿什么去获取成功呢?

在他人的众说纷纭之中,人们往往会有趋同心理,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总会左右人们的思想。要处理一件事情,张三说应该这么做,李四说应该那么做,隔壁的王大妈、看门的李大爷也都出来搅和。这样一来,不仅事情会越来越乱,我们的思绪也会一团糟。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自己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和分析,不能像“墙头草”一样摇来摆去。

做到内心澄净如水,抛开外界的干扰很不容易,但是要知道,人们多数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建议,最多算是参与者,自己才是真正的决定者。

凡事要靠自己拿主意,但并不是一意孤行,孤芳自赏,而是相信自己,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更要敢于接受面临的挑战。

有个人在森林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只饥饿的老虎。他边跑边躲,最后竟被逼到了一个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咬死,还不如跳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他跳下去后,非常幸运地被卡在了一棵树上,那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梅树,上面结满了梅子。这个人正在暗自高兴时,他听到悬崖下传来巨大的吼声。原来是一只狮子抬头看着自己。他胆战心惊,但是转念一想:狮子和老虎没什么区别,被谁吃都一样。

刚刚放下紧张的心,他抬头一看,两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他先是一阵惊慌,然后就比较坦然:老鼠咬断树干最多是摔死,比被老虎或是狮子吃了还要强一些。

情绪平复下来后,他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来。老虎和狮子还在不断地吼着,巨大的吼声把老鼠给吓跑了。过了一会儿,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突然跳了下来,与崖底的狮子展开了激烈地搏斗,双双负伤而离开。

而他顺着树干,小心翼翼地攀上悬崖,脱离了困境。可见,在纷乱危险的环境中能够镇定静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曾讲过她参加两次大赛的不同经历。1996年在西班牙和前苏联象棋大师波尔加进行卫冕战时,波尔加将比赛一拖再拖,使谢军非常心烦,当比赛最终定下来时,她已产生强烈的厌战情绪,结果输得惨重。到了1999年的世界冠军争夺战时,虽然波尔加无理取闹,加里亚莫娃又故意拖延比赛,但谢军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始终不为其所困扰,以静制动,不急不躁,结果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

谢军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静心静思,不为外物所干扰,才能避免无谓的失败。司马迁在他人眼中只不过是一个废人,苟且偷生,但他内心澄净如水,抛开外界的干扰,编撰了不朽之作《史记》;西方的苏格拉底拖着矮小笨拙的身躯在雅典城里踽踽独行,但是他超越了自我,摒除他人的评价,成为世人仰慕的大哲人。可见,人生之路需要我们自己把握,唯有自己把握才能顺风顺水创出大的业绩。

人生犹如远航,我们要做的是那个舵手,自己掌握自己的航向。面对各种各样的抉择和种种外界压力,没有静心静思的心态,没有摒除外界干扰的理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成功的。人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要选择的是成功的人生,而不是纷乱无序的生活。静下心来,理智思考一下吧,其实做到“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也很容易。

生活在世界上,谁都避免不了烦恼。遇到了烦恼是被它所纠缠还是果断抛开呢?

烦躁不安的人,一是外露。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把自己的烦恼写在脸上,挂在嘴上。二是慌乱。遇事方寸大乱,惊慌失措,根本冷静不下来。三是火气大。内心本来就很烦躁,脾气很大,看谁都不顺眼,说发火转眼就发。可是,你的心灵被烦恼整天占据,天天想着这些,工作上一事无成,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窘迫,没有盼头;工作时老受压制,很不顺心;学习没起色,考试不合格;身体状况有所不适……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我们无法逃避,无力消除它们。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它们的侵袭,那么为什么不积极地面对呢?

三思后行方法当

不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怒火攻心永远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属于消极的精神现象。虚火上升,智力下降,形象丑恶,举措失当,伤及无辜,亲者痛而仇者快,这是必然的一连串反应。

“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是古代先贤留下的不朽名言。这条警句不但应该让那些冲动型的人熟记,而且也应该让所有中国学子都深刻领悟。

三思而后行,思考些什么东西呢?思考的是问题的根源和起因。问题发生后,就需要知道发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导致问题的诱因是什么。只有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找到后,才能考虑解决的方法。

之所以要三思,是因为问题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背景是复杂的,单凭直觉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分析归纳或者调查研究,才能理出头绪。而且也有被人制造假象,提供虚假线索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思维必须要精细缜密。思考一遍还不够,还需要检查一遍,然后在行动之前还要复查一遍,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三思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还要再考虑,这就是“谋定而后动”的道理。谋就是计划、方略,是解决问题的方针和策略。只有行动方针确定了,才能采取行动。这种行动方针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那种本能冲动想到的。谋略思考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方案。本能冲动型的人总是只想到一种行动,只考虑解决面上的问题,对后续行动和影响却不考虑。仔细考虑对策后,就有可能既把问题解决了,又避免出现副作用。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谋定而后动就需要在发生问题时沉着镇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心急的人往往会不耐烦地催促赶快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总是担心时间紧急,再不采取行动就来不及了,其实,越忙就越容易出差错。如果事先没有考虑好,路子没走对,反而会耽误时间。所以,中国古代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来耽误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时候由于刀口锋利,效率高,反而节省了工夫。也像出门开车,事先把地图看好了,顺着标志一路开去,就可以不绕弯路,节省时间。如果慌忙上路,看起来节省了看地图的时间,但是一旦走错了路,可能就会浪费比看地图长很多倍的时间。

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肯定有最便当、最短的捷径。我们不可能一条条地找,然后才发现最短的路。如果事先花时间研究,问清路线,就可以免去在路上摸索的时间,这样一出发就能登上最佳的路线。解决问题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解决方案,但是肯定有的方案是不好的,有的方案可以省时省事,其中肯定有一个最佳方案。而谋定就是要找到最佳方案。

所以,凡是冲动型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莽撞行事往往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要时刻记住王蒙的话:“在任何处境下保持从容理性的风度。心存制约,遇事三思,留有余地。”让自己成为有勇有谋的人。

实在没有控制住,发了火,生了气,失了态,怎么办?无他,赶快降温灭火。这还算你的一个好处,你的火来得快去得也快,叫做不黏不滞,叫做日月之蚀,叫做迅雷暴雨之后,仍然是雨过天晴。人做不到无过无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错就错,变本加厉,讳疾忌医。

第二节方圆处世能屈能伸

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处世是一门学问,需要一个人慢慢体会。不仅要做到方圆有度,更要能屈能伸、能收能展。“方”是指做人的脊梁,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做人要襟怀磊落、光明正大。“圆”是处世的锦囊,是圆融,是弧线,是润滑。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也可偶一为之。

遵守规则做事顺畅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人们为了有序的生活,为了和谐的相处,需要一些行为规范。这些制度、章程、行为规范,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天,六只猴子要过河去参加“森林运动会”。渡船的水獭对猴子们说:“我这只船小,规定每次只能坐三位乘客,你们分两次过河吧!”三只猴子上了船。第四只猴子偏偏不信,他满不在乎地说:“四位和三位不是差不多吗?你这个规定太死板了!”“不行,不行,超载了船会沉的。”水獭连连摆手说。第五只猴子哈哈大笑说:“哪有这么巧的事情,我从来没见过船还会沉掉。”说着“嗵”地一声跳上船去。在岸上的第六只猴子咕哝着:“大家都违反规则,难道让我自己在岸上做傻瓜吗?我才不干呢!”说着也跳上了船。原本只能承载三位乘客的小船,竟然上了六位乘客,结果会怎样?没过多久,船就沉了下去,船上所有的猴子都掉进了河里。

由此可见,不遵守规则,不仅害人,而且也害自己,危害的确很大。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大至国与国,小到人与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如图书馆有借阅图书规则,行走驾驶有交通规则,体育竞技有比赛规则,游戏有游戏规则等,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是在学校里、公共场合,所有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时时处处对人们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则,懂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

从大的方面来说,按规则办事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民族的维系需要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和语言、习惯的一致,如果没有某种最起码的一致性基础,这个民族将很难维系下去。明确规则,遵守规则,是生存的需求,自由的需求,文明的需求,是整个社会正常、有序运行下去的基石。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条五彩的路,那么规则就像交通标志一样,通过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行人传递特定信息,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个人,只有遵守了规则,才有可能成为规则的受益者;也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进步和发展。我们要了解规则,运用规则,遵守规则,处处按规则办事。

龙永图是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他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的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他心里有些纳闷。出来后,一个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麻烦他帮忙看一下。龙永图又重新返回洗手间,打开那个“砰砰”响的隔位,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马桶,无论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小孩认为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为此,龙永图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一个孩子都能自觉按照规则去做,可见瑞士国民的规则意识有多强。

社会是一个整体,规则意识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因此,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那已离我们远去的蛮荒年代,当部落首领将有限的食物按照年龄长幼在部族中分配时,文明与规则携手走进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当《汉谟拉比法典》竖起,当战乱的阴霾遮蔽了文明的光辉,当人类从战争与失序再次走向和平和安宁时,规则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其中,规则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文明的体现,是对人性最温和的关怀,文明永存而规则不灭!规则,是人们永远都该遵守的。

规则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源于人类对集体的认知,源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规则是于人有利的,但绝不仅是于私有利的。规则摈弃了人性中的褊狭与丑陋,它无时无刻不在弘扬着平等和无私。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在每一个生命都在危急的死亡边缘挣扎时,人们会自动地让出一条路让消防员在人群中通过去救助身处险境的人,人们的行进快速而有序。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任何一条文明规则规范人们应该怎样做,但人性中最闪光的利他精神却自动地使人们在这样的时刻达成共识,于是,规则形成了。文明带来了规则,善良与无私蕴涵其中,规则自然而生,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幸福也会随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