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历史也并将进一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繁荣昌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反映着一个人对中华民族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关注与否,因此,热爱社会主义,就是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
作为人民教师,要清醒地知道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的祖国结束了“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苦难历史,成为独立自主、领土完整的主权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给中华民族开辟了光辉的前景。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这些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造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步走进新时代。
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是特殊的生产劳动者,他们从事着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劳动。
(一)对象的社会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学生。学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的青少年,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对象具有社会性。第一,学生来源于社会,来自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他们受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思想道德境界,这些千姿百态的青少年,就是教师劳动的对象。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劳动者,是人类文明的新一代的创造者,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受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要把亿万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培养成“四有”新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第三,学生是未成熟的、发展中的准人才。青少年年龄小,身上的个性和特征尚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工作的复杂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铸造”的人才“产品”,不可能像物质生产那样,用同一个模式加工,而是按照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运用不同手段,去精心雕塑。
教师工作极为复杂,首先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教师必须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工作的复杂,还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多方面,教师即要“传道”,又要“授业”,还要“解惑”,这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且不断更新。再次,教师工作的复杂,还表现在教育的场所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教师的身影就出现在那里。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受八小时的限制。最后,教师的劳动是脑力劳动,是复杂劳动。其劳动过程,是教师知识、技能、智慧、品德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消化、传递、发展科学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要有能力的“转化”。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脑力劳动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更为复杂。
(三)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更需要发挥创造精神。1.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的重要国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竞争、科学技术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国策。江泽民总书记特别谆谆教导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就要求人民教师应当自觉意识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2.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社会进步需要一代胜过一代的人才,教师的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地培养后来居上的新一代,教育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创造精神的必要性。3.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具有创造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需要创造。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教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正是创造性的表现。4.教育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变万化,教师只有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突发事件,快速作出反应,恰当运用教育机智。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艺术上。教师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手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是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表现。
(四)言行的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求知识、学本领、打基础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即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和教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具体说来,第一,教师的劳动工具主要是教师的个性品质,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以及传授知识的技巧和本领。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教师传授知识,交流感情,主要靠语言表达,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媒介。做学生思想工作,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深刻的哲理,既娓娓动听又富于感染力,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感情鲜明而又逻辑严密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道德行为是教师心灵的轨迹。教师的行为时时、处处受到学生的“监督”和模仿,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说教所不及的。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也容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的言行示范,还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示范表演,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模拟实验,或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将科学知识一步步剖析,具体而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至于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则处处离不开教师的操作和示范。
(五)时间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中时间的长期性主要表现有:其一,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说明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其二,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在教师自身储备知识、掌握教育规律要经过长期劳动。教师要边教边学,教到老,学到老。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要不断吸收和积累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新形势下人民教师还需要有“水龙头”精神,自己不断补充、更新知识,才能让涓涓的清泉流向学生心田。其三,从某一个具体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变化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其四,社会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工作质量如何,学校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查或鉴定,但这种检查或鉴定一般只具有时段性和局部的意义。学生真正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把自发的意识变为自觉的意识,真正具有劳动能力,能为社会作贡献,则需要看他们参加社会工作之后的表现,由社会来作出评价。社会对学生全面评价,即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1.教师的道德意识。教师的道德意识,主要包括教师道德的基本理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正确指导和运用,特别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教师的道德意识主要表现是教师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教师的道德情感,包括阶级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正义感,友爱感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教育工作对象没有情感是难以完成教育任务的。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履行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心理活动,是作出抉择的果断力量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它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决心和毅力。教师道德信念是对教师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的真诚信仰,它具有综合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教师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思想充实,工作发奋,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贡献。全国优秀教师阳冬玉就是一个优秀的典型。他扎根深处高寒山区的瑶族山寨松塔教学点二十多年,多次谢绝调入县城工作的机会,永远惦记着山里的孩子,被当地誉为“永不凋谢的映山红”。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如此热爱教育事业,若没有坚定的道德意志是不可想象的。
2.教师的道德关系。教师的道德关系是指教师的人际交往道德,这些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个人的关系,教师与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和领导的团结合作,以及社会、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3.教师的道德活动。教师的道德活动即教师道德的实践,包括教师的道德行为,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道德教育和教师道德评价等几个方面。道德行为是教师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道德品质则是道德行为发展和积累的结果。道德修养是教师最重要的道德活动,是道德行为和品质、道德评价和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和归宿。教师自觉积极进行道德修养,可以不断提高道德境界,达到理想人格的目的,树立光辉的教师形象。道德教育是依据道德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促使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道德品质。道德评价,是依据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是非善恶,表明褒贬态度,促进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1.明确的调节性。教师职业道德有较多的“强制性”和“自我节制”的特点,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矛盾,解决矛盾不仅靠法律的手段,而且主要是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调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良好的同事关系,使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取长补短。良好的部属关系使领导与教师之间互相支持,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依靠职业道德的调节,可以建立教师良好的工作环境,协调好各方关系。
2.重大的责任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关键在教师。教师职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道德责任的重大。其一,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教师的言行对青少年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基本道德信念的初步形成,乃至道德境界的升华,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塑造学生的高尚品德,描绘学生幸福的未来,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其二,教师是各类人才的造就者。现代社会的主要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也关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对具体的一个人来说,是否成才与他接受的教育和教师对他的培养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在受教育阶段,能遇到优秀教师的培养,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相反,则是人生中最大的憾事。这里我们说的优秀,除了教师的业务、学识水平上乘外,高尚的道德是至关重要的。
3.独特的表率性。在道德行为上,教师道德比其他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表率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道德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劳动特点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率性。教师的道德对学生来说,是耀眼的旗帜,是崇敬的榜样,是效仿的楷模,是鼓舞学生上进的精神力量。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在书写、服饰、发型、言谈、举止、待人处事等各方面都容易被学生奉为楷模,同时,教师的表率作用对社会也有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