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1900~1976),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名德泉,字绮霞,河北南宫县人。10岁在京人三乐(后改正乐)科班学艺,初习武生,后改老生,再改青衣。与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并称“正乐三杰”。出科后,曾在北京童伶竞选大会上荣获“童伶大王”的美誉。先后与孙菊仙、杨小楼、王瑶呻、余叔岩、马连良合作,名闻遐迩。20世纪20年代,以精湛技艺跻身“四大名旦”行列,独树一帜的“尚派”艺术逐渐成熟。
1937年,创办了“荣春社”科班,培养了许多优秀演员。新中国成立后,组建“尚小云剧团”。1959年到陕西任陕西京剧院院长。尚派艺术以刚劲婀娜着称。尚小云嗓音宽亮,行腔峭拔,高亢,武功根底深厚,擅长演刀马戏,塑造了许多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形象。他的武打动作洗练干脆,俏丽洒脱,勇猛中透着稳健,能在紧张的开打中表现人物。尚派艺术在京剧旦角艺术中以其劲健的美而独具风采。擅演剧目有《二进宫》、《四郎探母》、《梁红玉》、《失子惊疯》、《昭君出塞》等。后二种已摄制成艺术影片。学尚并有成就的演员主要有:杨荣环、雪艳琴、赵啸澜等,次子长麟也能传其艺。
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京剧表演艺术家。字士楚,浙江慈溪人。6岁学艺,7岁登台演娃娃生,故取艺名“七龄童”。先在杭州、汉口等地献艺,1907年至上海,艺名改为“麟麒童”。后到北方演出,曾与梅兰芳同台。
1912年以后,长期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曾与谭鑫培、金秀山、冯子和等合作,受到前辈艺术家的熏陶。“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自编新戏,演出过《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同情民族民主革命,抨击卖国贼。并在欧阳予倩、王鸿寿、汪笑依等人的协作下,编演、移植了许多剧目。1927年参加了南国社,进行话剧艺术实践,同时广泛阅读文史书籍,研习书画艺术,加深艺术修养。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加强了戏曲表演的现实主义倾向,形成了影响很广的“麒派”艺术。抗战时期,积极编演新剧,宣扬爱国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各种爱国民主活动。解放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曾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出访过苏联。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周信芳是京剧革新家。他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致力于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创造。“麒派”艺术以其现实主义的表演倾向,在戏曲界被称作“体验派”。“麒派”艺术具有一种雄浑、质朴、豪迈的阳刚之美。周信芳最善做工,根据戏情戏曲、人物特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程式技法,以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为人物传神写照。他的身段洒脱洗练,动作遒劲别俊,既夸张又准确,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唱别具一格,古朴苍劲,嗓音带点沙哑,吐字行腔清晰真切,接近口语而不失起伏跌宕之美。他的念白素来为行家所称道,韵味醇厚,听起来铿锵悦耳,动人心魄。“麒派”名剧有《四进士》、《清风亭》、《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乌龙院》、《打严嵩》、《海瑞上疏》等。其中《四进士》改名《宋工杰》搬上银幕,《徐策跑城》和《下书杀惜》(即《乌龙院》)摄制成影片《周信芳舞台艺术》。有《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行世。另有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主要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峰等。其子少麟也得其真传。
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着名表演艺术家。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字温如,北京人。回族。9岁人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肖长华、茹来卿等名师。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0岁登台。17岁出科后,又拜孙菊仙为师,并私淑余叔岩,博采众长,发挥独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马派”。
长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演出,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后,由香港返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团长、北京戏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曾赴朝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剧演出。“马派”艺术柔润、潇洒,具有一种清雅和谐的美。
马连良唱、念、做均臻化境,武功根底也很深厚。他的唱俏丽而不失蕴藉,委婉而不失深沉,许多唱段脍炙人口,风靡南北。他的念白顿挫分明,刚柔相济,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他的做功举止飘逸,动作透脱,富有舞蹈性而又十分传神。他的表演风格不仅在京剧老生行当中从者甚多,对其他行当,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也有重要影响。“马派”名剧有《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四进士》、《老十安刘》、《海瑞罢官》、《赵氏孤儿》等。参加演出的《群英会》、《铡美案》摄制成艺术影片。常演剧目编有《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弟子李慕良是影响颇着的京剧琴师,王和霖、言少朋、迟金声、马长礼、张学津都是宗马而有所成就的。
裘盛戎
裘盛戎(1915~1971),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人。其父为着名铜锤花脸、何(佳山)派传人裘桂仙。自幼随父学艺,13岁人富连成科班,从师肖长华、孙盛文等,工铜锤花脸兼架子花脸。1934年出科后,搭班演戏。秉承家学,宗何(桂山)派,又广泛吸取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等名净之长,独创出风格卓异的“裘派”艺术。40年代后期自己挑班。解放后,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长期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等知名艺术家合作,“裘派”艺术更臻化境。裘派艺术韵味醇厚,雄浑而不流于粗砺,豪放而不失细腻严谨。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做戏全力以赴,表演浑然一体,具有多样统一的整体美。裘盛戎的唱、念不同于前辈净角艺人的实大声宏,讲究气魄,但更讲究韵味,较少用“炸音”,吐字、行腔十分考究,特别是口鼻共鸣、刚柔相济的发音,别具一格,非常善于表达人物强烈、复杂的感情。他的做功受周信芳“麒”派艺术的影响,气质凝重,工架结实洗练,洒脱大方,注重以形传神,刻画人物心理的变化。裘派艺术在当今净角艺术中影响最大,京剧界近年有“十净九裘”之说。裘盛戎的代表性剧目有《姚期》、《铡美案》、《赤桑镇》、《打龙袍》、《将相和》、《盗御马》、《锁五龙》
等。参加过戏曲片《群英会》、《铡美案》的拍摄。传人方荣翔深得其艺术真髓并有所创造。
李少春
李少春(1919~1975),京剧表演艺术家。河北霸县人。自幼随父李桂春(小达子)在上海学艺。后拜谭派传人陈秀华为师学老生戏,从杨派武生丁永利学武生戏。定居北京后,拜师余叔岩,深得余派精髓。后又从周信芳学“麒派”,也得其真传。这样广学博取,艺术上日益精进,以文武全能、戏路宽正轰动京师剧坛,成为驰名南北的老生、武生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京剧院与袁世海、杜近芳等合作,艺术更趋纯熟。参加了《白毛女》、《红灯记》等现代戏的演出,对运用京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作了有益的尝试。曾多次出国演出,影响遍及西欧、南美及日本、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李少春一专多能,文武兼擅,是难得的戏曲全才。他的唱腔清醇甜润、婉转细腻,念白抑扬有致、沉稳流畅,做工飘洒优美,武打干净利落。他的“猴戏”,个性鲜明突出,演技高超惊人,在国内外教享有盛誉。擅演剧目还有《定军山》、《战太平》、《打金砖》、《长坂坡》、《柴桑关》、《闹天宫》、《水帘洞》、《将相和》、《满江红》等。主演的《野猪林》已摄制成艺术影片。
李金顺
李金顺(1896~1952),着名评剧女演员,工旦角。天津人。幼年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改学评剧,从师东发红、倪俊声。以擅演花旦戏在天津唱红,后来转到营口、长春、沈阳、哈尔滨挂头牌演出,驰名关内外。她继承和发展了唐山警世剧社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李派”
艺术。1928年,受全国人民反日情绪的激发,排演了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时装新戏《爱国娇》。
李金顺是早期评剧的代表人物,是评剧最早的女演员之一。她吸取前辈艺人的优秀成果,借鉴其他表演艺术(如京剧、大鼓等)的表现技巧、唱腔,对评剧旦角艺术和伴奏做了大量改革,特别是对原评剧拘谨的腔调和简单的旋律做了大胆的突破,设计了许多板式新颖、传情真切的唱腔,大大丰富了评剧旦角唱腔的艺术表现力。“李派”艺术影响很大,评剧“四大名旦”,即“评剧皇后”白玉霜、长期享誉津门的刘翠霞及爱莲君、喜彩莲等都是在李金顺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风格的。“李派”名剧主要有《王少安赶船》、《杜十娘》、《珍珠衫》等。
田际云
田际云(1864~1925),着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戏剧活动家。名瑞麟,艺名响九霄。河北高阳人。12岁学艺,15岁成为享誉京律的着名花旦。
青年时,曾在上海与黄月山、谭鑫培等同演于金桂茶园、天成茶园。返京后与黄月山等京剧演员实行梆子、皮簧同台演出。担任过北京精忠庙会首。据传在清廷演戏时,曾为维新派人士传递消息。戊戌变法失败,逃亡上海。3年后返京,尝试编演了一些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戏。1911年因邀请新剧演员王钟声在他经营的天乐园演出,被清政府拘禁百日。辛亥革命后,发起组织艺人群众团体正乐育化会+并创办北京第一个女子科班崇雅社,培养出一批女演员。田际云功底深,戏路宽,工花旦,最善于演扇子戏,有很多绝技,又不离开人物性格的塑造。他表演的笑,既自然又富有神韵,时人誉为一绝。此外,还兼演青衣、武生、老生、小生等行当。对不同类型的人物,都能演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擅演剧目有《十万金》、《乾元山》、《英杰烈》、《蝴蝶杯》、《春秋配》等。
康子林
康子林(1870~1930),川剧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又名芷林,别号二蛮。四川邛崃人。10岁学艺,学过旦角,小生。文武兼擅。出科后搭班演出,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辛亥革命后,同其他川剧艺人组成三庆会,自任会长,并成立研精社,改良川戏。把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融汇在一起,促进川剧发展,使之趋于定型,并加强了艺人的团结。又开办科班培训学员,奖掖后学。因热心公益,办事公道,川剧界尊为“康圣人”。
康子林一专多能,艺术精湛。时人赞他“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因为他演《八阵图》中的陆逊,利用耍翎、飞冠、甩发等绝技,刻画人物困阵时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活动和外部神态,达到形神毕肖的境界。他唱做俱佳嗓音清亮,音色美,音域宽,行腔有韵味,表演注重传神,善于运用各种程式和特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代表剧目有《评雪辨踪》、《八阵图》、《三变化身》、《情探》、《白蛇传》、《三难新郎》等。
阳友鹤
阳友鹤(1913~1984),杰出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工旦角。艺名筱桐凤。
四川彭县人。8岁学艺,同年即登台演出。青年时代在泸州、资阳一带已颇负盛名。后到川剧中心成都、重庆,长期与名宿张德成(正生)、曹俊臣(小生、武生)等合作,技艺更加纯熟。新中国成立后,积极从事川剧传统剧目的发掘和整理,热心对川剧音乐、表演的改革与创新,并努力促进川剧和兄弟剧种的艺术交流,乐于奖掖后学。对川剧艺术的发展贡献颇多。曾任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四川分会名誉主席。阳友鹤舞台生活60余年,一直勤修苦练,不断创新。他文武兼擅,唱做兼工。能戏很多,精通旦行的各种表演。无论是圉门、青衣、刀马、花旦,还是鬼狐、奴旦,他演来都得心应手,自如得体。表演讲究法度规范,运用程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能从生活和人物性格出发,依法度而又不拘泥于成法,创造性地运用程式,被誉为“程式表演的种子”。他与名丑周企何依据小船在川中急流飞舟的情景设计出的《秋江》的舞蹈,就是完美的表演程式,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代表剧目有《刁窗》、《金山寺》、《八宝公主》、《打神》、《貂禅》、《别宫出征》、《铁笼山》等。由他讲述,别人记录整理的《川剧旦角表演艺术》,是川剧表演基本教材,影响很大。川剧着名旦角陈书舫、许倩云、廖静秋都受过他的指点。
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杰出的黄梅戏女表演艺术家,工旦角。原名鸿六,又名黛峰。安徽桐城人。出身贫苦。白幼酷爱艺术,13岁拜师严云高学艺,15岁正式搭班演出。当时,黄梅戏还不成熟,戏班演员少,服装道具也极简陋,多在农村演出。严风英主要辗转于皖南山区。1947年以后,严风英又学过京剧,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流行歌曲中吸取营养,对黄梅戏的唱腔、表演技巧作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演出活动也转移到安庆、芜湖、南京等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又拜北昆名宿白云生为师,博采广收,艺术才华得到更充分地施展,多次在华东、安徽的戏曲会演中获奖。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严风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她有一副甜美清脆的好嗓子,更注重发声吐字的演唱技巧。她的唱圆润醇冽,听来似行云流水,自然晓畅,似乎毫不费力,但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黄梅戏在全国有现在的影响,与严凤英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摄制成影片,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有些唱段风靡全国。
俞振飞
俞振飞,昆曲、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号远威,号箴非。江苏松江县人。1992年生。其父俞粟庐为着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有“江南曲圣”之称。自幼随父学唱,后经沈月泉、徐凌云悉心指教。又向蒋砚香学京剧小生表演。1931年经程砚秋介绍,拜程长庚之孙京剧名小生程继先为师,正式“下海”。后一度中断专业戏曲活动,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不久,梅兰芳至上海,邀俞同台演出一后俞参加过程砚秋的剧社和梅兰芳剧团,并与马连良、张君秋去香港合作演出,拍摄了《玉堂春》、《梅龙镇》等舞台纪录片。1957年起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现任多种社会职务,仍不辍培养青年演员和着书立说。俞振飞学识渊博,天赋条件好。他精通京、昆两种艺术,唱、念、做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他的唱讲究出字重,行腔婉、讲究吞叶虚实,注重声情并茂,旋律优美丰富,善于用装饰音。他的表演,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擅长扮演儒雅潇洒的青年书生。他的表演清新俊逸、倜傥风流,毫无脂粉气、轻薄相,充满激情而又不失高雅,富有,“书卷气”。
擅演剧目有昆曲《牡丹亭》、《长生政》、《荆钗记》、《太白醉酒》、《墙头马上》;京剧《群英会》、《奇双会》等。与梅兰芳、言慧珠等合作演出的《惊梦》、《断桥》、《墙头马上》,已摄制成影片。着述有《振飞曲谱》、《习曲要解》、《念白要领》等。
张君秋
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滕家鸣。祖籍江苏丹徒。1920年生。自幼受母亲熏陶,喜爱戏曲艺术。曾从王瑶卿学青衣,后又得尚小云、梅兰芳的教益。15岁时在北京演出初露头角后,又在天津、上海等地赢得声誉。40年代初起,自组班社,挂头牌演出。曾得程砚秋的指教,并在程和王瑶卿的影响下,自创新腔,形成自己的风格,被誉为“四小名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