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品读
44891800000050

第50章 庖丁解牛

——过游刃有余的人生

“原文”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译文”

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庖丁解牛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的一个故事了,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都讲过这篇文章,可以说这个典故是已经广为流传了。但是,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和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至今还停留在很大众的解释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义,或者顶多看到要“把握住对象的客观规律”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些含义,那么也未免太浪费了庄子这个故事了。“庖丁解牛”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优秀的厨师为了把肉从牛身上割下来,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为了把牛的骨肉分离,死命地砍骨头,他们一月换一把刀;而我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但我的刀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为什么庖丁的刀就保护的这么好呢?庄子想用这段话跟我们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原来,庖丁的刀既不是用来割肉的,更不是用来砍骨头的。动物身上的关节,不管多严密,都有空隙可钻,如果刀刃在我们手里已经没有厚度了,很空灵了,有刀好像无刀,那么就可以很自然很潇洒地进入那牛身上关节的缝隙中,可以在里面游泳,轻松得很,从容得很,可以游刃有余。游刃有余这个成语就是从庄子这里来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还是不太理解,那么,只要把这整头的牛看作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而刀就是一个个的个人那么就很好理解了。刀保护得好,是因它会钻空子,它在骨节间的空隙处落手,尽可能少地与牛骨硬碰硬。为人处世,和庖丁解牛的道理是一样的。世界很复杂,对不对?人情世故不好处理对不对?人际关系很麻烦,对不对?单位领导的脸色不好猜,对不对?没关系呀,一个掌握了“庖丁解牛”窍门的人,一个境界很高的人,不会去用刀硬碰,不会来硬的,不会和任何人尤其是领导正面冲突,不会顶撞,会寻找各种缝隙,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面游泳,游刃有余,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永远可以左右逢源,而不是左右为难。

所以庖丁解牛绝不只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地去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在牛身上一样,而那些社会上的是是非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阴谋诡计就是牛骨,你要做的不是跟它们硬碰硬,那样只会损伤到你自己。你应该选择的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冷静沉着、分析情势利害,对那些硬硬的牛骨头来一个潇洒的转身,不是逃离,而是不屑,不屑为了一些无谓的事情消耗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跟那些“牛骨头”玩玩“躲猫猫”的游戏又有何妨?敌暗我明,不要正面冲突,要学会适当的躲避,跟它们打打游击。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就是上面的道理,我们不妨学学里面的羚羊和猴子呢:这是一个秋日的傍晚,夕阳染红了天空。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有几只黑斑羚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然而就在此时,在距离它们不到100米的草丛中,正有一只雄狮紧紧地盯着它们。对于即将到来的灾难,黑斑羚仿佛浑然不知。

狮子耐心地观察了一会儿,瞄准目标,突然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着猎物冲了出去。黑斑羚反应灵敏,它们立刻惊觉,迅速四蹄腾空,飞奔逃亡。

狮子不愧是百兽之王,速度明显胜过黑斑羚。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黑斑羚竟放慢了速度,并且蹦跳腾越,姿势优雅,还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身后追赶的狮子,显得从容不迫,好像没有任何危险一样。

这一下狮子大吃一惊,急忙慢下了脚步,困惑地看着黑斑羚。之后狮子又追了二三十米,而黑斑羚依然慢跑。狮子感觉有些异样,最终放弃了这次猎杀。

动物学家解释说:“因为黑斑羚自知跑不过狮子,它缓下脚步弹跳前行,只是想给狮子造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我并不怕你,不过是在与你嬉戏玩耍罢了。当狮子的潜意识里感觉到黑斑羚的无所畏惧时,所有的攻击野心与自信便瞬间崩溃。”

“胜者靠的是勇气而不是力量。”黑斑羚明白自己没有力量和狮子抗衡,却以“我不怕你,却也不惹你”的姿势让不可一世的狮子放弃了快到嘴的美餐。当弱者面临强敌时,最好也学一学黑斑羚。不怕,不惹,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这只羚羊可以算得上是羚羊中诸葛亮了吧?不动神色、游刃有余地跟不可一世的狮子摆了一出空城计。下面这只猴子也是同样的聪明:

非洲大草原的旱季来临了,饮水成了生活在这里的所有动物最艰难的事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四处寻觅着水源。在飞禽的指引下,走兽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日渐干涸但仍有水的小湖。

狮子最先赶到这里,喝完水后离开了。斑马、羚羊、跳羚、猴子等陆续集结此地,可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它们面前,湖水中潜藏着许多鳄鱼,个个虎视眈眈。岸上的动物显得惶恐焦躁,不敢轻易靠近,但又无法忍耐饥渴的折磨。

最先冒险的是勇敢的斑马,领头的一只试探着靠近湖水,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喝了口,然后抬起头观察一下再低头喝。接着其他的斑马也鼓足勇气相继靠近,低头,饮水……突然,一只鳄鱼咬住了猎物。一头体格较弱的斑马成了牺牲品,别的斑马纷纷后退。

鳄鱼的强悍有目共睹,可生存成了动物们惟一的渴求,眼睁睁地看着一些动物脱水后倒下,它们只能选择冒险。于是,羚羊、跳羚、角马等不间断地先后靠近湖水。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进攻与脱险的游戏一遍又一遍悲壮地演绎着……虽然许多动物不幸地落入凶残的鳄鱼之口,但饥渴难耐的“悲壮者”仍旧选择“冲锋”。

与此相反,猴子却并不轻举妄动。原来,大多数猴子“探索”出一条饮水的巧妙方式:在离湖不远的岸边沙地上挖出洞穴,湖水会从地下渗透过来,这足以让猴子们活下去。

那我们呢?我们会选择去跟鳄鱼硬碰硬,以自己为主角上演一场不乏悲壮感的悲剧,还是学一下猴子,做一个在缝隙里悠然生存下去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