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①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②: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③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④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⑤于下,正道捐弃⑥,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⑦,疏远无蔽狱⑧,孤寡无隐治⑨。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⑩。
【注释】
①当:对等,相称。
②劝:勉励。
③材:通“才”。才能,能力。
④便辟: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⑤壅:阻塞,阻挡。
⑥捐弃:抛弃。
⑦行禽:指路上的囚徒。禽,囚徒。
⑧蔽狱:冤狱。
⑨隐治:指无处申诉的冤案。
⑩合众:聚合众人,这里指群臣。
【译文】
君主需要审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所以,在一个国家里,对于德义没有显著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对于功业没有表现于全国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对于主事没有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让他做大官。所以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做“有过”;德行浅薄而授爵尊高,叫做“有失”。宁可有过于君子,而不可有失于小人。因为,有过于君子,带来的怨恨浅;有失于小人,带来的祸乱深。因此,在一个国家里,如果有德义不显于朝廷而身居高位的人,贤良的大臣就得不到进用;如果有功劳不著于全国而享有重禄的人,勤奋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励;如果有主事并未取信于人民而做了大官的人,有才能的大臣就不会出力。只有把这三个根本问题审查清楚了,臣下才不敢妄求官禄。如果对这三个根本问题不加审查,奸臣就会与君主接近,君侧小臣就会专权。这样,在上面君主耳目闭塞,在下面政令不通,正道被抛弃,坏事就要一天天地多起来。若审查好这三个根本问题,君主左右那些受宠的小臣就不会专权,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与官方疏远的人们不受冤狱之害,孤寡无亲的人们,也都没有不白之冤了。这就叫做刑罚减少,政务精简,甚至朝廷都无需召集群臣议事了。
【故事】
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忠臣名将在殚智竭力、精忠报国、治理国家方面的确是小人所不及,但在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大搞阴谋诡计、游戏官场方面远不及“小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体制缺乏适合他们生存的市场,有几个忠臣能够抵挡住奸臣的陷害呢?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唐朝名将郭子仪身为国家重臣,且又是皇帝的儿女亲家,却对当朝权臣卢杞敬畏三分。
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命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他独自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侍女们又回到了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探望您的病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卢中承来为什么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位卢中承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的,那么他一定会忌恨在心,如果将来此人掌权,我们的家庭就要遭殃了。”郭子仪不愧有识人之明,他看清了卢杞的阴险面目,虽然位极将相,也不敢得罪他。果然,卢杞做上宰相后,打击报复了很多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经济学家杨炎、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死于此人之手。而郭子仪后人却能免于死难,这与郭子仪对待卢杞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杨炎是唐德宗时的宰相,因为杨炎平时不愿与卢杞同桌吃饭,卢杞便怀恨在心。建中二年,藩镇割据势力梁祟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平叛。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凶狠无情,并且傲视朝廷,不守法度,担心起用李希烈会尾大不掉,养虎为患。这本是朝堂议政很正常的事,但卢杞却抓住不放,暗中给杨炎使坏。其时,正赶上天降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迟迟不出兵,是因为他听说杨炎反对他,心里不放心。陛下不如暂且先免了杨炎的宰相职位,待叛军平定后再重新起用。”德宗皇帝信以为真,遂罢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之后,卢杞又抓住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祠庙一事,向德宗打“小报告”:“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年,宰相萧嵩在那里建家庙,玄宗皇帝就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建,恐怕其志不小啊!”结果,德宗皇帝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后又杀了杨炎。
颜真卿,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也是唐代最为杰出的忠贞大臣。安禄山起兵叛乱时,河北二十余郡望风而降,唯有他以一座小小的平原郡城,弧军抵抗,誓不降贼,成为抗击叛军的中流砥柱,赢得唐玄宗极大的赞叹。此后,他历经唐肃宗、代宗和德宗数朝,官至太子太师,德高望重,天下景仰。然而,这样一位名震天下的颜真卿,却对宰相卢杞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本来,颜、卢两家曾是世交,父辈曾携手并肩浴血沙场,为刎颈之交,但即使如此,卢杞在自己羽翼丰满之后,却再也容不下这样的老前辈。最初,卢杞想把颜真卿挤出朝廷,便问他:“想安排你去外地任职,你看哪里对你比较合适?”
颜真卿在朝堂中当众回答说:“我这个人由于性情耿直,一直被小人所憎恨,遭到贬斥流放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如今我老了,希望你能有所庇护。当年安禄山杀害了你的父亲,将首级传到我那里,以威胁我投降,我见到你父亲脸上的血迹,不敢用衣巾擦拭,而是用舌一一舔干净的,难道你还不能容下我吗?”
几句话说得卢杞脸色绯红,心中却更痛恨了。不久,割据淮西的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朝廷,自称天下兵马都元帅,其势汹汹,很快便攻下了汝州,引起朝野很大的震动。德宗问卢杞如何平息叛乱,脸厚心黑到了极点的卢杞,决心利用这个机会除掉颜真卿,便对德宗说:“李希烈是个年轻的悍将,恃功傲慢,他的部下不敢阻止他。如果朝廷能派出一位儒雅重臣,向他宣示陛下的恩德,陈述逆顺祸福的道理,李希烈必然会革心悔过,这样就不必大动干戈而将他收服。颜真卿是四朝重臣,忠直刚强,名重海内,人人敬服,他去最为合适。”
表面上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完全是为了迅速平叛,丝毫也没有陷害颜真卿之意。因而不辨忠奸的德宗皇帝完全听从了他的意见,朝中有识之士无不为之震惊。有人劝告颜真卿说:“你这一去必然会遇害,最好暂且留下来,看一看朝廷会不会有新的平乱措施。”颜真卿慨然道:“国君之命,怎么能够不从?”还有人甚至上书朝廷说:“让一位元老重臣去送死,这是国家的耻辱!请将颜真卿留下吧!”
颜真卿义无反顾,受命即行。到了李希烈那里以后,李希烈使出各种手段,用尽威逼利诱之能事。时而派出一千多名士兵,拔出匕首,围着颜真卿张牙舞爪,似乎要将他一刀一刀地割碎生吃;时而又在颜真卿住的馆舍挖个大坑,声言要将他活埋;时而又架起干柴,浇上油,点燃起熊熊烈焰,威胁要烧死他;时而又劝他拥戴自己为天子,并许愿封他为宰相。对这一切颜真卿均不为所动,大义凛然,最后终于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