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的教育智慧
44919400000016

第16章 四固

【原文】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①兵。四曰:不好本事②。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③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注释】

①主:主持,掌管。

②本事:这里指农业。古代以农为本。

③怀:怀念,留恋。

【译文】

君主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个: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躲避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这四条巩固国家的原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应该说,卿相得不到众人拥护,是国家的危险;大臣不协力同心,是国家的危险;军中统帅不足以令人畏惧,是国家的危险;人民不怀恋自己的田产,是国家的危险。因此,只有提倡道德而能真正做到仁,才可以胜任国事而众人拥护;只有见到贤能就进行推让,才能使大臣们协力同心;只有掌握刑罚不避亲贵,才能够威震邻敌;只有重视农业、注重地利,而不轻易课税才能使人民怀恋自己的田产。

【故事】

“细柳整军”周亚夫千百年来,“细柳整军”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军的佳话,一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这一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国西汉初年的一代名将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习读兵书,谙熟韬略,长大后,即效命于朝廷,公元前161年被封为条候。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大举内犯,烽火直达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也面临着匈奴的威胁。汉文帝除发兵赴边抗御外,又派出三支军队驻扎在长安城外,以拱卫长安,即以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以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兵棘门(今陕西咸阳东北)。

周亚夫上任之后,感到要击退剽悍善战的匈奴骑兵,必须严整军备,首先使士兵树立“无日不战”的思想,以及听到命令就能投入作战的高度战备观念。为此,他从严治军,规定在值勤和训练时,士兵必须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严阵以待,以便一旦有警,即可挥戈上阵。同时,严明军纪,统一指挥,规定令行禁止,任何人不得违抗。

一次,文帝亲自去这三支军队慰劳官兵,激励士气。文帝先到霸上和棘门,未遇任何阻拦,直驱而入营中,两营主将刘礼、徐厉等亲自迎送,殷勤备至。

随后,汉文帝一行来到细柳,只见营门紧闭,将士们头戴头盔,身穿铠甲,剑拔弩张,壁垒森严,一片临战气氛。文帝的导驾官见状,即高声喊叫:“天子驾到!”喝令开门。但守卫军门的军官却不为所动,朗声回答:“周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尊奉天子的诏书。”文帝只得派遣使者,手持皇帝的印信进营告诉周亚夫,皇上想进入军营慰劳将士。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接驾。文帝的车队进人营门后,守门军士即告诫文帝随从说:周将军有令,为保持军中肃静,营里不得纵马驱驰。文帝的车队只得缓辔徐行。来到中军帐前,周亚夫戎装佩剑,从容出迎,拱手一揖,沉着地请示:“臣作为陛下任命的将领,身穿军服,佩戴盔甲,不宜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拜见皇上。”文帝一见这等肃穆的场面,即按军礼的规定,俯身手扶车前横木,以示对周亚夫的敬意,并派随从向亚夫致礼:“皇帝敬劳将军。”礼毕之后即起驾回宫。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皇帝的言行,谁也不得违抗。可是,周亚夫在皇帝面前,却能一切按军法从事。这种严守军纪,刚正不阿,敢作敢为的作风,比起过去严格执法的司马穰苴,也毫无逊色。因此,司马迁赞扬说:“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

周亚夫很幸运,他碰上了一位贤明的皇帝。在视察完后回京途中,随驾群臣埋怨周亚夫目中无人,竟敢阻挡皇上的车驾。文帝却十分开明,对周亚夫赞不绝口:“这才是真将军啊!如果都像霸上、棘门军那样,如同儿戏,敌人一来岂不都成了俘虏!”由此,周亚夫治军严整的美名传遍天下。

汉文帝不仅没有责怪周亚夫不敬,反而通过这件事认识到周亚夫是一位可以担负重任的将领。因此,在病危临终之时,他告诉太子(即景帝)说:国家一旦遇到危难,即可让周亚夫统率军队,稳定大局。景帝即位后,遂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历史证明,汉文帝的确是独具慧眼。周亚夫也没有辜负文帝的厚望,在后来事关社稷安危的平定吴楚之乱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刘邦建国之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以共保刘家天下。每一诸侯王国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逐渐发展为强大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文帝曾采取一些削弱诸侯王的措施,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大削诸侯王封地,导致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正月,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等七国,发动叛乱,并与匈奴、南越相勾结,大有一举吞灭西汉王朝之势。

吴王刘濞自广陵(今江苏扬州)亲率二十多万军队,西渡淮河,会合楚军,妄图一举攻下地处中原的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附近的粮仓,然后与其他叛军会合,进兵关中,直捣都城长安。

叛乱的消息传来,举朝震恐。景帝惊慌失措,先杀了晁错,并答应退还诸侯王封地,以求息事宁人,但七国不肯罢兵。景帝一见姑息无效,不得已决定以武力平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三十六名将军出关平叛。

周亚夫受命之后,认真分析了形势,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向景帝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说:“楚兵骠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这个方针的实质就是后发制人,即先置梁国于不顾,疲敌困敌,断敌粮道,而后相机破敌。执行这个方针的困难就在于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兄弟、窦太后的爱子,一旦梁国被敌攻陷,不仅周亚夫吃罪不起,景帝也无法向窦太后交代。

战略方针确定后,周亚夫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他采纳谋士的建议,绕开叛军设伏的崤函(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新安一带),出敌意外,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直奔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有如从天而降。继而会师荥阳,牢牢控制关东最重要的战略基地。然后亲率重兵进据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切断叛军主力——吴楚联军同齐地各国叛军的联系,并派出轻骑兵袭占淮泗口(今江苏洪泽西),断敌粮道。

这时,吴楚联军三十万之众向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发起猛攻,睢阳形势危急,梁王频频呼救,而周亚夫却按兵不动。梁王上书于朝廷,景帝迫于太后压力,只得下诏令命周亚夫救梁,周亚夫拒不奉诏。梁王一见后援断绝,只好全力固守,最终阻止了叛军的攻击。叛军久攻睢阳不下,转锋向昌邑,企图寻汉军决战,周亚夫坚守不出。吴楚叛军为饥饿所迫,急于求战,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猛攻汉营的东南,准备出其不意攻击汉军西北。周亚夫识破了叛军的计谋,急令严备于西北;叛军果然以精兵进攻西北,因汉军有备未能得手。叛军求战不得,久持无粮,军心发生动摇,刘濞不得不下令撤兵。周亚夫乘势出击,一举破敌,斩首十万,余皆溃降。刘濞仅率数千人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随即被东越人诱杀。接着,汉军一一诛灭各叛乱诸侯王。前后仅用三个月时间,周亚夫就悉数平定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平定叛乱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为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在此战中,周亚夫知彼知己,多谋善断,制定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作战指导方针。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能在三个月内平定下来,与他的正确指挥密不可分。在战争尚在进行时,朝中大臣和军中将领对他采取的对策有不少争议,但在战争结束后,大家都心悦诚服,“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了。

平吴楚之乱后,周亚夫继任太尉,后改任丞相。由于刚直不阿,不愿阿谀逢迎,同皇帝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景帝担心将来太子即位后难以驾驭周亚夫,便开始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整治周亚夫。公元前143年,周亚夫之子私买工官五百具甲盾作葬品,触犯了禁令,景帝借机将周亚夫下狱。主持审讯的廷尉秉承上意,诬告周亚夫谋反。周亚夫申诉:“臣所买器具,不过是丧葬用品,怎么能说是反叛呢?”廷尉无言以对,一个狱吏在一旁说:“你就是不在活着的时候反叛,也会在九泉之下反叛朝廷。”

周亚夫悲愤交加,五日不食,呕血而死。

一代功臣名将,竟被诬以如此荒唐的罪名,落了个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唏嘘感叹!但周亚夫治军严整,用兵持重,意志坚定,法令严明,一直成为后来统兵治军者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