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思想论著,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素有“论高文奇”之美誉。
现存《管子》是西汉人刘向编写的,编订时定为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但史学界对《管子》一书中哪些是稷下先生的遗著,哪些是管仲学派的言论还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该书绝大部分的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
作为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管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思想内容,其中礼、法思想是《管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法”是《管子》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之一。《管子》一书有关礼、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其中关于礼、法关系的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为教育著作而论,该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历代学者都很重视对《管子》进行考订、校正及诠释等工作,唐、明、清三代尤甚。近现代学者在《管子》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著述颇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管子》及其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教化政治
《管子》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和思想教化的好与坏。《牧民》篇说:“四维(即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强调了“礼”、“义”、“廉”、“耻”对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极力劝导统治者予以高度重视。唯其如此,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同时,该书也承认政治对教育有着制约作用,国民教育的提高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牧民》篇认为经济是礼义教化的物质基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经济发展了,物质需要满足了,社会文明程度才会在良性运转中提高。为国君者,必须注意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要确保四季的生产计划顺利开展。物质丰富,生活富裕,人民不论远近,必然都会纷纷聚集到一起来,也会因此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先进发达国家的人民就不可能逃亡。只要生活不匮乏,道德意识自然就会提高。
一国君主若将财政治理得当,就可使民生安定,人民就会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这么一来,君主的威令,便可下达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了。
一个领导者,必须最重视一国的经济,刑法等不过是次要的东西。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定要先使人民生活安定,然后再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这是建立国家的基础。基础稳固之后,再祭祀神祗、宗庙与祖先,培养人民的宗教信仰,藉以教化人民。(《牧民篇》)同时认为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四民分业的社会职业教育思想。
(二)教化尚德
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有着重大作用。《版法》篇认为:“必先顺教,万民乡风。”只有先对百姓施以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教育,他们才会趋向好的风化。通过教育和训诲,社会上的“邪行”和“淫事”就会大大减少,社会风气也会好转。《管子》主张由“乡师”主管教育,由“民啬夫”向人民具体实施教育内容。这些反映了私学产生以前,政教合一、教师由国家的一些官员担任的社会特征,对人民群众实施教育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的。
(三)教化净心
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管子》很重视教育对人的感化作用,将教育比作“秋云”、“夏之静云”、“皓月”、“流水”,以其纯净、恬淡和光辉激励感化着人的心灵,催人向善,做一个品质和道德高尚的人。
(四)教化育人 礼法并用
《管子》对教育的树人育人方面有十分明确的观点。《权修》篇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古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源于此,这不仅强调了“树人”的长期性和重要意义,还充分肯定了“树人”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这种对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至今仍为现代教育认可,依然发挥着权威的教育导向作用。
《管子》的思想还体现在主张“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仲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在《互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制度的重大意义。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管子》把维护国家统治的“四维”看成是四条绳索,其中一根绳索断了,国家就要倾斜。与此同时,管仲也极力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主,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令的是人民。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任法》),意思是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从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