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管子的教育智慧
44919400000008

第8章 《弟子职》(2)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①。摄衽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②食。陈膳毋悖③。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哉④中别,哉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浆。告具而退,奉手而立。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⑤而贰,唯口兼之视。同口兼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

先生有命⑥。弟子乃食。以齿相要。坐必尽席。饭必奉钵。羹不以手。亦有据膝。毋有隐肘。既食乃饱。循口耳⑦覆手。振衽⑧扫席。已食者作。抠⑨衣而降⑩。旋而乡席。各彻其馈,如于宾客。既彻并器。乃还而立。

【注释】

①馔馈:进献肴馔。

②错:通“措”,安置,摆放。

③悖:错乱。

④羹哉: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哉,切成大块的肉。

⑤还: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

⑥命:吩咐,嘱咐。

⑦咡:口。

⑧振:抖动,摆动。

⑨抠:抓,提。

⑩降:坐下。

【译文】

到了用饭的时间,弟子要把饭菜给先生送上。挽起衣袖洗漱之后,跪坐把饭菜献给师长。摆放酱和菜,饭桌不可杂乱无章。上菜的一般程序是:上肉食(鸟兽鱼鳖)之前,必须先上蔬菜羹汤。羹与肉相间排列,肉放在酱的前方,其席面应摆成正方形状。左右摆放漱口用的酒、浆,饭则上在最后,饭菜上完即可退下,拱手立于一旁。一般是三碗饭两斗酒,弟子左手拿着空碗,右手拿着筷勺,将酒饭轮流添上,时刻注意着杯碗将空的尊长。多人空碗按年龄分别先后,周而复始。用长勺就无需跪着送上。这都是添饭的规章。待先生吃饭完毕,弟子便撤下食具,赶忙为先生送来漱器,再清扫席前并把祭品收起。

弟子用餐,要等先生吩咐之后,方能开始。弟子进餐时,按年龄顺序坐好,饭须用手捧食,羹汤不能用手拿拣。可以使两手凭靠膝头,不可使两肘依伏桌面。待至吃完,用手拭净嘴边,抖动衣襟移开坐势,提衣离开桌面。过一回又需回到席前,各自撤下所食,就像替宾客撤席一般。撤席后,把食器收起,弟子又回去垂手站立。

【故事】

魏昭尊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原文】

凡拚之道:实①水于盘,攘臂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②。执箕膺揲③,厥④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忒。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⑤始。俯仰磐⑥折,拚毋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⑦排之,以叶⑧适己,实帚于箕。先生若作,乃兴而辞。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拚反立,是协⑨是稽,暮食复礼。

【注释】

①实:满,塞。

②握手:指拳屈手指以掬物。

③膺揲:以箕舌自向胸前。

④厥:代词,它的。指畚箕。

⑤奥:古时指房屋的西南角。

⑥磐:通“盘”。回旋,盘曲。

⑦板: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

⑧叶:合,共同。

⑨协:协和,协调。

【译文】

洒扫的做法是:把清水打进盆里,将衣袖挽到肘部,堂屋宽敞的可扬手洒水,内室窄小的应当掬水近泼。手拿畚箕使箕舌对着自身,畚箕里要同时放进扫帚。然后到屋里站一会,其仪止不容差错。拿起扫帚就同时放下畚箕,一般是把它靠在门侧。凡按照洒扫的规矩行事,必须从西南的角落扫起。在屋里俯仰躬身进退,扫除时不要碰动其他东西。从前边往后边退着洒扫,最后把垃圾聚在门里。蹲下来用木板排进垃圾,注意使箕舌对着自己,还要把扫帚放进畚箕。先生若此时正巧出来做事,便起来向前告止,然后再蹲下取箕帚,出门倒掉垃圾。洒扫完,仍然回来站立,这样就合乎规矩。进晚餐时,仍然要遵守早餐时的礼仪。

【故事】

敬师有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送子观音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儿子,并得到这儿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原文】

昏将举①火。执烛隅②坐。错总③之法。横于坐所。栉之远近。乃承④厥火。居句⑤如矩。蒸⑥间容蒸。然者处下。奉碗以为绪⑦。右手执烛。左手正栉。有堕⑧代烛。交坐毋倍⑨尊者。乃取厥栉。遂出是⑩去。

【注释】

①举:点燃。

②隅:边,旁。

③错:通“措”,安放,安置。

④承:继承,接着。

⑤居句:方圆直曲。

⑥蒸:细小的木柴。

⑦绪:余留的,遗留下来的。

⑧堕:通“惰”。懒散,懈怠。

⑨倍:通“背”。反,背向。

⑩是: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

【译文】

黄昏时候,要点燃火炬,弟子握执,坐在屋室的一角。执火炬照明也有规定。要注意安放柴束的方法,应当是横放在所坐之地。要看着“烛烬”的长短,对火炬进行接续,如法在原处安放上去。柴束之间还要留有可容一柴的空隙。燃烧的灰烬落下,要捧碗来盛装火绪余灰。用右手拿着火炬,用左手修整“烛烬”。一人疲倦了由另一人及时接替,轮番交坐,不可背向老师。最后把余烬收拾起来倒出去。

【故事】

岳飞祭师

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周侗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于是免费收岳飞为学生。周侗老师不仅教会他射箭的绝技,还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在一次演练中,岳飞连射三箭,箭箭射中靶心。周侗大为赞赏,把自己心爱的一张弓送给了他。

正当岳飞日渐进步,各种兵器都能运用自如的时候,周侗不幸病故了。周侗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老师。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原文】

就寝夜读。先生将息①。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②:俶③衽则请,有常④则否。先生既息。各就⑤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周则复始。是谓弟子之纪。

【注释】

①息:休息。

②趾:足趾,指脚的方向。

③俶:整理。

④常:定规。

⑤就:凑近,靠近。

【译文】

晚上学习到一定时辰,先生要先休息,弟子都要起来服侍,恭敬地奉上枕席,问老师足向何处。第一次铺床要问清楚,以后就无需再提。先生就寝休息后,弟子还要再学习一段时间,互相切磋琢磨,各自加深理解所学的义理。如此反复,这是为学生的准则。

【故事】

张良拜师

张良(?一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西汉的开国谋臣。他的祖先是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躲避到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居住。

有一天,张良闲来无事,便信步出游。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桥头,老人的衣着打扮像一个贫苦的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丢到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年轻人,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听着这无礼的要求,张良一股怒火直往上窜,想:“我与你一点不认识,凭什么要我给你拾鞋?”但当他想到老人年岁已大,身体不灵便,便强压着怒火,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算了,老人家,弯腰也不方便,既然已经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莫名其妙。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说:“你在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跪下来说:“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已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就走了。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起了床,向下邳桥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于是,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来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露出了笑容,说:“年轻人就应该如此!”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

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