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有地牧①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②;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③鬼神、只④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⑤;上无量⑥。则民乃妄⑦。文巧不禁,则民乃淫⑧:不璋两原⑨。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⑩: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注释】
①牧:治理。
②文巧:文饰,奢侈。
③明: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
④只:通“祗”,祭祀。
⑤菅:惰怠。
⑥量:限量,限度。
⑦妄:不法,胡作非为。
⑧淫:放纵,恣肆。
⑨璋:通“障”,阻挡,拒绝。
⑩校:对抗,抗衡。
【译文】
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教训人民的根本办法,则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和宗亲故旧。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田野荒芜废弃,人民也将由此而惰怠;君主挥霍无度,则人民胡作妄为;不注意禁止奢侈,则人民放纵淫荡;不堵塞这两个根源;犯罪者就会大量增多。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远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会犯上;不尊重宗亲故旧,孝悌就不完备。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
【故事】
“先富后教”还是“先教后富”?
到底是“先富后教”还是“先教后富”?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道德教化虽然更为重要,但也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前提,即孔子所谓“先富后教”,孟子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先富后教,前有圣人之训,后有盛世之例。汉朝立国之初,民生凋敝,经济萧条。汉高祖为此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后,终于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在此基础上,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经学研究日炽,博学鸿儒辈出,一代泱泱汉风蔚然而起。唐代的“贞观之治”也是如此,统治者们先施黄老,使民修养,然后发展科举制度。国力的强盛与经济的繁荣,不仅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而且造就了唐代士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与开阔恢宏的胸怀气度,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开创了被后世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古代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无不遵循“先富后教”。它的好处就在于从根本人手。所谓根本,就是“制民之产”。若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成天为吃穿、生存发愁,谁有功夫学习文化礼义呢?
但是,先富后教也有它偏激的一面。尤其是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知识不仅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不能得到广泛普及,那么,要想在短期内国富民强就是一句空话。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归根到底是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就曾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由此可见,发展教育与发展经济二者不可偏颇。只有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国家才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