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却发现不宜继续下去,然而苦于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将错就错进行下去,从而陷入一种欲罢不能、骑虎难下的境地,这在博弈论上被称为"协和谬误"。绝大多数人并非不知失败的结局,而是碍于已经为此投入的成本,不舍得就此放弃,想要"迎难而上"或者挺一挺,以至于一直犹豫不决,陷入一种类似于赌徒心理的困境中。
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及早退出是明智之举,可是,在"协和谬误"发生的过程中,当局者往往无法当机立断,以便及时抽身而退,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其实,协和谬误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犹疑的心理博弈。在这种矛盾中,人很容易失去理性,使得人在失误中越陷越深,果断地退出是止损的明智之举,要学壮士断腕,应在所不惜。欲罢不能的困局
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进行到一定程度,发现不宜继续下去,却苦于各种原因而将错就错,欲罢不能。这种情况,博弈论上称之为"协和谬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学音乐,便给孩子买了一架电子琴,可是孩子生性好动,喜欢体育运动,而对音乐没有什么兴趣,因此,根本不愿碰电子琴。
然而,这位母亲认为,既然琴都买好了,若是孩子不学音乐,那就未免太可惜了。为了让孩子爱上音乐,她还请了一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老师做孩子的家教,希望让这位老师把孩子带进音乐殿堂。但是,孩子始终对音乐不感兴趣。尽管这位母亲每个月支付高昂的家教费,但是孩子的音乐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结果,半年以后,这位母亲不得不放弃。
为了不浪费电子琴的投入,最终浪费的反而更多。这种因小失大的行为就是"协和谬误"的表现。
博弈论中的"协和谬误"其实是一种心理困境。当一个人对某事投入精力或成本之后若没有成果,人们选择的不是停止投入,而是继续投入。他们这样做,并不一定是不理智,绝大部分是因为陷入了欲罢不能、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比如,按揭买房过程中,当房价跌破当初买的价格并且没有升的希望时,购房者面临着继续按揭供楼还是停止按揭供楼的两难选择:继续按揭供楼,就等于不断地将钱扔进水里,而停止按揭供楼,以前的钱就等于白花了。
在警匪片里常见到这样的情节:为了抓获犯罪团伙,某个警察被派做卧底,潜入到犯罪团伙的内部。当歹徒们对卧底有所怀疑时,便会对其进行"检验"。其中一个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让被怀疑对象做某种犯法的事情,比如杀人或者开枪打警察。
对卧底警察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杀了人,自己就成了犯罪分子,既有悖自己的职业,也有悖于道德、法律;而如果不杀人,自己将被怀疑,自己的身份也将暴露。无论做还是不做,都难以达到满意的结果。
对歹徒来说,这样的做法是试金石:如果新来的人做了,证明他不是警察,或者即使他是警察,杀了人也无法洗脱罪名,也就无法再回到警察那边,他会进入欲罢不能的生存状态。
在现实的情况中,有些博弈注定要失败,就如陷入两难境地的人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
有一个拍卖的规则是:轮流出价,谁的价出得最高,谁将得到该物品,而出价少的人不仅得不到该物品,而且要按他所叫的价付给拍卖方。
假定有两个人争夺100元的物品,这个博弈开始后,只要双方开始叫价,双方就进入了欲罢不能的状态。因为每个人都这样想:如果我退出,我将失去我出的钱,若不退出,我将有可能得到这件价值100元的物品。
但是,随着出价的增加,他损失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博弈双方都面临着两难:是继续叫价还是退出?
当一个竞投者一下子叫出100元时,另一方会发现,如果他叫出更高的价格,那么无论他是否得到该物品,他的收益均是负的;如果他不竞投,那么他的收益为0--得不到该物品同时也没有损失。因此,当一方喊出"100元"的竞投价时,另外一方的理性选择应当是"不叫价",拍卖即告终止,这样就能突破两难状态。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人们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在实际拍卖中,均衡是难以达到的。比如,两位竞投人对该物品的估价不同,一方认为它值100元,另一方认为值120元。当认为值100元的竞投人喊出100的竞投价时,该博弈有可能并不能终止,认为值120元的一方可能会叫出超过100元的价。此时,叫"100元"的一方会考虑,如果停止,他将失去100元,于是,他会继续叫下去。。。。。。
于是,竞价者便进入了欲罢不能的状态,这种情况只有到了一方不能忍受才能停止。
在实际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原原本本"的拍卖,虽然这只是一个抽象的博弈模型。但有些事情却很符合这个拍卖模型所说明的道理。
比如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就是"欲罢不能"的博弈。最终,前苏联因为解体,成了这场博弈的"输"家。而美国只是表面上风光,实质上也是输家,因为在这场竞赛中,美国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又比如,在一个单位里,因某种原因,两人相互为敌,谁都想战胜对方,这样既耗费精力又耗费时间,可是谁都不想退让,因为退下来没有面子,结果到后来,双方都筋疲力尽,成了"输"家。
以上事实说明,有些博弈是必定要失败的,进退两难、欲罢不能的博弈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应当避免的。作为策略家,最好的方法是避免进入这样的博弈;如果因某种原因陷入了博弈,最好以某种方式诱使对方先退出这个博弈,使对方成为出第二价格的人并使对方承担退出的损失;如果无法使对方退出,自己及时抽身亦为上策。
骑虎难下的尴尬
在股票市场上,经常出现一种"骑虎难下"的情况:当你买进一支股票时,股价随之下跌;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损失,于是你便继续买进,可是它还是下跌。。。。。。于是,你就陷入了尴尬之中,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想摊平损失,结果没想到越陷越深。
股票下一刻是升还是降?没有人知道。买还是不买呢?不买吧,先前已经投入了,若是退缩,购买成本就会很大;继续买吧,要是继续下跌,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博弈论中的"协和谬误",使得不少当局者陷入了这种"骑虎难下"的境地,最终让损失不断加重。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该种飞机的特点是:机身大、设计豪华、速度快。在这个开发方向的指导下,英法两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很显然,这是一场豪赌。
可是,随着开发走向深入,英法政府发现花费急剧增加,投入越来越大。然而,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肯定这样的设计定位是否适应市场,因此,他们都开始犹豫了。
有些人提议停止研制工作,可是,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果就此放弃,那以前的投资就会付诸东流,所以到了后来,他们根本无法作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
于是,他们只能继续投入,直到把协和飞机研制成功为止。尽管后来协和飞机研制出来了,但是由于飞机存在明显的缺陷: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导致它最终被市场淘汰。为此,英法政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事实上,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虽然会浪费前期的一些投入,却能够减少后期的损失,然而,他们没能做到,最终把本全赔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进入了骑虎难下的博弈状态。
很多人都知道,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及早退出是明智之举,然而,当局者往往做不到。
20世纪60年代,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就是一个骑虎难下的博弈。1962年2月8日,美国在越南西贡设立了军事司令部,这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随后,美伪军对南方的游击队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和围剿。
从1962年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击队的反扫荡斗争进行了40余次,美军伤亡2000余人。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击队解放了南方2/3以上的土地和700万人口,这让美军受到了更严重的挫折。
遭受挫折后,美国就如同红眼的赌徒一样,开始不断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军人数超过了50万。到1968年,美军各兵种达到525万人。随着战争进入白热化,美军已经深深陷入了越南战场。
1968年,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发起"新春攻势"。经过45天激战,歼灭美伪军15万余人,这次攻势对美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美军士气低落,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美国在越南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预想效果,招致国内外一致反对。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迫于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尼克松希望美国走出越战泥潭,但还是有点不甘心就此罢休,想要通过谈判来"体面撤退"。1969年5月14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把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请到白宫办公室。基辛格表示:"我必须十分坦率地说明白,如果这种无谓的痛苦继续下去,势必将影响其他方面的决定。这样拖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然而,苏联方面对于美国的计划表现出极为冷淡的态度。此后美国进行多方谈判,但进展缓慢。
1969年5月31日,侵越美军司令部宣布:自从1961年美国参加越南战争以来,美军官兵死亡已达35万人,损失飞机5400架。尼克松政府上任4个多月,侵越美军又有4000多人丧命,平均每月大约被打死1000多人。
尼克松在撤军问题上的犹豫不决终于使他吃到了苦果。
谈判不成,尼克松只好选择撤退。1969年6月8日,尼克松在中途岛宣布:在当年8月底以前,从越南撤出美军25万人。这是尼克松政府从越南的第一次撤军。
但美国仍希望奇迹能够出现。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白宫向全国发表了一篇电视演说,他主张的"边战、边谈、边化(越南化)、边撤"的方针,遭到了群众反对。为了回答尼克松具有挑战性的电视演说,"结束越战新动员委员会"组织了大规模的"向华盛顿进军"的抗议活动。
不得已,美国在加强南越政权力量的同时也加快了撤军步伐,驻越美军逐步减少。1973年1月27日,美国经过长期谈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这宣告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中的失败。美军撤出后,在南越留下了2万多名军事顾问,并保留了相当规模的海空部队用来支援110万陆军与南越军队作战。
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药,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红了眼的赌徒输了钱,就想继续赌下去,希望能够返本,结果就会造成骑虎难下的博弈。其实,赌徒从一进入赌场开始赌博时,就已经进入了骑虎难下的状态,就好像入侵越南的美国一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必定会成为赢家。
损失憎恶与沉没成本
"协和谬误"的发生是因为两个关键点:一是损失憎恶,一是沉没成本。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这被称为"损失憎恶"。而一项业已发生的成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收回的时候,就构成了"沉没成本"。实际上,"沉没成本"就是一种损失,若在做决策时过多地考虑沉没成本,出于对损失的憎恶,人们很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思考,从而造成"协和谬误"的发生。
关于"沉没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会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能收回。"
在这里,斯蒂格利茨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沉没成本,同时,他还指明了对待"沉没成本"应持的态度,那就是忽视它、舍弃它。
可是,事实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为此,他们将会百无聊赖地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在企业决策中,"沉没成本"的出现是常见的事情,而且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大,一旦启动投资,即便出现大亏损,有些管理者也不会马上停止项目,相反,不少人会继续投入,直到陷入"协和谬误"的尴尬境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觉得前期投入无法回收,实在太可惜了。
然而,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更新频繁,投资决策失误难免,若是无法跳出"损失憎恶"、"沉没成本"谬误的圈套,在市场博弈中,必定会遭遇更大的损失。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敢于舍弃对企业来说是真正的考验。2000年12月,英特尔公司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突破"损失憎恶"的好例子。
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的设计来实现,因此希望开发出整合型芯片,以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
可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并没有对整合型芯片产生需求。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停止Timna项目,从而避免了更大的支出。
在博弈场上,每一个决定的出台都难以收回。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若是决策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壮士断腕"。无论是在政坛、商场,还是工作、生活中,对损失应抱有平和之心,应懂得放弃。
有个人赶着去看期待已久的群星沙滩演唱会,没料到在路上,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不一会儿,高架路上已明显积水,车子在风雨中排着队小心翼翼地慢慢挪动。
看到这样的情况,这个人便心中盘算:"即使赶到海滩估计也要迟到近一个小时,而且剩下的一半音乐盛宴可能还要在暴风雨的洗礼中享用。"
思来想去,他决定放弃这场演唱会,回到家里捧着热茶听音乐。
我们身边类似于演唱会这样的情况再普遍不过,不过,很少有人能够突破"损失憎恶"的心理怪圈。比如一名女孩逛了一天街,最后不得不买一件不是十分中意的商品,因为"要不然一天白逛了"。事实上,这是因为那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股票市场中,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如果我像你一样,4元钱买入的,我早抛了,可现在距离我的买入价实在太远啊!"很明显,这种感叹,对投入成本的因素考虑过多、过重,结果导致他忽略了对大势以及该股走势、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的考虑。
在生活中,"沉没成本"直接影响人们的理性决策。
有个人每天上班都需要乘车。从他家出发到公司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坐上大公交,但不能直达公司,还需要走一段路,必须经过一个超市和一个早市,大约要用10分钟;二是转过一个街角,大约30米开外,换乘小巴士直接到公司。因为通常要提着电脑和午餐盒,穿过早市不是很方便,所以他通常选择第二种方式,也就是坐小巴士去公司。
有一次,他去上班,到了小巴士站点等车。因为小巴士每班之间时间较长,也不很准时,等了很久,小巴士始终不见踪影。不过,他心想:"已经等了这么久,就再等等吧。"
凭经验,在7点40分坐上小巴士一般是不会迟到的。时间很快就过了7点40,小巴士还是没有来。他只好坐出租车,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出租车也少了,最不幸的是,他坐出租车还是迟到了。迟到的结果就是被罚款,还失去了全勤奖。
很明显,在这个事例中,当事人等车投入的那段时间成本,属于"沉没成本",与做出是否换车或打车的决策是不相关的。他只需要考虑的是换了新的交通方式,自己是否能不迟到或付出更大的经济成本。然而,当事人却被已不可控的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决策,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在博弈场上,理性是非常重要的,若无法突破"损失憎恶"的心理怪圈,对"沉没成本"过度看重,就很容易丧失理性。实际上,"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已经发生,且无法回收,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但是,由于"损失憎恶"的存在,使得不少人将之看重,结果做出不理性的思考与行动。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应为那些"沉没成本"而心有不甘,而应突破"损失憎恶"的心理怪圈,有"壮士断腕"的果断。
弃车保帅,壮士断腕
在博弈论中,要走出欲罢不能的境地,突破"协和谬误"的陷阱,就应有认赔服输的勇气和智慧。从经济学上说,投资失误时,最重要的不是保本,而是止损,一见情景不对就要终止。做任何事都应该记住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人们一谈到博弈,首先就想到争胜,这是不妥当的。事实上,及时回头,避免损失,也是博弈场上必须注意的问题。下象棋的时候,一子之错满盘皆输,懂得保留实力是非常重要的。兵临城下之时,以保帅为重,有时便应该采取"弃车保帅"的做法。
在狼群中,狼王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它的身边常有几条勇猛的大狼护驾,一旦出现危险情况,这些贴身的卫兵便会勇敢地冲出去,与敌人搏斗,把敌人引开,以确保狼王的安全。为保证狼王的安全,那些护驾的大狼宁肯牺牲自己,堪称"弃车保帅"的楷模。
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要"舍小保大,弃车保帅",这样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将局部利益牺牲了,却换来了整体利益的安全,决断的价值是一目了然的。
英特尔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和利润均来源于电脑存储器。后来,日本公司的存储器以惊人的低价格开始在市场中领先,而英特尔历来以技术领先于市场,打价格战并非其长项,因此,英特尔的业绩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和董事长摩尔都十分焦虑。有一天,他俩进行了一次决定英特尔命运的交谈。
总裁格鲁夫问董事长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你认为新总裁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那么,你我为什么不这么做?"
对于当时的英特尔公司来说,放弃存储器就等于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阵地,也等于在对手面前不战自退。
不过,既然没有获胜希望,坚持下去有什么用处呢?与其让公司日渐衰败,还不如就此放弃,迅速止住损失。董事长摩尔很快与总裁格鲁夫达成了共识:放弃存储器,转而开拓芯片市场。
对英特尔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改变,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故而被格鲁夫称为"战略转折点"。甩掉包袱的英特尔轻装上阵,重新焕发了活力,走上了芯片开发之路。到1995年,英特尔累计生产了16亿个芯片,一举占领了世界80%的PC市场,在电脑芯片领域成了独一无二的霸主。
当坏事已成,损失不可避免,这时最难下决断。在博弈场上,损失的到来,会让很多人心乱如麻而失去理性,最终进入"协和谬误"的局中。这时要忍痛割爱,不可继续沉沦于失败。
当博弈面对失败时,就需要当机立断。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比如,三国时期的袁绍,虽然手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但是由于袁绍这个人"多谋少断",导致其最终败亡。
在白马之战中,听说有位赤脸长须使大刀的人斩了大将颜良后,袁绍大怒,因为颜良是袁绍手下的猛将。这时,谋士沮授就建议袁绍及时除去刘备。
袁绍听了,便找到刘备说:"汝弟斩吾大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说着,就要将刘备推出去斩首。
刘备从容地说:"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鉴之?"
袁绍听后,就改变了主意,反而责怪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
接着,关羽又杀了大将文丑。
袁绍再次勃然大怒,这时,郭图、审配乘机入见袁绍说:"今番又是关某杀了文丑,刘备佯推不知。"
于是,袁绍大骂刘备:"大耳贼!焉敢如此!"命令将刘备拿下斩首。
刘备再次申辩:"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
袁绍听后,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便责备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
就这样,袁绍两次本有借口诛杀刘备,但因为没有果断做出决定而失去了机会,放虎归山,最终使自己建立的政权土崩瓦解。
当机立断,果敢地、及时地作出有利于自我的决策,这是取得胜利的保证。缺乏果断的执行力,对身在博弈场中的人而言是致命的弱点。若是有利于己,应该即刻做出决定,坚决执行,若是对自己的安全存在威胁,则更应该当机立断,做出决策,甚至"壮士断腕",也在所不惜。
古代有位勇士,不小心被蝮蛇咬伤了手臂,由于身处野外,随身又没有带药物,不方便救治,为了不让蛇毒蔓延全身,他便把被咬伤的手臂砍了下来。若是当时这名勇士不能当机立断,其结果就是失去生命。两相权衡之下,失去一条手臂总比失去性命要好得多。
"壮士断腕,丢车保帅"对失败者来说是务实之举。然而,在生活中,人们总是难以割舍眼前的利益。
相对人类而言,很多动物在遇到危险时都能够做出残肢自保的决断。壁虎能够把尾巴甩给捕食者自己逃生,螃蟹的螯肢也会自然脱落,这些手段都是它们在给自己争取活命的最大机会。
须知,在股市搏击中,赢家大都是及时"忍痛割爱"之人。博弈场上,应该懂得"弃车保帅",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壮士断腕",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获取胜利的保证。
急流勇退,从不利中抽身
生活中,在形势大好时,人们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凭一股子干劲与闯劲,将事业做得风起云涌;而在形势不好时,却不知道收缩战线、准备撤退,结果直至"弹尽粮绝",最终闹到连东山再起的本钱都没有了。
因此,当大失败的局势已定时,不要指望会出现什么翻天覆地的奇迹,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撤出,将损失减至最低限度。能在面临大败之势时,减少损失,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战胜了这场危机。
无论是商场厮杀,还是战场纵横,任何参与博弈的人都要做到能屈能伸。只能屈不能伸的人是庸才,只能伸不能屈的是骄兵。大败之势来临,死扛是没有用处的,顺应时势,及时抽身而退,才是明智的决策。
梁侃原来只是个月薪73元的小职员,后来自主创业,用13年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亿万富翁。在创业途中,他经历了几次投资失败,由于能够从中及时抽身,而没有让自己的事业在失败中溺亡。
1997年,随着DIY业务的发展,梁侃的公司郑州众诚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于是他便开始考虑业务多元化的问题了。当时,他把很多的资金投向了一家工厂。然而,这场投资却遭到了失败。梁侃于是及时抽身,果断切断资金链,以保证自己的公司不被拖垮。
2002年,梁侃又进行了一次多元化的尝试。做了几年教育行业项目的郑州众诚对教育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因此他非常看好教育这个产业,于是又投资建设了一所学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的尝试再次宣告失败。
这两次失败,给郑州众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也带来了精力上的影响,幸而梁侃在遭遇失败之后,能够及时从泥潭中抽身而出。
不少企业家之所以难成气候,原因就是缺少竞争智慧。他们一旦看到某一领域赚钱,宁肯不惜血本争得头破血流,即使遭遇了失败,也不愿及时抽身去开辟无人问津的新市场。
可见,善于快速退出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抓住主动权。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说:"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脱身最早、最快、最彻底的往往也是受损最小的。其实,先期脱身的投资者常常会成为下一轮竞争中的赢家。
有两个人一同开山,开始,他们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直接卖给建房的人。后来,传来消息说不久之后将要封山,不许开山。甲听了,便加紧了开山的步伐,加大了开山的投入,希望趁没封山之前多赚一些。乙听说了要封山的消息后,并没有加大开山的投入,相反,他停止了开山工作,转而承包山地种梨树。后来封山了。甲的石场停工了,而乙的满山梨树开始大量产出,获得了厚利回报。
村子里的人见乙种梨树发了大财,也纷纷开始种梨树。甲也不堪落后,承包了大片山地,种了千株梨树。
由于梨树多了,梨产量大增。这时,聪明的乙又把梨树卖掉了,转而开始种柳树,然后再把柳条编织箩筐,卖给那些客商盛装梨子,又大赚了一笔,而那些种梨的人,由于梨的产量丰富,利润缩减,反而赚得越来越少,而甲的梨树实在太多,结果使利润锐减。
积极主动的战略性撤退和放弃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采取的进取姿态,看似守势,实则进攻。战略撤退总是为了捕捉主动进攻的战机,及时抽身当然是为了恰如其分地更好进入。
博弈场上,知机而退,实乃大智之举。别说面临颓败,要及时抽身而退,即使获得了大胜,也应该懂得谦退之道。因为在大胜之中,常暗藏危机。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大红大紫,表明兴盛之势,同时也暗示了随后而来的衰弱。在"高处不胜寒"时能及时抽身的人是真正的大智大勇者。
看到暗藏的危机,急流勇退是正道,也是光明大道。古代许多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深谙此道。在荣誉最大、地位最高的时候,选择了离开。然而,也总有那么些人不注意历史规律,不吸取历史教训。所以,他们惨死、冤死,甚至被灭门。
当然,抽身而退不是无节制的、无止境的乱退,而应借退蓄力,借退蓄势,为下一轮竞争做准备。无节制的败退,必将导致体系瓦解,形成"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的局面。因此,即便是抽身而退,也要退而不乱。投资者要对事业保持控制力,管理者要保证管理不滑坡,职场人要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军事家要令行禁止,使下属人心不散。
无论事业面临多么严重的困难,处于何种危急局面,决不可慌不择路,而应全力以赴地挽救残局,尽量减少损失。
及时抽身需要有大气魄,为了远大的目标,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及时抽身需要有大胸襟,主动放弃既得利益或一定时期的稳定利益;及时抽身需要有战略眼光,要能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果断决策等。
在博弈中,不能让自己陷入失败的泥潭,更不能在弱势的时候与人硬拼。当你因为竞争而疲惫不堪、焦头烂额时,不妨及时抽身,或许你会发现另外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