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张性头痛
中医认为,头为元神之所属,“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头为髓海之所处,紧张性头痛属中医“头风病”范畴,多因淤、风、湿、虚四者杂合而发病。
穴位常识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风池穴位于脖子后大筋即斜方肌两旁头发边的凹窝中;合谷穴位于一手虎口张开,以另一手拇指头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尖按到处即是。
治疗方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先后按揉经外奇穴之太阳穴,胆经之风池穴,大肠之经合谷穴,正反方向各按揉1分钟。
功效
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2.失眠
中医学认为失眠主要是因阴血不足,阴虚不受阳纳,或因邪扰,阳盛不及入阴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神不归舍。而气血充足、经脉不通则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应以调整,平顺阴阳脏腑之功能和行气化淤为原则。
穴位常识
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按摩方法
以中指指腹自下而上交替按摩印堂穴30次,再沿眉按摩眉棱骨、太阳穴各30次。
功效
醒脑明目、安神镇静。
3.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多是因正气虚弱,气血失调,营卫不固,风、寒、湿、热诸邪乘虚而入,阻滞气血经脉而致脉络失养所致。
方法1
按摩方法
叩击风市穴27次,揉血海、委中、承山、丰降、悬钟、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风市、阳陵泉穴,叩击自臀部到足踝9遍。
方法2
揉、擦肾俞穴3分钟。
点、擦腰部痛点2分钟。
点、揉环跳3分钟。
点按风市2分钟。
拿、按委中3~4次。
揉承山、丰隆、昆仑、太溪穴各2分钟。
从臀部拳击至足踝6遍。
搓下肢5遍。
4.慢性肝炎
肝炎属中医“黄疸”、“湿阻”、“肋痛”、“虚证”、“症积”等范畴,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胃、肾。慢性肝炎治疗上应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健脾、补益肝肾、活血化淤等方法。
按摩方法
刮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从膝部内侧的曲泉和阴陵泉穴处,沿小腿内侧向下经地机、三阴交等穴,刮到太冲穴处;刮足少阳胆经:从阳陵泉穴沿小腿外侧,经悬钟刮至丘墟穴。
5.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因外感风寒,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邪毒滞留在鼻窍,由鼻入肺,肺经伤则肺失宜降,故出现鼻塞,肺气失宜降,可致气滞血淤,鼻塞症状加重。
按摩方法
用两手示指和中指同时按摩眼内角鼻梁处,从上到下为1次,反复操作80次;用中指揉按鼻翼两旁约1厘米处,作旋转状按摩,反复操作70次;两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按摩眉心中央,然后沿眉毛向外按摩到两侧太阳穴,反复操作60次。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能有效地缓解慢性鼻炎的症状。
6.雀斑与黄褐斑
雀斑、黄褐斑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多是因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致血淤颜面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不能润泽或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颜面,刺激面颊及相关部位,可激发经气直达病所,活血通络祛斑。疏通经脉,可促进脑垂体分泌抗黑色素细胞激素,减少黑色素分泌,调节肌肤,促进色斑消退。治疗上应遵循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滋补肝肾的原则。
按摩方法
首先,沿着足厥阴肝经,从上到下地用手掌柔和地按摩5次以上。然后,用两手拇指按摩双膝内侧的血海穴50次。最后,用第二、三、四指的螺纹面沿颊车—地仓—迎香—双眼球—太阳—耳前,再到颊车,做轻快的边按揉边移动,反复进行10遍。
7.贫血
贫血属中医“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是血液携氧功能不足为共同表现的一类血液系统疾病的总称。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与心、肝、脾、肾三脏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中有“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之说。贫血的发生主要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心、脾、肾三脏虚弱或功能失调导致的,或因饮食摄入不足、营养不良,或久病体虚、失血过多等原因引起。
按摩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穴各50次。
8.肥胖
我国中医认为,导致肥胖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脉被阻引起的,经脉不通则引起食欲无法控制,使能量堆积,使排泄物堆积,从而引发肥胖。肥胖好发于中老年人,这与经脉不通密切相关,年轻人经脉畅通,新陈代谢形成的废物能正常排出体外,所以不易肥胖。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脉渐渐不通,从而使代谢物较难排除,而渐渐发胖。按照中医的理论,当某个内脏器官活力较差时,其相应经脉的活力也较差。
按摩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从上到下按揉背部肌肉2分钟,同时按揉肺俞、脾俞、肝俞、胆俞、三焦俞等穴位各1分钟;然后从上到下擦督脉30次,点按承扶、委中、承山穴各1分钟,最后从腰骶部沿大腿后侧从上到下推至跟腱处10次。
9.高血压
高血压的发病根本原因是经脉失控所致,从而引起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头目胀疼,血压升高。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疏通经脉,调理中枢神经,平衡阴阳,全面调理脏腑,达到人体机能平衡,才能安全、高效、稳定地自然降压。
按摩方法1
双手五指分开成半屈状,用指端从前发际向后叩击,反复叩击10次,叩时要用力均匀,并稍加用力。
按摩方法2
双手虎口相对分开,放于耳上发际,示指在前,拇指在后,自耳上发际推向头顶,两虎口在头顶上会合时将头发上提,反复推发10次,并稍加用力。两掌自前额如梳头样向脑部按摩,到后颈时,两掌手指交叉以掌根挤压后颈,有降压的功效。
按摩方法3
每天早、中、晚各梳头一次,力度适中,头部全部梳理一遍,每次3分钟。梳头后再用木梳齿轻轻叩打头皮5分钟,最后再梳理一遍。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起到疏通经脉、流畅气血、调节大脑神经的作用。
10.低血压
低血压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思虑过度而使气血衰少,气虚阳弱,气血不能充分通达四末,则血压下降、供血不足;病久体虚不复、积劳内伤,脏腑气血阴阳亏损;脾胃虚寒,中阳不足,心脾两亏,肾气虚弱,通过按摩治疗,可加速气行、血行,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穴位常识
三阴交位于足内踝上3寸;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和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按摩方法
点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穴位50次,力度以酸胀为宜,然后双指扣拳擦涌泉穴,以脚心发热为宜。
功效
调和气血,气血调畅,增强体质。
11.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认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或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与消渴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方法1
按摩方法1
患者取仰卧位,点按印堂、太阳、承浆、风池、百会、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每穴约30秒钟;家人两手拇指罗纹面着力,分别在眉方和前额部,做纵横抹运6遍。然后两手掌小鱼际着力,分别抹额、眼周、颊部、鼻唇沟穴,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相互配合,反复进行6遍。
方法2
按摩方法2
肾区按摩。患者取坐位,双足下垂,宽衣解带,腰部挺直,用两手掌置于腰部肾俞穴,上下加压摩擦肾区各40次,再采用顺旋转、逆旋转摩擦各40次,以局部有温热感为佳,本法早晚各进行1次。
12.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指因长期过度疲劳,导致身体出现的一系列机体、精神的病理状态,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加上长时间的精神紧张、身心疲劳、内外因相互影响,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所致。
方法1
按摩方法1
双手手掌互相摩擦,产生热感后立刻按压双眼眼球上,从内眦向外毗旋转按摩36次,然后再按摩太阳穴,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6次。
按摩方法2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咽炎时,可用刮痧板蘸油刮拭风府穴,然后刮拭两耳后颅息穴;背部常顺足太阳膀胱经,从上到下刮拭,即从肺俞到肝俞、胃俞,从大肠俞至膀胱俞。
方法2
按摩方法1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焦虑、记忆力减退、乏力症状时,可刮拭头部的百会、太阳、风府、印堂、睛明穴。
按摩方法2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出现失眠时,可刮拭头颈部的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穴。
13.慢性咽炎
中医将吞咽不利、咽部红肿、异物堵塞感、咽痒干灼等为主要症状的咽喉病称为“喉痹”。喉痹有“风热喉痹”、“虚火喉痹”之分。中医认为,慢性咽炎是因体内的热毒向上蔓延到咽喉,造成咽喉部位经脉不通畅而导致的。
按摩方法1
患者取坐位,家人站于患者身后,先用双手大拇指偏锋施偏锋一指禅法在双侧风池穴上,时间为2分钟左右,然后改用右手拇指指腹按揉风府,约2分钟,最后拿双侧肩井10次。
按摩方法2
患者取坐位,家人站于患者右旁,用一手指指腹轻轻地按揉天突穴1分钟,然后用一手拇、示指两指指腹轻揉喉结周围2分钟左右,最后用一手拇指指端按双侧曲池、合谷各1分钟。
14.肩周炎
肩周炎的发生,除了和年老正气不足有关外,主要是由于肩部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例如风雨露宿、久居湿地、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从而发生肩周炎。
按摩方法
按擦大椎,揉按颈部,然后按揉肩井、曲池、内关、外关穴。
15.颈椎病
颈椎病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我国中医的痹证中,多是由于外伤或气血虚衰、感受风寒湿邪所致,而头昏、目眩、耳鸣等症则多与疾浊、肝风、虚损密切相关。
按摩方法
拇指按揉风池、肩井、合谷、外关、曲池、肩中穴。
16.痛经
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的疾病,祖国医学也称“痛经”、“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痛经常持续数小时或1~2天,通常经血畅流后,腹痛缓解。中医认为痛经多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所致的。
按摩方法
用中指、拇指分别按关元、中极、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穴,以感到酸胀为度,揉动1分钟,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滋阴通脉、调经止痛的作用。此方法应在经前1周起开始直到月经结束,每日1次,连续2~3个月经周期。
17.缺乳
哺乳期间,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也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缺乳的主要原因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常见病因有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
按摩方法
用右手中指指腹分别按压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太冲、少泽穴各2分钟,待感觉到酸胀后,再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100次,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摩100次,每天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