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脉及其循行路线
(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是一条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经脉。作为十二经脉之一的手太阴肺经,属肺,主要功能是帮助肺气宣发,调理全身气血,是人体重要的经脉,它不仅能够反应肺脏的疾病,而且能够治疗和保健呼吸系统。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主要联系着肺脏,因此这条经脉上的腧穴能够治疗咳喘、上气、烦心、咽喉痛等肺系疾病。手太阴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肺病还可影响大肠,发生便秘、泄泻等疾病。
本经循行路线:
手太阴肺经从胃部(中焦)开始,向下与大肠联络,再从大肠回来,沿胃的上口,向上通过膈肌,入肺脏。再从肺脏到喉咙部横出,走到腋窝下面,向下沿上臂的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向下到肘弯中,沿着前臂的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内侧边,从腕后(寸口)到大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延伸于大拇指桡侧的末端。
它的分支,从腕后桡骨茎突的上方分出,向手背面到示指桡侧的末端。
对应的常见疾病: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鼻出血;肩及上肢内侧疼痛;上臂内侧痛;急性腹痛腹泻;肘臂孪痛;痔血;外感头痛;牙痛;咽喉肿痛;手腕痛;腕臂痛;昏迷;手指肿、麻。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大肠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后将食物糟粕排出体外。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则可见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手阳明大肠经脉于肺,肺经过咽喉,若邪热循经上炎可见咽喉肿痛;又本经入下齿中,上挟鼻孔,故可见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大肠经多气多血,为阳气盛极经脉,主治阳症实症,也能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大肠主津,如果津液运行正常,就会对肌肤起到光泽皮肤的功效。经常便秘的人,他的皮肤就会较正常人衰老得快,所以,让津液润养皮肤就要保证大肠经的正常代谢。
本经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从示指末端桡侧起始,沿着示指桡侧上缘,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沿前臂的桡侧上缘,进入桡侧外面,再沿上臂的外侧前面,走向肩关节的前上方,在肩背部同手太阳经的秉风穴交会后,向上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再向锁骨上窝(缺盆)直入,向下和肺脏联络,又通过横膈,统属于大肠。
它的分支,从锁骨窝向上到颈部,通过面颊,入下牙床中,再回转来夹着嘴唇,经过足阳明经的地仓穴,然后交叉相会于人中穴。这样左边的经脉行到右边,右边的经脉行到左边,分别向上夹着鼻孔旁边。
对应的常见疾病:
咽喉肿痛;热病;手指麻木、目痛;齿痛;身热;手背肿痛、头痛、牙痛、目赤肿痛;经闭;腹痛;上肢疼痛;耳鸣;水肿;手臂酸痛;肩背酸痛;眩晕;腹胀;肘臂痛;手臂麻木;肠鸣;肩臂麻木;腹泻;手臂肿痛;吐泻;月经不调;肘臂酸痛;麻木;肘臂挛痛;眼疾;肩痛不举;瘰疬;鼻塞;流鼻血。
(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中医里说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因为脾胃具备了整个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的能量源头。
由此可见,胃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而辅助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头面、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胃经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支,是人体经脉中分支最多的一条经脉。主要分布在头面、胸部和腹部以及腿的外侧靠前的部分。胃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足阳明胃经出现异常,就会产生食欲不振、胃脘胀痛、口臭、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本经循行路线: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夹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脾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子外侧,入上齿中还出,从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颌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迹,到额前。
对应的常见疾病: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近视;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面痛;齿痛;流鼻血;流涎;眼皮跳动;口角抽动;面颊肿;耳聋;耳鸣;鼻塞;迎风流泪;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打嗝;胸痛胀满;哮喘;胸闷;乳汁少;呕吐;胃痛;腹胀;食欲缺乏;腹泻;肠鸣;水肿;心烦;脐周腹痛;便秘;月经不调;痛经;疝气;小便不利;遗精;早泄;不孕;闭经;带下;阳痿;膝腿麻痹;急性胃痛;膝关节肿痛;胃部疾患;下肢痿痹;脚踝疼痛;面肿;足背肿痛;面浮身肿;睁眼困难。
(4)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
由此可看出,脾的重要性。而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本经循行路线:
足太阴脾经脉起于足拇趾内侧的末端,沿拇趾内侧边缘掌侧和背侧的交界处,经第一趾跖关节突起的后面,向上到内踝前边,分布到小腿后,沿胫骨后缘,交叉浅出于足厥阴的前面,走上膝关节的内侧到达大腿内侧的前面,向上行到腹部深入,交会任脉于中极、关元、下脘等穴,统属于脾脏,并同胃联络,再向上交会足少阳经于日月穴,与足厥阴经相会于期门穴,通过横膈,行于食管的旁边,经手太阴经的中府穴连在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部位。
它的分支,又从胃部分出,另行通过横隔,脉气输注于心脏中。
对应的常见疾病:
月经过多;崩漏;尿血;便血;腹胀;多梦;胃痛;便秘;腹泻;腹痛;呕吐;心痛;胸闷;脚踝痛;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眩晕;肠鸣;下肢痿痹;膝盖痛;经闭;湿疹;遗尿;腹股沟胀痛;疝气;反胃;消化不良;胸胁胀痛;胸胁疼痛;咳嗽;乳汁少;没有食。
(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经。它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属于心。
手少阴心经是保护心志正常的经脉,它是心志正常的护卫者。
所谓的手少阴心经病症,是指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脏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心经气血过多时,会产生失眠、多梦、嘻笑症状,当心经气血过少时,就会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等症。心经异常会出现心胸烦闷、疼痛、咽干、口渴、眼睛发黄、胁痛、手心热等症。
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心经循臂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本经循行路线:
手少阴心(脏)的经脉,起始于心中,出于心脏周围血管等组织(心系),向下通过膈肌,与小肠相联络。它的分支,从心系分出,上行于食道旁边,连系于眼球的周围组织(目系)。
另一条支脉,从心系直上肺脏,然后向下斜出于腋窝下面,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后面,下行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腕关节尺侧豌豆骨突起处(锐骨骨端),入手掌靠近小指的一侧,沿小指的内侧到指甲内侧末端。
对应的常见疾病:
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胁肋疼痛;肩臂疼痛;头痛;胁痛;肩臂疼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手指麻木;腕臂痛;流鼻血;失眠;健忘;胸痛;遗尿;阴痒;小指挛痛;手掌发热。
(6)手太阳小肠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小肠经。
小肠是六腑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从胃传过来的初步消化物。小肠连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态物会进入小肠。小肠于肚脐以上附近的一个小洞,水分会由此流入膀胱,固态渣滓则进入大肠,而必要养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肠经在消化机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肠经的机能衰退,会使身体不调和,并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眼睛带黄,耳朵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呈现麻痹、压迫疼痛的症状,头重、头痛的感觉。若小肠经有异常时,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腧穴,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适症状。小肠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腹胀、胀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本经循行路线:
手太阳小肠(腑)的经脉,起于小指外侧末端,沿掌侧和背侧的交界线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中间,向上沿尺骨边缘,到肘尖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向上沿上臂外侧,出于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胛上下窝,在肩上与足太阳经交会于附分、大杼,并与督脉的大椎穴相交会,再向前进入锁骨窝中,人体腔与心脏联络,沿食道,过横膈,到达胃部,和任脉交会于上腕、中烷穴的深部,统属于小肠。其支脉则从缺盆上行,经过颈部到达面颊,至外眼角,再向后进入耳中。
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斜向眼眶下缘到达鼻根部的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睛明穴,同时横斜布于颧部。
对应的常见疾病: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乳汁少;昏迷;头颈痛;腰背痛;盗汗;手指及肘擘挛急;头项强痛;目翳;消渴;指挛腕痛;目眩;热病;腕臂痛;颈项痛;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肘臂酸痛;肘臂疼痛;癫痫;肩臂疼痛;瘰疬;肩胛疼痛;气喘;手臂酸麻;颈项强急;咳嗽;气喘;口眼歪斜;牙痛;颊肿。
(7)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医学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分分开后,水分流入的主要器官。主要是储存和排泄尿液。膀胱经从头到足,主要分布在头背部、躯干部、下肢外侧后缘,属膀胱,络肾。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所有的排毒通道,最后都要归并膀胱经,如果要除身体内的毒素,膀胱经就必须保证畅通无阻。
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分,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
本经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上走额至头顶。其支脉一,从头顶分出下到耳上方。支脉二,从头顶入脑内,返回至颈部,沿肩胛骨内侧,挟脊柱,下走腰部,从脊柱旁的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膀胱。支脉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支脉四,通过肩胛骨内缘向下,经过臀部,沿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然后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外踝的后面,沿第五跖骨,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对应的常见疾病:
失眠;健忘;梦遗;腹痛;腹胀;打嗝;胃痛;潮热;盗汗;胁痛;黄疸;背脊痛;口苦;不消化;水肿;肠鸣;胸胁痛;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耳鸣;耳聋;气喘;腰痛;痛经;痔疮;便秘;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脊强痛;痢疾;疝气;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8)足少阴肾经
肾经从足走胸腹,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属肾,络膀胱。联系脏腑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等脏腑有直接联系。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分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
本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的下面,斜向足底心,出于足舟骨粗隆(然谷穴),沿内踝的后面,分布脚中,从此向上,与足太阴经交会于三阴交穴,到腓肠肌内,向上到窝的内侧,再上达大腿内侧的后方,至尾骨端的长强穴,穿过脊柱里面,统属于肾,联络膀胱,并与任脉交会在关元、中极穴。
它的分支,从肾向上通过肝脏和横隔,进入肺,沿喉咙,布于舌部。
它的另一分支,从肺脏分出来,同心脏相联系,散布于胸中。
对应的常见疾病:
头顶痛;眩晕;失眠;便秘;小便不利;咽喉肿痛;足心热;月经不调;遗精;腰痛;阳痿;目眩;耳鸣;耳聋;失眠;遗尿;气喘;足跟痛;痛经;水肿;腹胀;腹泻;盗汗;下肢痿痹;崩漏;呕吐;疝气;小腿疼痛;膝关节疼痛;带下;腹痛;心痛;心悸;胸胁痛;咳嗽;胸胁胀满。
(9)手厥阴心包经
古人认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器官,心为神之主,脉之宗,心为五脏之大主,心主神明,心脏相当于人身体中的君主,素称“君主之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脏在人身体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
既然心脏这样重要,就需要保护。在心脏的外围有一层保护组织,叫心包。在中医理论上,心包就是心外面的一层薄膜,它是心脏外面的一层组织,能够保护心脏,阻止邪气入侵。
手厥阴心包经是筑基于心包的一个独立的经脉,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是十二经脉之中穴位最少的经脉,共9个穴位。手厥阴心包经,是人体一条重要的经脉,心包所出现的病症与心是一致的,心主血脉,与面、目相通,如果心包火热炽盛,就会出现面赤、目黄现象。
本经循行路线: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过膈肌,经胸部、上腹、下腹络于三焦。由胸部分出支脉1沿上臂前侧的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间下行入肘横纹,向下走小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间入掌中,沿手中指桡侧出指末端。由掌中分出支脉2沿手无名指出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按压心包经的关键:《黄帝内经》有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之主脉也……。所以,欲治心病,要由心包入手,方为正途。
对应的常见疾病:
咳嗽;气喘;乳汁少;胸闷;胸胁胀痛;心痛;臂痛;心痛;心悸;中暑;热病;胃痛;呕吐;肘臂疼痛;肘臂痛;眩晕;失眠;打嗝;手腕麻木;口疮;口臭;心烦。
(10)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不是一个体具体的器官,它就好像是人体的一个容器,将其他脏腑器官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体腔。现代医学并无三焦这个名词。中医医学则言:“司掌后天元气之源”。肾是人天赋“先天之气”的发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将经由食物而获得的“后天之气”吸收体内,并让其循环内脏的机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下焦为肚脐以下部位,包含泌尿排泄系统。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三焦经的穴道于心包经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阴交都是调节机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经的经脉发生异常时,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如重听、眼角痛、喉咙或脸颊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中焦部分的心窝至肚脐的肌肉发硬,则是生殖器、泌尿器异常的征兆。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本经循行路线:
该经起自无名指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两乳之间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对应的常见疾病:
中暑;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头痛;耳鸣;肘臂肩背疼痛;腕痛;目赤肿痛;胸胁病;上肢痿痹;便秘;落枕;耳聋;齿痛;瘰疬肩臂挛痛不遂;颈项痛;项痛;目痛;面肿;打嗝;目翳;痄腮;目赤肿痛。
(11)足少阳胆经
胆经是人体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能辅助胆功能正常运转。
胆经从头走足,主要分布在头部侧面、躯干侧面、下肢外侧中间,属胆,络肝。
《黄帝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经因为承受了大量的肝毒,很容易淤滞堵塞,进而影响到肝脏的毒素也无路可排,所以胆经需要经常加以疏通。敲胆经是增加了胆经的气血流量,及时缓解了肝脏的压力,从情志上讲它也会大大提高人决断的能力,让人更加自信、更加果敢。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状。胆经可治疗嘴里发苦、偏头痛、眼睛痛、锁骨上窝肿痛、腋下肿、战栗发冷、疟疾、各骨节酸痛等。
本经循行路线: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至头角,下耳后,上行,经额部至眉上,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其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入缺盆后,深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其直行主干从缺盆下行腋部,沿胸侧,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是窍阴穴。其分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出来,然后返回大趾背,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对应的常见疾病:
上肢不遂;乳汁少;胸满;胁痛;上肢痹痛;臃肿;呕吐;反酸;气喘;打嗝;胃院胀痛;小便不利;水肿;腹胀;腹泻;肠鸣;腰痛;带下;月经不调;闭经;疝气;便秘;下肢痹痛;半身不遂;下肢萎痹;脚气;遍身瘙痒;膝盖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口苦;胸肋疼痛;胸胁胀满;癫狂;狂犬伤毒不出;颈项痛;夜盲;目视不明;乳房胀痛;目外眦痛;腋下肿痛。
(12)足厥阴肝经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主疏泄,属足厥阴经,少气而多血。每日丑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肝。它关系着人体气机的条畅,如果肝气疏泄失常,就会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肝血不足,不能上养头面,致面色晦暗;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故病则咽干,肝经上行夹胃贯膈,下行过阴器抵少腹,故病则胸满,呕吐、腹泻,遗尿或癃闭,疝气或妇女少腹痛等。
肝经最重要的穴位就是太冲和行间。怒伤肝,人一生气,便气淤积在人体上面,气血不往下走,而按摩太冲和行间,可有效的使气血往下,从生理上解郁散结。如果肝经有淤,在太冲穴周围基本上是有压痛点的。每天多按摩和泡脚,很有效果。
本经循行路线: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跄趾上丛毛的边际,向上沿足背达内踝前一寸部位,向上与足太阴交会于三阴交穴,再由内踝上八寸部位同足太阴脾经交叉而走向脾经的后面,到达膝内缘,沿大腿内侧,折交足太阴经于冲门、府舍穴,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生殖器,到达小腹,和任脉交会在曲骨、中极、关元等穴,走向胃旁,统属于肝脏,与胆相联络,再向上过横膈,脉气布于胁肋部位,沿气管、喉咙的后面,向上入咽颊部,连接眼睛的周围组织(目系),再向上布于前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处。它的分支,从目系下向面颊里,环绕嘴唇内。它的另一条分支,从肝脏分出,过横膈,布于肺脏。
对应的常见疾病:
疝气;遗尿;崩漏;经闭;青盲;目眩;失眠;痛经;带下;小便不利;尿痛;胸胁痛;急躁易怒;眩晕;咽喉干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中风;胁痛;郁闷;下肢痿痹;遗精;足踝肿痛;睾丸肿痛;外阴瘙痒;遗尿;足胫疼痛;恶露不尽;腹痛;腹泻;下肢痿痹;膝股肿痛;淋证;阴痒;阳痿;腰骶痛引小腹;阴囊湿痒;阴茎痛;外阴肿痛;打嗝。
奇经八脉
(1)督脉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对全身阳经起调节作用,因督脉主干经过头背部,与脑和脊髓都有密切联系,“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背为阳”。
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它的循行特点决定了它对全身阳气具有统率、督领的作用。它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借此宣发,是元气运行的通道。增强督脉气血供应,就能激发肾脏的先天之气,提升人的精、气、神。
本经循行路线:
起于少腹下的会阴部,循着脊柱向上至项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颠顶,沿头额下达鼻柱;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至会阴部,经尾闾骨端,由尾闾骨端分出,斜绕臀部,与足少阴从股内后廉上行的脉及足太阳的经脉相会合,再回来贯脊深入,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脉同起于目内眦处,经上额交会于头顶部,入络于脑,再分别下颈项,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同肾脏联系;从少腹部直上,通过肚脐,向上连贯心脏,入喉部,上达面颊。环绕嘴唇,抵达目下的中央部位。
(2)任脉
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它为“阴脉之海”。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使左右两侧的阴经通过任脉而相互联系,因此,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称“总任一身之阴经”。它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与女子经、带、胎、产有密切的关系,总之它能调节月经,妊育胎儿,故称“任主胞胎”。
任脉主阴,易感寒邪,寒凝于脉,血行不畅,则脐下,少腹阴中疼痛;任脉固主血前之阴,阴凝寒滞,气血淤阻,则见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症瘕积聚。
任脉的循环路线和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对应,其重要的穴位(关元、气海),经常刺激这些部位,能调节人的性激素的分泌,促进性功能的发达。
任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下腹部、男女生殖器官及咽喉部的见症。“内结”或说“其内苦结”即指腹内结滞不通畅,凡疝气、阴部肿痛、痞块、积聚、小便不利或遗尿、痔疾等均属此类。实证见腹痛,虚证见皮肤瘙痒,气逆则见咽干不利,这均与经脉循行相联系。其主治症还有便泄、痢疾、咳嗽、咽肿、膈寒、脘痛及产后诸疾。
本经循行路线:
任脉主要循行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向前上行经过阴毛部,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喉,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穴,与督脉相会,并向上分行至两目下。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人体十二经脉上的常用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位
中府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云门
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天府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气喘,鼻出血,瘿气,臂痛。
侠白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
尺泽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孔最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列缺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伤风,头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经渠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太渊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鱼际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少商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昏迷,癫狂。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
天泉
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天泉穴能宽胸理气,疏经活络。主治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臂痛。
天池
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胁疼痛,瘰疬。
曲泽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
郄门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具有宁心安神,调和气血,疏经活络的功效。主治心痛,心悸,胸胀,烦闷,咯血,鼻出血,呕血,疔疮,痔疮,癫疾,前臂痛。
间使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具有宽胸和胃、清心安神、理气散滞功效,主治精神失常、癔症抽惊。
内关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具有宁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功效,可治疗食欲缺乏、脘腹胀满疼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
大陵
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具有镇惊安神、清心通络、理气止痛、祛风止痹的功效,可治疗口舌生疮、心烦、失烦、躁狂、小便泛赤、胸闷等。
劳宫
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具有清心泄热的功效,能治疗手指麻木、发冷。
中冲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具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
关冲
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可活血通络,治疗手脚冰凉。
手少阴心经穴位
神门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具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的功效。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痫,胸胁痛。
少冲
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具有清热息风,宁神醒脑的功效。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痫,热病,昏迷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具有宁心安神,解郁止惊的功效。主治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少府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具有清心宁神的功效。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灵道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具有宽胸理气的功效。主治心痛,肘臂挛痛。
青灵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具有理血止痛的功效。主治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少海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颈痛,腋胁痛。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通里
具有行气活血,宁心醒神之功效。主治心悸,怔忡,舌强不语,腕臂痛。
阴郄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具有宁心凉血的功效。主治心悸,惊悸,盗汗,吐血。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
肩
在肩部,肩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之凹陷处。
具有散风清热,消痰止痒的功效。主治风热隐疹,瘰疬诸瘿,肩背疼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
臂臑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具有理气消痰,清热明目的功效。主治瘰疬,颈项拘急,肩背疼痛,目疾。
二间
微握拳,在手示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具有清热消肿的功效。主治喉痹,颔肿,鼻出血,目痛,目黄,齿痛,口干,口眼歪斜,身热,嗜睡,腹满,手指及手背肿痛。
合谷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具有清热解表,明目聪耳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出血,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口眼歪斜,发热恶寒,多汗,经闭,滞产,胃痛,腹痛,便秘,痢疾,小儿惊风。
巨骨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具有理气消痰,镇惊宁神的功效。主治瘰疬,瘿气,惊痫,吐血,肩背手臂疼痛。
口和髎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具有清热利鼻的功效。主治鼻疮息肉,鼻出血,鼻塞,鼻流清涕,口歪,牙关紧闭。
偏历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具有明目聪耳的功效。主治目赤,耳聋、耳鸣,鼻出血,口眼歪斜,喉痛,癫疾。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具有散风止痒,清热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咽喉肿痛,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月经不调,腹痛,齿痛,胸中烦闷,癫狂。
三间
微握拳,在手示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具有泄热消肿,消满止泄的功效。主治目痛,咽喉肿痛,衄血,唇焦口干,嗜睡,手指及手背肿痛。
商阳
在手示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具有泄热消肿,开窍醒神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肩痛,中风昏迷,昏厥。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手三里
具有清热明目,理气通腑的功效。主治腹胀,吐泻,齿痛,失音,颊肿,瘰疬,偏瘫,手臂麻痛。
手五里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乱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具有宁嗽止血,化痰消肿的功效。主治肘臂挛急,疼痛,瘰疬,咳嗽吐血。
天鼎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具有清热消肿,理气化痰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温溜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具有清热消肿,安神通腑的功效。主治头痛,面肿,鼻出血,口舌肿痛,咽喉肿痛,吐舌,癫狂,肩背酸痛。
下廉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具有理气通腑的功效。主治头风,眩晕,腹痛,腹鸣,泄泻,手臂肩膀酸痛麻木。
阳溪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具有清热安神、明目利咽的功效。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热病心烦,癫狂,疮痂,臂腕痛。
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具有散风清热,通利鼻窍的功效。主治鼻塞,鼻出血,鼻渊,鼻息肉,口眼歪斜,面痒,面水肿。
肘髎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具有疏通经脉的功效。主治肘臂痛,拘挛,麻木,嗜卧。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
瘈脉
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耳和髎
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郭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歪。
耳门
在面部,当耳屏上的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聍耳,齿痛。
关冲
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
会宗
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主治耳聋,癫痫,上肢痹痛。
肩髎
在肩部,肩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之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角孙
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颊肿,目翳,齿痛,项强。
颅息
在头部,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臑会
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的连线上,肩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主治瘿瘤,瘰疬,上肢痹痛。
清冷渊
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头痛,上肢痹痛,目黄。
三阳络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
四渎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
丝竹空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眼睑动,齿痛,癫狂痫。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
秉风
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后溪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肩外俞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肩贞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皱襞1寸。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肩中俞
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臑俞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前谷
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汁少,昏迷,热病。
颧髎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颊肿。
曲垣
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肩胛疼痛。
少泽
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汁少,昏迷,热病。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天窗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天容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天宗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肩胛疼痛,气喘。
听宫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癫痫。
腕骨
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
小海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肘臂疼痛,癫痫
阳谷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痫,腕痛。
养老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支正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痫,项强,肘臂酸痛。
足阳明胃经穴位
髀关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上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不容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呕吐,胃痛,食欲缺乏,腹胀。
承满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缺乏,腹胀。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和眶下缘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动,口眼歪斜。
冲阳
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痛,足痿无力。
大巨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大迎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地仓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动。
犊鼻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丰隆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痫,下肢痿痹。
伏兔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关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归来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滑肉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心烦。
颊车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解溪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巨髎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鼻出血,齿痛,唇颊肿。
库房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
梁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缺乏,腹胀,泄泻。
梁丘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血尿。
厉兑
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鼻出血,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内庭
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出血,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气冲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气户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胁胀满,胸痛。
气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急。
缺盆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瘰疬。
人迎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瘤,高血压。
乳根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汁少。
乳中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上巨虚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痹,脚气。
水道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水突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四白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太乙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心烦,癫狂。
天枢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
条口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上巨虚下2寸。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头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动。
外陵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屋翳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
下关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口噤。
陷谷
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肠鸣,腹痛,热病,足背肿痛。
下巨虚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下肢痿痹,腰脊痛。
膺窗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阴市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主治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
足少阳胆经穴位
本神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
具有泻胆火,清头目,安神志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
承灵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0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具有泻肝清热,宣通鼻窍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鼻出血。
带脉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具有调经止带,健脾利湿的功效。主治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
地五会
在足背外侧,在第四、五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胁痛,内伤吐血,足背肿痛。
风池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具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通经益聪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出血,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
风市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具有祛风止痛,活络强筋的功效。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浮白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1/3交点处。
具有疏肝利胆,散风通经功效。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瘤。
光明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具有清肝明目,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
颔厌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具有疏风清热,镇惊止痛的功效。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
环跳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袭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具有祛风通络,强腰止痛的功效。主治下肢痿痹,腰痛。
肩井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具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功效。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汁不下。
京门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具有和胃温肾,化气利水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
居髎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
目窗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具有清脑明目,息风通络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水肿。
脑空
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具有疏风泻火,宁神通窍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癫狂痫,颈项强痛。
丘墟
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具有疏肝健脾,祛湿通经的功效。主治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曲鬓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头痛,齿痛,牙关紧闭,目赤肿痛,暴喑的功效。
日月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
上关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具有清肝胆,聪耳目,通经脉的功效。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口噤。
率谷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具有疏风活络,镇惊止痛的功效。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天冲
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处。
具有祛风止痛,清热宁神的功效。主治头痛,癫痫,牙龈肿痛。
听会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具有疏肝利胆,活络宣窍的功效。主治耳鸣,耳聋,齿痛。
瞳子髎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具有疏风散热,平肝明目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头临泣
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散风清热,明目聪耳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风。
头窍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具有熄风开窍,清热散风的功效。主治头痛,耳鸣,耳聋。
外丘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具有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完骨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具有清脑通窍,散风泻热的功效。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齿痛,疟疾,癫痫。
维道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具有理气止痛,调经止带的功效。主治腹痛,疝气,带下,阴挺。
五枢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具有强腰益肾,疏肝调经的功效。主治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
侠溪
在足背外侧,当第四、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具有清热熄风,宁心止痛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
膝阳关
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具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的功效。主治小腿麻木。
悬厘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
悬颅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平肝清热,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
悬钟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具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健肾壮骨的功效。主治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疮。
阳白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具有祛风泻火,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
阳辅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具有疏肝调气,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瘰疬,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阳交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具有温胆宁神,通经活血的功效。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具有疏肝清胆,泻热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渊液
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四肋间隙中。
具有顺气宽胸,舒筋止痛的功效。主治胸满,胁痛,上肢痹痛。
辄筋
在侧胸部,渊液前1寸,平乳头,第四肋间隙中。
具有疏肝和胃,平喘降逆的功效。主治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
正营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具有平肝清热,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中渎
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功效。主治下肢痿痹。
足临泣
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具有疏肝熄风,清火化痰,明目益聪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尿,瘰疬,疟疾,足跗疼痛。
足窍阴
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具有疏肝清火,止痛通经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呃逆,月经不调。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白环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具有补肾调经,强腰祛湿的功效。主治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骶疼痛。
胞肓
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承扶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具有舒筋活血,通便消痔的功效。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疮。
承光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具有清热除烦,明目开窍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承筋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痔疮,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痔疮,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次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化湿滞,通腑气的功效。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胆俞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清热利胆,除湿和胃的功效。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大
在背疗,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督俞
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宽胸,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肺俞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宣肺平喘,理气和营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飞扬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出血,腰腿疼痛,痔疮。
风门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附分
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浮郄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具有舒筋通络,清热解痉的功效。主治便秘,股部疼痛,麻木。
跗阳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头痛,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肝俞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疏肝利胆,熄风安神,明目和血的功效。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盲眼,癫狂痫,脊背痛。
膏肓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具有养阴宁心,补虚理肺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
膈俞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宽胸理气,祛淤和营的功效。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合阳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连线上,委中下2寸。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痔漏。
肓门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
会阳
在骶部,尾骨旁开0.5寸。
具有益肾固带,通调二便的功效。主治泄泻,便血,痔疮,阳痿,带下。
魂门
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京骨
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出血,癫狂。
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具有祛风,清热,明目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流泪,目视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金门
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头痛,癫狂,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厥阴俞
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宽胸理气,和营止痛的功效。主治咳嗽,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出血,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昆仑
络却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具有祛风明目,清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癫狂。
眉冲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具有祛风通窍,清醒头目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膀胱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具有通利膀胱,疏经活络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泄泻,遗尿,便秘,腰脊强痛。
脾俞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健脾利湿,和胃止呕的功效。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魄户
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具有宣肺通络,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仆参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气海俞
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补肾强腰,益气调经的功效。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曲差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
具有祛风明目,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头痛,鼻塞,鼻出血,目视不明。
三焦俞
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的功效。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上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腰痛。
申脉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肾俞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补肾强腰,通阳利水的功效。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神堂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平喘,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背脊强痛。
束骨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天柱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具有祛风通络,止痛宁神的功效。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痛,热病。
通天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具有祛风邪,通鼻窍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
胃仓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胃俞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具有理中和胃,消滞化湿的功效。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委阳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具有疏经活络,通利三焦的功效。主治腹满,小便不利,腰脊疼痛,腿足挛痛。
五处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具有散风清热,明目镇痉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癫痫。
下髎
在骶部,当中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具有调经止痛,清利下焦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心俞
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阳纲
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殷门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具有疏通经脉,强腰健骨的功效。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意舍
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譩譆
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具有解表宣肺,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玉枕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具有祛风活络,通窍明目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痛,鼻塞。
攒竹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具有清热明目,祛风镇痉的功效。主治头痛,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秩边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疮,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志室
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至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难产。
中髎
在骶部,当次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带下,月经不调,腰痛。
中膂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具有补肾强腰,温阳理气的功效。主治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足通谷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五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出血,癫狂。
足厥阴肝经穴位
大敦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痛。
急脉
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2.5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阴挺。
蠡沟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
期门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胀痛,腹胀,呕吐。
曲泉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太冲
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呃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膝关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主治膝部肿痛。
行间
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阴包
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主治腹痛,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阴廉
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腹痛。
章门
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中都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露不尽。
中封
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
足五里
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主治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睡,瘰疬。
足少阴肾经穴位
步廊
在胸部,当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具有宽胸理气,止咳降逆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呕吐。
大赫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补肾固精,调经的功效。主治遗精,阳痿,阴挺,带下。
大钟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具有补肾平喘,调经通便的功效。主治癃闭,遗尿,便秘,咯血,气喘,痴呆,足跟痛。
复溜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具有补肾强腰,通调水道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泄泻,盗汗,热病汗不出,下肢痿痹。
腹通谷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安神的功效。主治腹胀,腹痛,呕吐。
横骨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益肾兴阳,通利下焦的功效。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
肓俞
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具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泄泻。
交信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具有益肾调经,调气利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疝气,泄泻,便秘。
灵墟
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具有宽胸降逆,理气止咳的功效。主治胸胁疼痛,咳嗽,缺乳。
气穴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补肾气,理冲任,利下焦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
然谷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具有益肾固泄,清利下焦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消渴,泄泻,咯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小儿惊风。
商曲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健脾和胃,消积止痛的功效。主治腹痛,泄泻,便秘。
神藏
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具有宣肺止咳,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
神封
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具有宣肺止咳,和胃降逆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呕吐。
石关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理气和胃,消积除满的功效。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不孕。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具有宣肺平喘,健脾和中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
俞府
水泉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具有调经活血,清利益肾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
四满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补肾气,调冲任,和水道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疝气,便秘,腹痛,水肿。
太溪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具有滋补下焦,调理冲任,止喘舒筋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咯血,气喘,咽喉肿痛,齿痛,失眠,腰痛,耳聋,耳鸣。
阴都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理气和胃,宽胸降逆的功效。主治腹胀,腹痛,便秘,不孕。
阴谷
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具有补肾兴阳,调经利水的功效。主治阳痿,疝气,崩漏,小便不利,腰膝酸痛。
涌泉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具有滋肾清热,平肝宁神,开窍救逆的功效。主治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
幽门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具有健脾和胃,疏肝解痉的功效。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彧中
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具有开胸清热,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
照海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具有调经宁神,清热通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癫痫,失眠。
中注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具有滋肾调经,调气通腑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腹痛,便秘,泄泻。
筑宾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腹的内下方。
具有化痰宁心,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癫狂,疝气,呕吐,小腿疼痛。
足太阴脾经穴位
冲门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具有清利湿热,调理气机的功效。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大包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具有宽胸止痛,调理气血的功效。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大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具有健脾助运,解表安神的功效。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大横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具有温中散寒,通调腑气的功效。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地机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具有健脾渗湿,调经理中的功效。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腹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具有健脾和中,通腑利湿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胀痛,便秘,痢疾。
腹结
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具有温脾止泻,理气降逆的功效。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府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具有健脾和中,疏肝止痛的功效。主治腹痛,泄泻,积聚。
公孙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理中的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箕门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具有健脾利湿,通调水道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漏谷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具有健脾渗湿,利尿消肿的功效。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具有健脾化湿,调气通络的功效。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商丘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活络的功效。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食窦
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具有清上焦水邪,和中下气的功效。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腹胀,水肿。
太白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功效。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
天溪
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具有宽胸理气,止咳降逆的功效。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汁少。
胸乡
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线6寸。
具有宽胸理气,定喘止痛的功效。主治胸胁胀痛。
血海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具有健脾化湿,散风,调经统血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丹毒。
隐白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具有健脾和胃,益气统血,安神定志的功效。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具有健脾利湿,益肾固精的功效。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周荣
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具有宣肺平喘,理气降逆的功效。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