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遗迹
45006300000036

第36章 牵屯山考

刘华

牵屯山,是一座被人遗忘了的古代名山。考之史志,为魏晋南北朝时的名山,一般指陇山(今六盘山)北端余脉,当时属陇西鲜卑族和河西鲜卑族的居牧地。对其所处地理位置及所辖区域,史志记载不一,后来学者的考证又各执一说。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些粗浅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一、牵屯山名演变

该山之名最早见于《晋书·载记·乞伏国仁》。晋泰始初年(265年),鲜卑人邻就在夏缘(今海原西邻靖远县)一带游牧,而另一支鲜卑人鹿结早已居住在海原东部的高平川(清水河流域)。邻死后,其子结权为图长久,占据牵屯山为大本营。此后,发生过多次争战。由此可知,牵屯山一名最迟在三国时代(220年~280年)就已出现。

后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说肥水(今海原县园河)出自高平县(今固原)西北二百里的牵条山西。至此,牵屯山之名又演变为牵条山,师古注曰:又音牵土山,民间俗语讹传为屯山。杜注曰:笄头山讹为牵屯山。此名牵条,盖异名也。董诚的注释直截了当:今固原州西北二百里有海喇都堡,西有水,牵条山当在此。

从三国到后魏,由牵屯而牵条,其间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沧桑动荡,山名演变自在情理之中。迨至宋夏两朝早期,在漫长的四百多年间,牵屯山之名不见正史。而西夏人在兴起发展过程中,发觉此山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遂更名为天都山。这一恰如其分的命名,一直延续至今,但今天则专指海原的西华山了。

二、牵屯山定位

《宁夏历史地理考》考辨今六盘山脉的须弥山以北段属于牵屯山,此说较为准确。但作者认为牵屯山即六盘山,则拙文不敢认同。

从地理位置看,六盘山在固原正南,且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就有陇山、都庐山、薄落山、可蓝山、鸡头山、笄头山、千干头山等称呼。故牵屯山为六盘山之说显然不妥。

有人把中卫县的香山也纳入牵屯山的范围,拙文亦不敢苟同。因为魏晋南北朝时香山就有麦田山或无孤山的名称。建立此说的依据是《魏书》中的刁雍列传,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刁雍在牵屯山河之次造船二百艘,水运军粮于沃野镇(今内蒙古境内)。

黄河流域面积广,“河水之次”多。为何有的学者将“牵屯山河水之次”定在中卫呢?这大概是出于对《晋书·载记·秃发乌孤》的误解。“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其地东至麦田、牵屯。”

秃发乌孤是河西鲜卑贵族,初附后凉吕光,397年自称西凉王,建都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后徙乐都(亦在青海省境),史称南凉。414年为西秦所灭。其辖地东至麦田、牵屯,显然是指过了黄河。麦田山在中卫,牵屯山在海原,也就是说,从中卫到海原一线均为秃发乌孤的东境。

《晋书》中有关乞伏国仁、乞伏乾归的记载,《魏书》中有关尔朱天光、万俟道洛、万俟丑奴的传记,《周书》中有关宇文导、李贤等人的列传都提到了牵屯山,其中一个共同点是以高平为军事重镇,西倚牵屯山就可与之抗衡。

分析鉴别这些史料,我们认定历史上的牵屯山就在今固原之西北,即以海原为中心的广袤山地。

查固原地区地形图,今固原县之西有月亮山(海拔2632米)、须弥山(海拔1675米),西北有南华山(海拔2955米)、西华山(海拔2704米)、呱呱山(海拔1999米)等山峰。因此,我认为古代所说的牵屯山,当是今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山峰的合称。

三、牵屯山区域概况

通过牵屯山名称的演变及地理位置的确立,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牵屯山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群山组合,除海原的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外,还包括靖远的屈吴山和黄家洼山。刁雍在“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当在屈吴山(海拔2858米)至黄家洼山(海拔2665米)一带。

黄家洼山、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由西北走向东南,自成一线,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军事地理形势极为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屈吴山则矗立在西华山西南,两山相连紧密。将其归属牵屯山的范围,我们可以从乞伏乾归传中得到印证:乞伏国仁去世后,其弟乾归继位,改元太初(388年),迁都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年),符登封乾归为金城王。当时休官阿敦和侯年二部各拥五千余落,据牵屯山,为其边害,被乾归率兵征降。

屈吴山踞兰州较近,故据牵屯山为金城边害,屈吴首当其冲。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划出牵屯山的区域:东以清水河为界;南以月亮山为界;西以屈吴山、黄家洼山为界;北以海原兴仁至徐套乡的苦水河为界。而南华山和西华山当是牵屯山的中枢要地。其周边还有许多高低不等的小山,在此就不一一列名了。

牵屯山地理形势险峻,自然环境优越。古代这里林草丰茂,水源充沛,是一方美丽而富饶的天然牧场。西北各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你争我夺。占山为王,在史书中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一笔。因此,考述这座曾经辉煌的大山,对研究鲜卑迁徙发展及当时其他民族的兴衰存亡很有裨益。

△原载《宁夏史志》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