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45009300000025

第25章 器官的常见病理变化

一、肺脏的病理变化

肺脏的病理变化比较多,除许多传染病、寄生虫病可引发病变外,还能见到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炎、胸膜炎、脓肿、气肿、水肿、肿瘤以及呛血、呛水、麻电出血等变化。

(一)肺充血、出血

许多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机械性损伤、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疾病等都可引起肺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肺脏不同程度地呈紫红或鲜红色,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稍硬,表面光滑,切面上有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流出。屠宰时麻电致昏可引起肺的麻电出血,一般多见于两侧肺叶背缘浆膜下,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成片。

(二)呛血肺

发生于以切颈法屠宰的动物,由于在切断颈部气管和血管时,肺对血液的抽吸现象所致,以膈叶背缘较多见,越向下缘呛血程度越轻。呛血肺重量增加,呛血区呈边缘不规则的鲜红色,触之比周围部分稍硬且富有弹性。呛血区切面肺组织呈弥漫性鲜红色,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有凝血块,有时支气管淋巴结周缘出血。

个别情况下还会在气管、支气管管腔或肺内发现食物残渣,这是因为切颈时同时切断了食管,肺抽吸作用将食道内或胃内容物抽吸至肺内所致。

(三)呛水肺

个别猪放血后尚未完全死亡即入水烫毛,因窒息时强力吸气,将水吸入肺中所致,以肺尖叶和心叶多见,有时也见于膈叶。呛水区膨胀,被膜紧张发亮,肺重量显著增加,边缘变厚,富有弹性,外观呈污灰色或污黄褐色,间质正常。呛水区切面流出多量温热浑浊液体,按压时有大量气泡,有时混杂有池水中的污物。

(四)肺坏疽

饲料、药物等异物被吸入肺内时引起。触检坏疽所在部位可觉局部弹性降低,或有空洞感,切开可见呈污灰、灰绿或污黑色的膏状或粥状物,具恶臭。与坏疽相通的支气管内可见到异物残渣。

(五)肺水肿

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富有弹性,被膜紧张且光亮湿润,间质增宽(这两点与呛水肺截然不同),肺实质淤血呈紫红色,肺切面和支气管断面有大量混有泡沫的液体流出。缓慢发生的肺水肿因肺泡壁结缔组织增生使肺组织发生纤维化,质地稍硬。

(六)肺肝(肉)变

是纤维素性肺炎(或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一种病理性结局。肺因渗出于肺泡中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不能及时溶解吸收而机化,使肺组织变实,失去呼吸机能,重量增加,质硬如肝,称为肺肝变。触检病变局部质地硬实,切面致密不平坦,呈颗粒状,肺泡正常结构消失,肺小叶变大,小叶间质增宽,淋巴管怒张,肺胸膜表面附有大量纤维素,使胸膜增厚。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肉芽组织机化后,肺组织变得如同肉样,呈灰白色,则称为肺肉变。

(七)纤维素性肺胸膜炎

胸膜脏层上附有一层灰白色覆盖物,厚薄不一,有时覆盖物呈不连续的絮片状,容易脱落。附着在胸膜壁层上的覆盖物大多不易剥落,严重者胸膜壁层和脏层可发生粘连。如病变时间较久,纤维素可被肉芽组织所机化。

(八)肺褐色硬化

是肺淤血的一种病理性结局。肺组织由于结构疏松,血管丰富,当发生淤血时,可有明显的淤血性水肿和出血。慢性肺淤血时,淤血、水肿长时间压迫肺组织,引起间质组织增生,从而使肺组织发生硬化,呈紫褐色,称为褐色硬化。

(九)肺棘球蚴

棘球蚴可见于机体的全部组织,但最常见于肺和肝内,虫体呈大小一不的囊泡状,小至豆粒,大者可达20cm以上,或单一存在,或成簇寄生。寄生部位的肺组织凹凸不平,切开后流出水样液体,囊泡所在部位则留下圆形空洞。

二、心脏的病理变化

除特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的心脏病变外,在心脏还可以发现脂肪浸润、心脏肥大、心包炎、心内膜炎、急(慢)性心肌炎、创伤性心包炎、肿瘤及其他病变等。

(一)心肌出血

除心肌外,心包膜、心外膜、心内膜、心冠脂肪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有的单一发生,有的可几处同时发生,一般为小点状出血,严重者可有出血斑,见于钩端螺旋体病、猪瘟、鸡新城疫、禽流感、巴氏杆菌病、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等多种传染病。如急性猪瘟时心脏可见左右心室内膜上有条纹或斑块状的出血,未出血部位呈黄色。

(二)绒毛心

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时,渗出的纤维蛋白在心脏表面形成一层易于剥落的黄白色薄层纤维膜,随着心脏跳动时的牵引摩擦,纤维蛋白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在创伤性心包炎初期,绒毛心现象不明显,心包极度扩张、增厚,沉积有淡黄色纤维蛋白性或脓性渗出物,发出难闻的气味;中后期时心包极度增厚,被绒毛样纤维蛋白膜所覆盖,甚至周围器官(如肺、横膈膜、肝)发生粘连;心壁也受创时,受创部位可形成脓肿性包囊。此外还常见于慢性沙门氏菌病、结核病、支原体肺炎、慢性猪肺疫等疫病时。

(三)盔甲心

结核性心包炎时,干酪样坏死物在心外膜形成厚薄不一的覆盖物,严重时可厚达数厘米,外观形似盔甲。

(四)虎斑心

心脏脂肪变性时,在心外膜下和心室乳头肌等部位可见许多成排排列的黄色条纹,形似虎皮斑纹,故称之为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过的肉。可发生于严重感染(如恶性口蹄疫)或毒物中毒(如磷、砷、氯仿等中毒)时。

(五)麻电出血

心外膜上散在有新鲜的、呈放射状的出血点。

(六)心脏肥大

机体长期缺血或缺氧时,心肌纤维代偿性代谢和收缩加强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心肌纤维增粗所致,眼观可见心脏体积有不同程度的变大,色泽比正常心脏略深,心腔略有缩小。

(七)心肌炎

因感染或其他原因,心肌纤维发生的实质性炎症,如猪白肌病时,部分病例之心肌纤维可发生变质性炎症,在暗红色的心肌切面上有灰白或淡黄色的条纹,质地脆弱。

(八)疣状心内膜炎

见于慢性猪丹毒,在心内膜二尖瓣(有时也见于主动脉瓣)上生长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小疣状赘生物,表面凹凸不平,质地硬实,外观呈菜花状。

(九)假结核脓肿

假结核(又称干酪样淋巴结炎)时,部分病例在心脏中有圆形的假结核结节,大小不等,切面中央呈干酪样坏死,呈明显的同心层状结构,陈旧的结节可发生钙化。以绵羊较多见,山羊或牛也可见到。

三、肝脏的病理变化

肝脏是机体内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最大的代谢器官,在消化、营养代谢、物质贮存以及解毒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病变最多的器官。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有:

(一)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心区的肝细胞因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周边肝细胞则由于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使肝脏切面表现为小叶中心部呈暗红色,周边部呈黄红色,形成红黄相间的斑纹,状似槟榔的断面,故称为槟榔肝。

(二)肝脓肿

多见于牛,肝实质各部位均可发生,但以位于膈膜面的居多。数量由一至数个不等,小的脓肿只有数mm大,大的可达20cm以上,肝脏也随之肿大变形。脓汁一般较浓稠,气味不显著,但创伤性(如来自网胃的创伤)引起的脓肿脓汁一般较稀薄,有浓烈而难闻的气味。肝脓肿以原发性的多见,也有其他组织器官转移而来的,见于一般脓毒血症、肠道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肝内寄生虫移行及死亡等。所以当肝脓肿有转移而来的可能时,要注意检查其他组织器官有无脓肿。个别牛可发生原因不明的肝脓肿。

(三)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之初的肝体积增大,边缘变钝,后期则由于肝细胞的崩解消失,体积又逐渐缩小,被膜皱缩,质地软脆易碎,因病程长短之不同而呈黄褐色、灰黄色或土黄色,切面暗淡,触之有油腻感。通常由于导致机体物质代谢紊乱的各种中毒和感染因素所致。

但由于精饲料或蛋白质饲料过多引起的肝的脂肪浸润(即脂肪肝)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多见于杂食动物,应注意与肝脂肪变性相区别。

(四)肝颗粒变性

可见肝体积肿大,边缘钝圆增厚,被膜紧张,实质色淡,严重时色灰白,没有光泽,质地软而脆,易破碎,切面组织纹理模糊,像用开水烫过。局灶性颗粒变性时局部颜色苍白,稍突出于肝表面。

(五)黄疸

肝脏通常肿大,呈柠檬黄色或土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实质性黄疸和钩端螺旋体病。

(六)饥饿肝

肝脏色泽异常变淡,呈黄褐色或土黄色,尤以肝小叶中心最为显著,小叶间质清楚,结构和质地正常,严重时肝的体积、重量可小于正常肝脏,其他组织器官一般无可见异常。这种情况多与宰前长途运输、长时间饥饿缺水、剧烈运动以及严重外伤性应激导致肝糖原大量消耗引起肝脏减重所致。

(七)局部贫血

肝脏凸面有时可见有面积大小不一、呈黄白色或泥土色、不肿胀的区域,组织结构和质地无异常改变,可能由于宰杀时肝脏受到膈膜的压迫所致,常见于猪、鸡。

(八)肝硬变

萎缩性肝硬变体积缩小,质地坚实,不易切开,表面呈粗糙不平的颗粒状或结节-小丘状,色灰白或红黄。肥大性肝硬变则体积增大,表面比较平滑,质地紧实或坚硬,小叶纹理不清。

(九)肝坏死

肝表面和实质中散在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凝固性坏死灶,质地脆弱,周缘有一层淡淡的炎性反应带,小的只有数mm,大的可达10mm以上。在牛多由坏死杆菌引起;在禽可见于巴氏杆菌病(禽霍乱),肝脏肿胀呈淡黄色;牛的副伤寒时,坏死灶切面无光泽,呈干酪样。

肝脏的淋巴细胞肉瘤为非坏死性的结节性病灶,切面不呈干酪样,应注意与肝坏死相区别。

(十)寄生虫损害

1.砂粒肝肝 内寄生虫或虫卵发生钙化,形成大量的颗粒状细小结节,质地坚硬,表面有光泽,呈乳白或灰白色,似嵌入肝内的砂粒,易于剔出,刀切肝脏时发出砂砂声,故称为砂粒肝。

2.胆管扩张症肝 片吸虫时,胆管因虫体压迫和刺激而扩张,同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使胆管不均匀地增粗变硬,管壁增厚,呈灰白色,胆管内充满棕黑色黏稠的颗粒状胆汁,用力挤压肝脏,有时可从胆管内流出活的或死亡的虫体,病变胆管周围的肝组织也常发生硬化,呈淡黄色。

3.乳斑肝 肝表面散在有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病变区,感观如同乳斑,边缘呈不整齐的星芒状,不突起于肝表面;肝脏质地较硬,病变区的切面上可见在靠近肝表面的实质中有增生的结缔组织,非病变区结构和质地正常。这种病变是由血液中的寄生虫幼虫在肝脏移行时造成的,以猪较为多见。

4.肝棘球蚴 参见肺棘球蚴。

(十一)血管瘤

瘤体一般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质地柔软,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20cm左右。以血管为主的瘤体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柔软,切面多孔且有多量血液流出;以细胞为主时则呈灰白色,质地较硬而致密,切面孔隙少。这是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如发生恶变则称为血管肉瘤,多见于牛和羊。

(十二)肝中毒性营养不良

是肝脏发生的一种以变性、坏死,继而发生分解和自溶为主的病理过程,多由全身性中毒或感染而引起,家畜中以猪多见。病变按发展过程可分为黄色萎缩期、红色萎缩期、再生期与硬变期四个阶段:黄色萎缩期肝肿大,质脆弱,呈黄色,感观如同脂肪肝;红色萎缩期时因肝细胞坏死溶解,毛细血管(静脉窦)扩张充血,严重者局部肝组织塌陷,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软,在黄色背景上出现散在的红色斑纹,呈现出槟榔肝景象。处于再生期和硬变期的肝脏,由于肝细胞再生和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质地转硬,最后可导致肝硬变。

(十三)“富脉斑”及“锯屑肝”

“富脉斑”是指在肝表面和实质内存在的单个或多个直径在1cm以下的暗红色病灶,位于肝表面的微有塌陷,切面呈海绵状,多血,系肝毛细血管(血窦)局灶性扩张和充血所致。“锯屑肝”是一种与“富脉斑”基本相似的病理变化,不同之处在于病灶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用刀背轻刮肝脏切面可刮下一层细微的粥状物。

这两种变化都以牛为常见。

四、脾脏的病理变化

(一)败血脾

脾脏显著肿大,质地柔软,呈暗红、蓝紫或紫黑色,切面如泥,景象模糊,结构不清,脾髓软化呈煤焦油状,多血,见于急性炭疽、急性猪丹毒等急性传染病和血孢子虫病时。

(二)屠宰脾

脾淤血肿大,脾髓正常或略有软化,但肉尸和其他脏器感观正常。这种脾肿大多与屠宰有关,国外称之为“屠宰脾”,多见于猪、牛,系家畜屠宰时延脑血管收缩中枢和发出内脏大神经的脊髓受到损伤(如麻电致昏时以及屠宰时头颈部、脊髓部的其他损伤),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脾、肝、肠等充血、淤血,尤以脾的淤血最为显著,检疫时应注意与传染病引起的脾淤血、肿大相区别。

(三)西米脾、火腿脾(脾淀粉样变)

脾脏显著肿大,质地紧实,切面上可见在暗红色脾髓中有许多灰白色的透明颗粒(此即为西米脾名称之由来)。此颗粒系由在滤泡的网状组织、小动脉以及毛细血管上沉着淀粉样物质所致,如为弥漫性沉积则形成红、白相间的外观,俗称火腿脾。

(四)脾出血性梗死

表现为凸出于脾表面的暗红色圆形肿块,由扁豆至豌豆粒大。如急性猪瘟时,在脾表面(特别是在边缘部)有稍隆起的暗红色梗死灶,切面呈底部向外的倒三角形,并呈暗红色、干燥,结构模糊,仅能看到小梁。

(五)急性脾炎

脾脏明显肿大,包膜紧张,边缘钝圆,呈暗红或紫红色。切面多血,外翻,呈暗红色颗粒状,用刀背轻刮切面可刮下多量暗红色粥状物,脾髓结构不清,实质柔软。

五、肾脏的病理变化

肾脏是发生病理变化较多的器官之一,许多疾病或致病因子都可引起肾实质、间质的多种类型的炎症。某些特征性病理变化还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如猪瘟时的“火鸡蛋”肾(贫血背景上的小点状出血)、猪丹毒时的“大彩肾”、肾病时的“大白肾”、牛泰勒焦虫病、布氏杆菌病、钩端旋体病、马传贫等的间质性肾炎表现的“白斑肾”、热性病初期的浆液性肾小球肾炎(肾肿大、灰红色、切面多汁)以及转移性肾脓肿、化脓性肾盂肾炎、鼻疽、结核等疫病过程中特殊的肉芽肿结节和慢性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的肾硬化和皱缩肾等等。此外,还有肾囊肿、肾盂积水、肾结石、肾梗死和恶性肿瘤等。

(一)肾贫血性梗死

梗死为凝固性坏死,稍隆起于肾脏表面,近似圆形,色灰白,干燥、质地较硬,切面呈不正的倒三角形。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和固有颜色完全丧失,呈灰白色。

(二)肾小球肾炎

有急、慢性之分,双侧肾同时发生。急性者肾稍肿胀,色鲜红,被膜紧张且易剥离,肾表面上有界限不清的淡色区,质地较软,切面皮质部略增宽,肾小球呈红色的细小粒状隆起。慢性者由急性迁延转化而来,肾脏缩小,表面凸凹不平,多呈颗粒状外观,肾表面和切面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质地硬实,被膜增厚并皱缩,与肾组织牢固粘连,不能剥离,切面上可见皮质部变薄,致密。

(三)白斑肾

在肾被膜下可见界限清楚的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油脂状斑点或斑块,大小和数目不定,多为圆形(白斑肾之名即由此而来),两侧肾常同时发生。其性质为感染或中毒引起的以淋巴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为主的局限性非化脓性间质性肾炎的一种病理表现。

(四)囊肾

肾组织中有单个或多个充满液体囊腔的病变,起源于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的肾单位,按发生的原因以及形态、数量之不同,有单发性和多发性囊肾、先天性和后天性囊肾、肾盂旁囊肿以及髓质海绵肾(髓质部有多发性小囊肿时,称之为海绵肾)等。囊腔多或体积较大时,可压迫肾实质使肾脏变形。

(五)肾虫病

肾体积增大,外表有斑痕,实质变硬。切面可见肾盂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许多包囊。包囊内有长30mm左右、呈褐红色的虫体,肾盂内充满脓液。

幼虫在肝、肺、脾等器官内移行时,也会在相应器官内形成许多结节和脓肿,表面有斑痕,主见于猪。

(六)肾肿瘤

主要为肾胚瘤和乳头状腺癌,参见本章第一节。

六、胃肠的病理变化

胃肠道的病理变化也极为常见,多种疫病及普通疾病中都可发生,如各种胃肠炎时黏膜充血、出血、肿胀、糜烂、溃疡、纤维蛋白渗出以及胃肠壁化脓、坏死、粘连性腹膜炎等等。

(一)胃肠炎

多种传染病或普通疾病都可引起,因类型不同其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卡他性胃肠炎黏膜充血、水肿而潮红、肿胀,黏膜上附有多量浆液或黏液,严重者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出血性肠炎时肠黏膜明显肿胀、出血,呈暗红色,严重时甚至整段肠管的黏膜都呈红色;慢性增生性肠炎时肠壁增厚、变硬,黏膜面形成皱褶;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有固膜性和浮膜性之分:固膜性肠炎肠壁稍显增厚,较硬,弹性小,黏膜表面附有厚的污灰褐色、灰白色、粗糙不平呈麸屑状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凝固物(即假膜),不易剥离或刮落,从肠壁的横切面可看出坏死深达黏膜肌层。病变可以呈弥漫性(如猪伤寒、仔猪副伤寒时),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如慢性猪瘟时);浮膜性炎时组织损伤较轻,黏膜充血、水肿,纤维素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絮片状,或互相连接成圆筒状附着在黏膜表面,易脱落,可随粪便排出。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最为典型的是牛黏膜性肠炎,其临诊特征是排出管状的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二)肠气肿

多见于猪,也称为肠气泡症。表现为在小肠浆膜层内(特别是肠和肠系膜连接处)出现单个或多发性直径约10~20mm的气泡,多发性者状如葡萄或串珠状。新形成的气泡泡壁透明或半透明,之后由于炎性反应而全部或部分变的半透明或不透明,并呈粉红色。有时气体侵入黏膜及黏膜下层,肠壁上也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较大的可突向肠腔。肠系膜淋巴结内也有气泡,严重时淋巴结增大,被膜透明,压之有捻发音。气体沿淋巴管移动时,淋巴管可呈现为串珠状外观。

(三)肠结节虫病

见于牛羊的大肠,表现为肠壁上有小米粒大的黄白色小结节(系结节虫之幼虫寄生于肠壁内所致)。结节钙化后变得坚硬,数量较多时如同肠壁内撒了一层细砂粒。肠黏膜可有溃疡,系成虫损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