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大地形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将青藏高原地区划分为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海拔较低处的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北缘山地,并依据水分状况又将高原气候带进一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区。这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1)高原亚寒带。大体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通天河河源以东,地域辽阔,包括西藏那曲至青海阿尼玛卿山、青海东南隅,平均海拔4500~4800米,大于10℃期间天数少于50天,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青藏高原主要牧区之一。由于高寒,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成熟。本区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在海拔较低处利用有利的局地环境和零星河谷地可种植青稞、马铃薯。但是本区西部多大风和风沙,是青藏高原多大风区,给牧业生产带来危害。应该指出的是,在高原亚寒带中,有一部分地区,如北羌塘、阿里北部和通天河河源以西平均海拔高度4800~5100米的地区,全年均不出现气温稳定,大于10℃的日数,气温日较差十分明显,为15℃~19℃,甚至可达23℃以上。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以固态形式降雪、霰、冰雹为主。这一地区具有高原寒带干旱气候特征,冬春多大风,酷寒,气候十分恶劣,无农作物,植被稀疏,贫瘠,目前几乎无开发利用价值。
(2)高原温带。西藏境内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喇山东段一线,为高原温带与高原亚寒带的气候分界线,是青藏高原的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这条界线南北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从生产实践来看,此线以北,为广阔的高寒地区,以牧业为主,粮食作物如青稞、小麦等基本不能成熟,但此线以南粮食作物基本上能成熟。另外,这条界线大体上也是有无天然森林以及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高原温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中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年楚河流域有较宽阔的河谷,还有青海涅水、黄河流域。这一带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平均海拔高度2700~3700米,年降水量400~600毫米。西部要比东部干旱,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油菜等,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种植小麦能获得高产,局地小气候比较温暖可种植喜温作物,灌溉有明显增产效果。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和低温冻害。
(3)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的气候。青藏高原东南隅海拔很低,气候异常温暖湿润,具有热带北缘、亚热带气候的特征,不同于高原气候。藏东南为喜马拉雅山南翼外缘低山地区,谷地多在1000米直至百余米为热带北缘山地。夏季受西南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寒冷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气温远较同纬度地区高,全年日平均气温几乎均大于10℃。这里气候异常温暖湿润,低处为热带常绿雨林、季雨林,可种植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农作物一年三熟。这一地区气温等值线和降水等值线多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谷地及其支流呈树枝状分布。背崩以南海拔5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内、气候湿热,年均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可达2500~3000毫米,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有利的地形和环流形势,使区内的气温远远超出同纬度的气温,因而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热带的最北地区。这里冬季十分温暖,比同纬度东部地区气温高3℃~5℃,干季降水虽少,但云雾绕绕,湿度大,有利于热带、亚热带作物为生长。本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且春温低于秋温,表明该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程度十分明显。本区降水丰沛,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呈线性递增,最大降水高度约在海拔3500米处,南部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湿舌沿雅鲁藏布江向北伸入高原,构成一个狭长的多雨带。由于降水日数多,平均降水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易酿成山地灾害。尽管本区气候资源丰富,但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及其支流的谷地可耕地甚少,限制了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生物资源
青藏高原的隆起一方面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生物种类,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它是构成生物资源的宝库之一。无论是动物中的兽、鸟、爬行类、两栖类、鱼和昆虫,还是植物中的维管植物、苔藓,或是真菌、地衣和水生生物等都有许多新发现和新记录。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种类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喜马拉雅山是南北植物分布上的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带明显,类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了遗种类,成为现代不少种类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鹃等。
因强烈隆起,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形成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蒿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属,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貌的植被来说,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动物则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对高原生物区系的组成、分布及其形成演化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高原脊椎动物特有属少,整个区系虽不古老,但存在众多特有种,第四纪冰期并未使所有生物种类绝灭;高原的抬升导致新的植物区系的形成,一些区域成为植物科属的分化和分布中心。由于高原上存在着古老的人类文明,因而也具有高原特有的农业与林业作物、牧草和家畜的种属。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使之成为我国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高原自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物区系和生物群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整个高原尤其是她的东南边缘地带,动、植物区系和生物群落极其丰富,发育和分布着从炎热至寒冷、从潮湿至极端干旱、从平原盆地至高山区域各种自然环境下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区系和生物群落。它们随着高原的隆升而逐渐发生、演化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独特的面貌和内涵。
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近20年来,涉及青藏高原植物化石的研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资料,也使我们能够追溯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化过程。高原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多变而复杂的自然环境,为物种的迁移、传播、融合及植物区系的演化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从而在高原上产生了许多适应多变、严酷、恶劣、极度寒旱的特有植物品种。目前,青藏高原生物圈内包括苔藓在内的高等植物共有13000余种,约占全国植物总种数的45%,其中有许多是我国或西藏地区的特有植物。
随着高原气候和植被的变化,也影响了高原上动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共有陆栖脊椎动物1047种,占全国动物种总数的43.7%,具有非常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其中高原特有的哺乳类动物59种,占高原总种数的28.6%;鸟类计141种,占高原繁殖鸟总数的26.3%;爬行类32种,占38.6%;两栖类49种,占总种数的62.8%;上述各种动物特有种累计281种,至少占我国陆地脊椎动物特有种总种数的80%强。为什么青藏高原出现这么多特有种呢?科学家们告诉我们,由于高原地势不断增高,形成了低温、低氧、干旱、多强风及太阳辐射强烈等独有的自然环境,致使原来栖息于本区的哺乳动物出现三种结局:要么遭到淘汰而灭绝,要么迁移到其他地方找寻最适宜的栖息地,要么在自然竞争中逐渐适应这种高原的极端环境,这样,留在青藏高原的物种逐渐形成了能够适应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特有种。
让我们看看青藏高原的特有种——藏羚羊,今天,藏羚羊成为最需要人们日益关注和保护的对象。这种生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动物,非常善于奔跑,但也最终逃不掉被捕杀的命运。因为藏羚羊适应了青藏高原的恶劣气候,所以身上长有耐寒的优质羊绒,每只藏羚羊最多可产100克绒。用藏羚羊绒制成的披肩轻柔暖和,轻易即可从一枚戒指中穿过,正是这样,藏羚羊绒制品成为国际时尚圈的畅销品,一件藏羚羊绒披肩可以卖到约17000美元。对于捕猎者来说,大量捕杀藏羚羊给他们带来了一本万利的财富,但却给藏羚羊带来难以逃脱的浩劫。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可可西里看到成千上万藏羚羊迁徙的宏大场面,今天已不复存在了。而想到当我们的子孙只有从图片上认识这种动物或其他青藏高原特有生物的时候,今天的人们是否会警醒,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自然,如何善待这片养育人类的大地……
人文概况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是以藏族为主,并有门巴、珞巴、回、汉、蒙古、彝、纳西、怒、羌、白、独龙等数十民族聚居之地。由于自然环境严峻,现为中国经济开发水平较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