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风情无限的高原
45050500000004

第4章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止甘肃省河西走廊北山的西端,南接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抵于国境线。东西长约2000多千米,面积约1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高原。

如果我们乘京包铁路的火车从北京出发,经张家口去内蒙古高原上的张北县,一路上最先见到的是一片无垠的平原,车行约50千米,到了南口便到达华山大平原的西北部边缘。从南口往北,京包铁路便进入了山地,曲折迂回,穿过许多隧洞和桥梁,越过燕山山地,便进入永定河支流洋河的冲积平原,虽然这里也是一片平坦的土地,但地势已比北京高出400米了。

从张家口向西北眺望,只见峭壁陡起,山顶海拔最高达1500米,比张家口附近的清河谷地高出700多米。张家口的蒙古语叫做“喀尔根”,就是隘口或大门的意思。这里是华北与内蒙古间的交通要道。在张家口下车向西北行约50千米,就到了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顶,从此向北,地面就和缓起伏,这时已经行进在内蒙古高原之上了,张北便是高原上的一个县城。

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样,是在近代地质历史时期里,地体不断抬升而形成的,但它抬升的强度远远不及青藏高原那么激烈。在上升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和缓的拗曲,形成平缓的丘陡和宽浅的盆地(蒙古语叫做“塔拉”);另一方面东部和南部微微翘起,翘得最高的便成为山地。嵌镶在高原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内蒙古高原广大地区海拔多在1000~1500米左右。宽浅的大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和居延盆地等,从盆地边缘到中心,几百千米路程的高差仅二三百米,在地形类型上,则属于堆积—剥蚀高平原。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高原西部气候干燥,大部分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较稀少,草场比较零散,有不少草滩分布在沙丘间的湖盆之中。由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增多,牧草也长得越来越好。气候比较湿润的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草原,牧草特别肥美,这里出产的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等良种牲畜,是非常著名的。

地质与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气候与水文

内蒙古高原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年均温3℃~6℃,西高东低,1月均温-28℃~-14℃,极端最低温可达-50℃。7月均温16℃~24℃,炎热天气很少出现。牧草生长期10℃以上活动积温2000℃~3000℃。太阳年总辐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较多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400毫米,6~8月降水量占年雨量的70%,降水年际变率大。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平均风速4~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8级以上大风日数50~90天,冬春两季占全年大风日数的60%左右。风速6~7米/秒即可发生明显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数达10~25天。风多而大对牧业生产不利,但却为高原上重要动力资源。

高原无较大河流,无流范围广大。内陆河顺挠曲作用形成的碟形洼地发育,多为间歇河,春季成干谷,雨季有洪流。有些河流中途即消失成为无尾河,较大河流的末端往往形成尾闾湖。除尾闾湖外,有风蚀湖、河迹湖和构造湖。内蒙古高原是中国湖泊较多的地区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浅,面积小,或为雨季湖。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仅有达赉湖和贝尔湖(中蒙两国共有)。额吉诺尔是著名盐湖。

内蒙古地域广袤,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大兴安岭北端属寒温带气候。自治区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在国家的内陆腹地,远离海洋,故属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多数地区干旱少雨,冬夏温差悬殊。自治区东部有东北偏北和西南偏南走向的大兴安岭,中西部有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这两条山脉构成巨大的天然屏障,形成鲜明的气候分野。大兴安岭主分水岭以东和阴山主峰以南,为宜农气候区,农牧结合以农为主;大兴安岭以西及阴山以北,为宜牧气候区,牧农结合以牧为主;大兴安岭主峰两侧,是全国著名的林业区。大兴安岭以东与松辽平原相接,海拔在200~800米。阴山以南为黄河河套与土默特川平原,海拔800~1000米。上述两地区地势较低,相对多雨,有灌溉条件,同时夏半年有光、热、水三者同步来临之优势,适宜发展农业;大兴安岭以西与阴山以北,属于蒙古高原,海拔1000~1500米,地势高寒,适宜放牧;往西,属戈壁荒漠,雨量奇缺,宜于发展骆驼。

内蒙古绝大部分位于温带,从东北向西南跨干旱四个干湿区,季风仅影响东南部边缘的狭长地带,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是寒潮进入我国首当其冲的地方,因而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的平均气温在-1℃~10℃之间,一月-23℃~10℃,七月达17℃~26℃,北部气温偏低;西部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都很大。极端最低气温-49.6℃;极端最高气温达39.6℃(1961年6月9日,二连浩特)。全年无霜期60~160多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450毫米之间,东部迎风坡的降水较多。东北部蒸发较弱,为湿润、半湿润区。全年度降水的百分之七十集中在夏季。春旱及冬季的暴风雪最为影响农牧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风沙、霜冻、冰雹亦可成灾。

土壤与植被

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属森林草原黑钙土地带,东部广大地区为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西部地区为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最西端已进入荒漠漠钙土地带。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植物种类以多年旱生中温带草本植物占优势,最主要为丛生禾草,次为根茎禾草,杂类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高原上草群的组成、高度、覆盖度、产量和营养成分也呈东西向变化。森林草原带的牧草高大茂密,种类多,草层高度50~60厘米,覆盖度65%~80%,以杂类草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每公顷产鲜草3~4.5吨,适宜饲养牛和马。典型草原带的牧草高度在30~40厘米,覆盖度35%~45%,以禾本科牧草占优势,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每公顷产鲜草1.5~3吨,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荒漠草原带的牧草低矮、稀疏,草层高10~15厘米,覆盖度15%~25%,种类贫乏,旱生、丛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起建群作用,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高,每公顷产鲜草0.75~1.5吨,适于放羊,且以山羊最多。荒漠带以小半灌木占绝对优势,草层高度15~50厘米,覆盖度一般5%~10%,牧草质量差,含灰分高,具有带刺含盐的特点,每公顷产鲜草0.75吨以下,是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

内蒙古各类植物2351种,其中野生植物2167种,引种栽培的有184种。这些植物已分属于133科,720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的有24种。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十几类。纤维植物有樟子松、落叶松、大叶草、芦苇、红柳等70多种。中草药有人参、天麻、麻黄、肉苁蓉、柴胡、甘草等500多种。榛子、山杏、金莲花、松子等几十种植物的种子是榨油的好原料。酿造的重要原料有越桔、笃斯、悬钩子、山樱桃等。几十种食用植物中尤以猴头、口蘑和发菜最负盛名。内蒙古兽类分属于24科,有114种,占全国兽类450种的25.3%。兽类中具有产业价值的50余种,珍贵稀有动物10余种。鸟类分属于51科,有365种,占全国鸟类的31%。被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兽类和鸟类共同49种。蒙古野驴和野骆驼属于世界上最珍贵的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还有百灵鸟是自治区区鸟。全区有啮齿动物54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3,多属害兽。

人文概况

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仅3人。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和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之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生产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牲畜头数增长3倍多。但因种种原因,草原的载畜量日渐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海拉尔市是呼伦贝尔盟公署驻地,高原最大工业中心,市区之南的伊敏河煤田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满洲里市和二连浩特市是中国北部边境城市。

资源宝藏

在内蒙古高原辽阔富饶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无尽的矿藏资源。

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资源,从而形成自治区乃至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农作物多达25类10266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子等许多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种,其中莜麦、荞麦、华莱士瓜颇具盛名。还有发展苹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条件。

内蒙古高原上的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从类型上看,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质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种类繁多,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适宜于饲养大畜,特别是养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较为充足,牧草种类、密度和产量虽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营养,适于饲养马、牛、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宜于养羊;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气候干燥,牧草种类贫乏,产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是小畜的优良放牧场地;西部的荒漠草场很适合发展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内蒙古高原上的内蒙古的森林总面积约1406.6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二位,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树木种类繁多,全区乔灌树种达350多种。内蒙古森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林木蓄积量占全区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的3/4以上,被誉为“祖国的绿色宝库”。这里盛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黑桦等,均为著名的优质林木。此外,在罕山、阴山、贺兰山等山地也生长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地区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杨林;大青山、乌拉山、蛮汉山的山杨、白桦林;贺兰山的云杉、松树林以及大青沟阔叶林等,都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人工林也是内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37万公顷,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积增长52倍。

1978年开始进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使全区平原农业一半左右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牧区草原建设也得到林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