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风情无限的高原
45050500000006

第6章 黄土高原(2)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三、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气候与水文

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量稀少,变率大;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变化在8℃~14℃,全区日均温10℃以上活动积温为2000℃~3000℃,无霜期120~200天。气温日较差平均在10℃~16℃。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东南多于西北。年降水量200~700毫米,其中65%以上集中于7、8、9三月。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冰雹,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强度每分钟可达2.4毫米,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区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有洮河、祖厉河、清水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河川径流不丰,不包括黄河干流,年径流总量185亿立方米。大多数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很高,往往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贫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以下,有的达100~200米。

土壤与植被

高原土层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土壤反应多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主要土类有褐色土、灰褐土、栗钙土、灰钙土和漠钙土。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黄土高原因长期滥垦滥伐,土地利用不合理,自然植被残留较少,分布零散。目前森林覆盖率仅5%。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森林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子午岭、黄龙山、六盘山等地,为落叶阔叶林及少量针阔混交林。沟谷和荒坡上,草本植物多旱生种类,如白草、委陵菜、狼尾草、碱草、甘草、酸枣、荆条、沙柳、柠条、沙草、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高原农业垦殖条件最好的地区,如关中盆地、晋中、晋南盆地等,是中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产地。陕北、甘肃和晋西北条件差,一般仅能种植耐干寒的莜麦、荞麦、糜子、胡麻、薯类等。

文化概况〖MZ)〗

黄土高原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和美感的黄土高原文化资源。文化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遗迹遗址、古建筑和民俗风情。其中,以别具风格的远古文化、石窟壁画艺术、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最具代表性,并构成了独具特色和人文价值的黄土高原文化。

在黄土高原留下了伏羲、女娲、黄帝和西王母等人文中华人文始祖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名胜古迹。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特别是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和人面变体鲵鱼纹彩陶瓶,是我国最早的龙图,为珍贵的原始艺术精品。相传西王母诞生于泾川回山,轩辕黄帝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又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开启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学的先河。附属于这些人文始祖的文化信息和事迹,与黄土高原地区数量繁多、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交相辉映。

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黄土高原石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石窟。首先,黄土高原石窟造像多用石胎泥塑、彩绘,并且窟壁上绘满壁画,石窟显得绚丽多彩。其次,石窟造像逐步摆脱了印式健陀罗样式的影响,创造了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的雕塑艺术,体现了西域色彩和外来风格的转型特征。再次,彻底地世俗化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是黄土高原石窟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造像中的佛、菩萨弟子,从脸型、神情、身段、服饰,都是活脱脱的中国人;石窟壁画反映出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都有独创性。在黄土高原的黄河、渭河及泾河流域,分布有大中小石窟20余座。

黄土高原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保安族、东乡族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民族,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其文化极富特色,异彩纷呈。黄土高原少数民族工艺品如铜器、火壶、汤瓶、木雕、砖雕、保安腰刀等工艺品,工艺考究,样式美观,经久耐用。黄土高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不仅具有西北民族的特点,还有中原汉族的音乐色彩。歌谣主调音域宽广、曲调高亢;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民间文学既有古老的叙事诗、传说、故事,又有妙趣横生的笑话和富有意味的寓言、谚语、童谣等。东乡、保安族的体育运动特色颇浓,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简单易行。

在历史积淀中,以九曲黄河和广袤纯厚的黄土高原为大背景的黄土高原,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陇西云阳板、天水旋鼓、高山剧、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戏、太平歌、号子、“花儿”等民歌深刻地反映和描绘了黄土高原的风俗民情。滑稽戏、傀儡戏、陇东道情、皮影戏和陇剧等多种民间大小戏曲,在黄土高原民俗的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剪纸、皮影、面塑、炕围画、卷轴画、寿材彩绘、墓葬壁画、百寿图等民间美术作品犹如群星闪耀,堪称稀世珍奇。

民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反映。受历史、自然、环境、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民居演变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意蕴。人们利用自然条件修造固定的生活空间。居所基本上沿袭了古代先民的居住习俗,利用地形、地势、地物等天然条件,形成“窑洞”、“地窝子”等。黄土高原先民先后经历了多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因而,黄土高原民居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后来发展为封闭性。最后,黄土高原民居,大多采用土木结构为主的造物方法,即“上栋下宇”式房屋。

地处黄土高原上的府谷县人口虽然不多,可物产却异常丰富,整个府谷的煤炭占有量达到200亿吨。因而府谷也成了一个人所皆知的富庶之地。

一个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老城堡就坐落在府谷县城边上,它就是府州古城。陕北的榆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秦始皇时期,这里就是抗击匈奴的前沿地带。榆林境内的神木和府谷两县,早在唐宋时期即已为边防要地。神木在唐时为麟州治所,府谷宋时为府州治所,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朝时,又成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前线。今天保留下来的古城大部分都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府州古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黄河西岸。当年这座城池的修建者,四处奔波,最后选中了这里,因为地处塬上,四周交通比较闭塞,处于易守难攻的位置上。人们从远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府州治所高居塬头,居高临下占尽了地利的优势。同所有修建在黄土高原上的古城一样,尽管地势险要,但是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就是城内没有天然的水源。一旦敌军围住城池断了水道,用不了几天,城内的守军就会不战自乱。人们修建这座城池时,把黄河确定为城内的水源,所以就把城池紧靠黄河修筑,城与黄河之间没有任何的空隙。敌军如果要切断城内水源,就必须夺取城池。可见当年战事的激烈,也进一步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眼光。

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城多次发生战争,但是每次总是因为地势险要而幸免。在北宋时,西夏军队在这里曾经和宋军多次发生激战,但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的宋军总是将敌人击败。抗日战争时,日本兵占领了府谷对面的保德,曾经试图渡河攻击这座古城,结果因为地势险要,被守军居高临下击退。

府州古城就在保德的对面。这个老城建立在一座孤立的山包之上。这一点,和陕北其他地方的古城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是战争的产物。

自古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攻取长安的必经之路。明代以后,中央政府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多次发生激战。明政府不仅在这里修筑了长城,而且还在长城沿线修建了大量的城堡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