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的手术室里,柔和的无影灯下,麻醉师手持细长的银针,扎在病人某些特定的穴位上……只听到“咔嚓”一声,手术医生用钢钳夹断了病人的一根肋骨,而神志清醒的病人神色不变,若无其事,好像手术根本不是在他身上进行一样。
几根银针竟能代替麻醉药,这真是神话般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1958年我国医务人员在祖国医学经络学说和针灸止痛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小小银针能挡住手术创伤的剧烈疼痛,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
这一饶有兴趣的问题吸引许多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科研人员分别用兔子和大白鼠进行实验,他们将两只相同的动物的血液循环连通起来,对其中一只动物进行针刺麻醉,奇怪的是,另一只没有针刺的动物也获得了麻醉效果,这说明针刺麻醉起作用的是体液中的化学物质。究竟是哪些化学物质参与镇痛?经过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地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首先,有神经物质参与。神经物质是针刺穴位处的感受器。以后神经末梢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主要有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当进行针刺时,这些神经物质在量上发生变化,在这些神经物质中明显起作用的是5-羟色胺。
其次,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参与。1975年世界上好几个实验室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多肽化合物,具有镇痛作用,被命名为内啡呔,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当针刺人体特定的部位时,神经组织会发出产生内啡呔的信号,体内便大量地分泌产生内啡呔,使痛感消失。1979年又发现了一种镇痛物质,取名为“代诺芬”,当针刺时,脑脊液中“代诺芬”增加,从而获得镇痛效果。
第三,致痛物质的减少。生理学业以证明疼痛是由一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的,如钾离子、氢离子、组织胺、缓激肽等,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针刺麻醉肯定与这些致痛物质有关,实验表明,针刺时这些物质浓度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除了这些化学物质参与针刺麻醉过程以外,还有哪些物质?目前还不清楚。就已知的这些物质而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目前也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有人推测,针刺之所以镇痛,很可能是改变了脑内某些神经组织各种酶量的相对比例,从而使神经系统疼痛信号的传递发生变化。也使体液中的致痛物质和镇痛物质发生变化。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是哪些酶的量发生变化?其量的变化是通过什么化学过程调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