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逻辑推理来看,倒推法是严密的,但结论却是违反直觉的。直觉告诉我们,一开始就采取不合作的策略获取的收益只能为1,而采取合作性策略有可能获取的收益为100。当然,A一开始采取合作性策略的收益有可能为0,但1或者0与100相比实在是太小了。直觉告诉我们采取合作策略是好的。而从逻辑的角度看,一开始A应采取不合作的策略。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是倒推法错了,还是直觉错了?这就是蜈蚣博弈的悖论。
对于蜈蚣悖论,许多博弈专家都在寻求它的解答。有研究博弈论的专家通过实验发现,不会出现一开始选择“不合作”策略而双方获得收益1的情况。双方会自动选择合作性策略,从而走向合作。这种做法违反倒推法,但实际上双方这样做,要好于一开始A就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倒推法似乎是不正确的。然而,我们会发现,即使双方开始能走向合作,即双方均采取合作策略,这种合作也不会坚持到最后一步。理性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肯定在某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倒推法肯定在某一步要起作用,只要倒推法在起作用,合作便不能进行下去。
蜈蚣悖论的产生其实是源于其适用范围的问题,即倒推法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有效。忽略了这一点,笼统去谈论倒推法的有效性是不科学的。倒推法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成立的概率比较高。由于倒推法在逻辑上和现实性两方面都是有条件成立的,因此它的分析预测能力就有局限性,它不可以适用于分析所有动态博弈;如果不恰当地运用了倒推法,就会造成矛盾和悖论。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从“现在”出发去想问题做事情,至于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有时候我们虽然拥有自己的预期目标,但由于我们不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现在”这个时刻应该采取些什么行动,所以只好在非常盲目的状态下想当然地行动,也就是采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做法,结果当然难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但是如果运用倒推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倒推法是从终点出发的思维,运用这一方法,我们可以推理出自己在实现目标的前一步该做什么,目标的前一步的前一步该做什么,目标的前一步的前一步的前一步该做什么……如此推导,就能得出自己“现在”该做什么了。再只要按照所推理反回去运作,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就一定能在预期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分析要达到设定的目标,现有条件的瓶颈和制约在哪里,然后缺什么就想办法补什么的方法我们称为“目标倒推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目标倒推法”成功实现自己目标的事例不胜枚举。
1976年的冬天,19岁的李恕权在休斯敦太空总署的太空梭实验室里工作,同时也在休斯敦大学主修电脑。尽管如此忙碌,但只要稍微有空,他就把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音乐创作上,因为他热爱音乐。
李恕权曾坦言,在他的事业刚起步时,他的一位朋友曾给了他许多的鼓励和帮助。在一个周六的早上,当李恕权的朋友问到他五年后的目标时,李恕权回答道:“第一,五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而且这张唱片很受欢迎,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第二,我住在一个有很多音乐家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
他的朋友听完他的“五年目标”后,运用“目标倒推法”给出了如下的回复:“如果第五年,你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那么在你的第四年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订合约。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的唱片公司听。那么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那么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准备好。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让你自己可以逐一筛选。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有几首曲子完工。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完工。现在你知道你的下一个星期要做什么了。另外你还说你五年后,要生活在一个有很多音乐家的地方,然后与许多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经在与这些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四年照道理应该有你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或录音室。应该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经住在纽约或是洛杉矶了。”
事实上,李恕权也正是按照倒推出的行动方案行事,虽说不是恰好五年,大约可说是六年的时间,他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另一个通过“目标倒推法”成功实现自己目标的是蒙牛总裁牛根生。
2001年9月,蒙牛集团在制订未来“五年计划”时,总裁牛根生将2006年的销售目标锁定为100亿元。
结果,这个决定一出,大家都目瞪口呆,觉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但牛根生却说:“我还是胆子小的,换了别的总裁,一定会把目标定为200亿元。”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解决以下的问题:牧民的奶牛从哪来?企业的厂房从哪来?市场到哪里去开发……之后,分析现有的条件,为了实现目标,蒙牛便开始了多种创造性的工作。
针对奶牛少的问题,蒙牛开始富有“吞吐性”地配置资源结构,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增加奶牛数量。例如,通过购买,自繁选育、选留,推广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新技术等方法。针对厂房少的问题,蒙牛开始大批量地盖全球样板工厂,并且建立国际示范牧场。针对市场开发问题,蒙牛不仅打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还赞助“超级女声”,使其为蒙牛造势……
结果,2006年蒙牛全年销售总额达到了162亿元。2007年1月至6月更是半年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乳业的总冠军。
对此,牛根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标。”
目标决定行动,一个目标确立后,在实现它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存在解决的方法的,只要你有立志实现目标的勇气和决心。
你是不是也有很多五年后希望能够做到的事情?你是不是觉得“五年”是个很漫长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慢计划?如果你正在为实现你的“五年计划”而迷惘无措,你现在应该就知道了,五年后的事情运用“目标倒推法”算起来在今天就要开始动手。
跳槽,利还是弊
无论如何取舍,都不会有人为你的失误埋单。因此在跳槽之前,你必须经过充分的考虑。
在现今的职场中,跳槽已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它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当情况不利时,跳槽就会变成一种风险。当你不确定跳槽对自己是一种风险还是一个机会的时候,你就可以运用博弈论的原理来进行判断。
假设员工在A公司从事D岗位的工作,这一职位的市场薪酬平均水平是×。元/月,由于种种原因该员工有跳槽的意向。他在人才市场上投递了若干份简历后,B公司表示愿以高于×。元/月的薪酬×1(1为下标)/元聘任他从事与A公司的D岗位类似的工作。这时,A公司面临两种选择,第一,接受员工的跳槽行为并继续以×。元/月的薪酬聘任另一名员工从事D岗位的工作;第二,拒绝员工的跳槽行为,将员工的薪酬提升到有足够吸引力的×:元/月。在这个过程中,单位A和员工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员工占有更充分的信息,因为A公司不知道B公司愿给他支付多少薪酬。当员工提出辞职后,A公司会首先考虑员工所处岗位人力资源的可替代性。如果员工在A公司不具有可替代性,那么A公司就会以提高薪酬的方式留住员工。员工与公司经过讨价还价后,A公司会将员工的薪酬提升到大于或等于B公司所提供薪酬的水平。如果人力资源具有可替代性,那么A公司就会默认员工的跳槽行为。
其实,每个公司都会针对员工的跳槽意向作出两种选择:默许或挽留。相对来说,员工也会作出两种选择:跳槽或留任。实际上,在对待跳槽问题上,公司和员工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讨价还价,然后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一过程就是公司和员工博弈的过程,无论员工最后是否会跳槽都是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
不过,以上分析只是在博弈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分析。实际上,由于招聘成本的存在,即便人力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公司也会在事前或事后采用非提薪的手段阻止员工跳槽。例如,公司与员工签订就业合同时即约定一定的工作时限,或者扣押员工工资、员工学历证书或相关资格证等。当然,从法律上来说,扣押员工的工资或者学历证书、相关资格证是不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