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叔同大师的人生历练课
45087300000011

第11章 历练做人之智——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2)

“君子不受嗟来之食”讲的就是尊严的问题,一个乞丐尚能顾全尊严,我们又岂能用尊严去换取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历史上有多少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尊严的故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依然昂首挺胸也是一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尊严。尊严是风骨,它是超越一切利益的,拥有尊严的人,能够超越一切影响人们的因素,留下万古清名。

尊严是人生的意义所系,当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需要用尊严来换取的时候,我们要选择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拥有尊严的人,才有资格自立于众人之中。生命易逝,精神却可以长存,为尊严而战,为尊严而牺牲,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

4.走自己的路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李叔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生的变故到来的时候,应该保持冷静,而不应该躁动不安。即使是没有办法解救,而能守住志向,虽然事情已经无能为了,但是心意却可能说明。否则必然会身败名裂,这不是应对变故的办法。

人生总是多磨难,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多困难是我们可以克服的,这时我们应该坚持下去,即使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事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我们一样应该坚持下去,不要到了最后突然改变自己的选择,这会使自己身败名裂。这就是走自己的路。

人生只有一回,一旦我们选择了自己要走的道路,无论将来遇到什么样的危险都应该坚持下去。李叔同告诉我们即使事情不能成,我们的心志依然可以大白于天下,虽不能保住事情,却能够保住名声,如果我们半途而废,眼看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失败就在眼前的时候,突然倒戈相向,放弃自己的道路,那么其结果是身不保,名亦不保。这在历史的进程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石三友1908年从军,在清朝新军第三镇吴佩孚的手下,驻河北廊坊。不久,第三镇兵变,石流落北京。

1912年,石三友再度从军,这一次他投到了冯玉祥的手下。1924年,冯玉祥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便提升石友三为第八混成旅旅长驻防包头,任包头镇守使,成为十三太保之一。1924年,冯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石任第六军军长兼第六师师长。1926年。国民军遭到奉系、直系和晋系的围攻,石三友负责抵抗晋系,而晋系的指挥官正好是他的老师商震,两军达成停战协议,因此在国民军各方面都受到重创的时候,他的不对反而实力大增。1926年三月,在晋军的拉拢下,石三友投降了阎锡山。9月19日,冯玉祥在苏联和国民党的支持下,出兵北伐。石三友背叛阎锡山,再一次投降冯玉祥。

1928年,石三友在蒋介石的收买下,再一次背叛冯玉祥,投降蒋介石。同年秋天,石三友奉命南下讨伐陈济棠和桂系。他不愿南下,于是支持唐生智反蒋,率部进军长江北岸,炮轰南京。唐生智失败之后,他又投靠阎锡山。

1930年,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反蒋,石于是重回冯玉祥麾下,参加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石三友再次响应张学良。1931年7月18日,石三友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对张学良。

1932年,他前往天津与土肥原贤二会面,在日本的支持下,他在河北组建军队。1933年,石三友出任国民政府冀北保安司令。

1938年,留在山东的石三友为了保存实力,与共产党合作。1939年,在蒋介石的授意下,石三友开始彻底反共。1940年,石三友遭到八路军的打击遂转而投靠日军,在开封与日本驻军司令佐佐木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并准备在联合消灭八路军后向日军投降。石三友的结义兄弟高树勋不愿做汉奸,于是密谋杀死他。12月1号,高树勋以开会为名,邀请石三友到濮阳,在会上将其杀死。

人生只有一次,不容我们反复无常,无论生活在什么年代,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主张,都应该走自己应该走的路。只要我们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应该走到底,即使走到无路可走的境地,我们也不能随便改变自己的主张,否则就成了“墙头草,两边倒”,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为人们所不容。三国时的关羽,选择追随刘备,在刘备落荒而逃的时候,他依然护着两位嫂嫂逃命,即使后来被曹操抓住,曹操给予厚待,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当他听说刘备在袁绍那里的时候,立刻就前往寻找。后来大败于吕蒙之手,依然没有屈膝投敌,并因此而失去性命。关于虽然最终没能保住性命,但是却留下了忠义之名。这就是李叔同所说的,坚持走下去,身虽灭,但是可以保住名声。

在我们这个年代,从一而终似乎变得不再那么现实,的确如此,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圈定在一个范围之内,不得动弹,那样会束缚自己,但是我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不能受到外在的影响,经常转换。人生的理想只有一个,我们所做的任何变化,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前进的,因此,我们的转变只是局部范围的调整,大致的方向并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的理想经常发生变化,那就是值得忧虑的事情了。理想是具有指导性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它服务的,若是我们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改变自己的理想,那么就等于说我们所做的努力经常会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这样一来,没有量变的积累,永远也不可能有质变的出现,理想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选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5.宁得罪也不应酬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牵强敷衍。

——李叔同

李叔同在鼎盛时期,突然出家,拒绝各种应酬活动,即使这样依然有个朋友批评他说:“以前如闲云野鹤,独来独往,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了一个‘应酬的和尚’。”李叔同对此痛心疾首地自责:“可以说是惭愧极了”。

李叔同是方外出家之人,然而由于他的名气太大,依然有很多人慕名拜访,但是他认为这种应酬毫无意义,对他的静修有害无利,因此大多数的时候,他都会选择避而不见。

当年弘一大师在温州某寺静修的时候,温州道尹林鹃翔慕名前来拜访,前前后后总共来了四次,都被他称病拒绝。后任道尹张宗祥又来求见,他是李叔同的老同事寺主寂山长老不便辞却,李叔同乞求说:“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是为了生死大事,都抛弃了,又何况官家朋友?请师父以弟子有病为由送走客人。”

应酬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李叔同这样一个出家人也不能避免,更何况我们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应酬:同学聚会,公司聚餐,应酬领导,应酬同事……总之大大小小的应酬总是不断。生活在继续,应酬也就在继续。应酬对于我们来说毫无作用。在应酬的场合里,说着自己不愿意说的话,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必然是难以有任何收获。然而我们却又难以逃脱应酬,因为我们不愿意得罪人。

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应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既然已经接到了邀请,如果不去,就会显得非常不给人面子,这样就会树敌,因此,为了维护所谓的“友谊”,不得不违心去参加一些应酬活动。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应酬活动都没有意义,也有部分应酬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一类应酬往往是比较容易推脱的,即使我们不参加,也不会有人怪我们。因此,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不去参加那些自己想去的应酬活动,反而去参加那些自己不愿意去的。

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不得不委屈自己,我们中很少有人能够像李叔同一样,敢于拒绝应酬,因为拒绝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在当时享有盛名,但是对政治不满的他拒绝参与政治活动,坚决不与官场中的人来往,于是就隐居了起来。

有一回,有一个大官听说嵇康的名头之后,想要去拜访他。于是带着大批的官员与仆从,浩浩荡荡地到了嵇康隐居的地方。谁知道,嵇康见到他到来,根本就不搭理他,这个大官碰了一鼻子灰,恼怒而去。

嵇康的这种不羁得罪了很多人,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不会因为拒绝应酬而被杀,但是得罪人也是在所难免的。现代社会,多个朋友多条路,无论这个朋友是真是假,总是要在明面上维持朋友的关系。否则,他们有可能会在自己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给自己下绊子。我们不奢求那些应酬来的朋友能给自己提供什么帮助,只求他不背后铲球,就已经要烧高香了。因此,在这种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更是不敢拒绝应酬。

应酬已经成为谋求发展的手段。有人统计说,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生意是在酒桌上谈成的,酒桌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大家互不相识,酒桌上一碰杯,就成了朋友。于是在我们的通讯簿中多了许多根本没有什么印象的“朋友”,这些人往往也就成了我们应酬的对象。

应酬带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烦恼。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频繁的应酬使得我们身心疲惫。应酬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使得我们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在应酬的影响下,我们没有时间学习知识,没有时间修身养性。身体被应酬拖垮,腰包被应酬掏空。然而,应酬还是在持续不断。应酬成了烦恼的根源。

面对世俗制定的规则,我们要有勇气打破,只有敢于打破这种规则,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应酬的苦恼。世上的人大多数都讨厌应酬,但是更多的害怕被世俗的规则所伤,因此人们都默认了应酬这一世俗的规则,使得应酬有了生存的土壤。我们要有李叔同的精神,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像应酬说“不”。这个字一出口就会得罪人,因此,拒绝应酬需要勇气。与其麻木地应酬,不如选择一时的痛苦,解除一世的烦恼。

6.不随波逐流者,堪立千古品格

唯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李叔同

判断一个人受否算得上成功之人,除了要看他所取得的成就以外,还要看这个人的品格。品格往往比成就更重要。品格优秀的人,即使没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值得人们敬仰;而取得巨大成就,但品格低劣的人同样让人瞧不起。李叔同简单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砥砺品格最重要的一方面内容就是不随波逐流。李叔同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当佛教的律宗日渐衰微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将律宗发扬光大,独树一帜,成为受人敬仰的一代宗师。

我们知道那些品格高超的人之所以在很多年以后依然能够光耀大地,就是因为他们的品格与常人不同,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巅峰。因此,一个想要树立自己的品格就一定不能随波逐流,跟随大众的潮流而行。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价值观念或者说是一种思潮是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大多数人都是希望走同一条道路取得成功,于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一座挤挤巴巴的独木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人不幸落水,于是为了能够使自己顺利过桥,必然会有很多人不择手段,耍尽阴谋将其他的竞争对手挤下水。这样的人最后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然而这种人的成功背后是更多人的不幸,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品格高低也是值得商榷的。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由于缺乏独到的眼光,不能发现平静水面下的暗潮涌动,因此总是会有从众的心理。当大多数的人纷纷朝一个方向驶去的时候,我们也会盲目地跟从。结果成为其中的牺牲品。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生的道路也不只是一条,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罢了。那些人多的道路,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得很多没有主见的人盲目地踏上了前行的道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因此总希望与大众保持一致,以减少自己的失误。殊不知,很多时候大众就是一种错误。比如说,我们红灯面前停了下来,旁边突然有人闯了过去,一个又一个的人都过去了,这个时候还会有几个人继续等待下去?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心理,所以很多时候错误就这样为大众认可,变成了习惯。

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判断,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在人云亦云的时候,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一下是否正确,然后再采取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大众的错误所影响,做出错误的事情。

蜀汉丞相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很多有识之士都纷纷寻找可靠的主子,谋取功名,以期建立功勋,光宗耀祖。然而诸葛亮随叔叔诸葛玄投奔荆州牧刘表之后,发现刘表这个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言而不能纳”,这样的人没有四方之志,难以成就大业,于是在南阳过起了隐居的日子。

诸葛亮胸怀大志,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因此不愿侍奉刘表。他宁愿一生不出,也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求得一官半职。直到遇到刘备,诸葛亮才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主子,因此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毅然放弃了隐居的日子,随刘备出山,建功立业。

反观三国时期的另外一个人,陈宫。此人也是极富才略,想要一展宏图。当他发现曹操非他所认为的明主时就离开了他。然而他却选择了吕布这个胸无大志的匹夫。虽然陈宫也知吕布难以成就大事,但是仍然竭尽心智希望能帮助他打下属于自己的天下。但最终天不遂人愿,吕布这个人终究不是成大事的料,败于曹操之手。

在三国那个混乱的年代,很多人都是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但是能够像诸葛亮这样甘于寂寞,等候明主的却很少。因此,诸葛亮成了三国里最耀眼的一个人,其他人则默默无闻。

判断对与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个人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大众的观点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确。因此,我们必须自己学会判断。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适合自己,什么样的事情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念,我们就可以把它认为是正确的。这就是自我。自我是一个人的标签,失去自我的人,即使得到全世界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