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机并不是在什么时候都是好的,有时候让别人一步,踏着别人走过的路前进,比自己做第一个开拓者要好得多,这就像爬山一样,沿着已经开辟的山间小道向上攀爬,产生危险的可能性就小得多,若是我们非要自己摸索出另外一条上山的道路,就会大大增加跌下山崖的机率。因此,在抢先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楚眼前的形式,若是很多人都在观望事情的进展,我们也不可贸然去抢,若是事情已经顺利地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只要有好的机会,我们当仁不让,将机会抢到手,第一个走向成功,必然能够收获最大的成功。
所谓“后发制人,先发者制于人”讲的就是事事抢占先机,想要率先将别人制住,其结果往往是被别人看出破绽,后发先至,将自己置于死地。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若是时机不对,即使是主动退让也不可贸然出手,否则必然会受制于人。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先机,必然能够后来居上。
4.三思而后行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李叔同
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客观的规律可循,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进行周密的思考才可以进行,否则很容易做错事情。李叔同在这里讲“心思要缜密”意思就是说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周到而细致,任何事情必然都是和其他事情相联系的,我们不可对一件事情妄下断语,而应该从各个方面的联系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李叔同接着讲“不可琐屑”也就是说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繁琐细小,做事情需要果断,若是我们思考的时候经常进行无意义地联想,把根本没有关系的事情度想进去,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只怕最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李树同的这句话与孔子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的意思是一样的。季文子做事情思考三遍之后才行动,孔子说两遍就够了。孔子是在强调想事情要周到,因此不能想一遍就算,要想两遍。但是做事情又不能犹豫不决,想三遍就太多了。世上的事情大都是不可重来的,即使是可以重来的,我们也希望自己一次能够成功,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谨记“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句话。然而,过分的小心则会使我们一事无成,事情的变化发展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不可能在事前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清楚,也不可能预见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事情,只有事到临头才能见招拆招,逐一化解。因此,在进行周密的思考的时候又不能思考的太过细致,否则会影响我们做事的进程,到头来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那么在做事情之前我们要考虑那些问题呢?首先我们要论证可行性,也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可行的;其次就是要想清楚行动的大体计划,也就是要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成这件事;再次,就是要考虑到影响事情进展的客观环境;最后,要把事情进行中可能遇到的麻烦想清楚,并做好最坏的打算。具体的细节问题和如何化解危机的问题,完全可以等到做事的过程中思考。
在我国流传了一句话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原因就是秀才思考的问题太多。他不仅考虑到造反的时间、地点、人员问题,还考虑到了怎么打,往哪里打,打下来怎么办,打不下来又怎么办,粮草辎重等等问题。甚至还考虑到早饭成功以后该怎么办。等到这些问题想明白了,什么都晚了。
人生很短暂,我们要做的事情却很多,因而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思考问题,如果我们的脑子里有太多的“如果”、“为什么”和“怎么办”,我们的一生都会耽误在思考问题上。与其在做事之前凭空想象一切,倒不如果断采取行动,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思考这些问题。
然而,做事情之前的思考又是必要的,没有理性的思考,我们就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事情的发生发展关涉到方方面面的联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若是我们凭借着主观现象,不加理性分析,意气用事难免会铸成大错,到时候就悔之晚矣。当年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就是因为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后来赤壁之战的时候杀死听信蒋干的言语,杀死蔡瑁、张允,相信黄盖的投降,都是因为他没有加以分析,事实上那些事情都是漏洞百出的。这些也是曹操征战生涯中少有的几次败仗的重要原因。
理性认识永远潜藏在表面现象之下,若是我们不能理性分析,透过重重表面现象,看透事情的本质,理清事情的本质和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很容易偏执一面,采取错误的举动,在关键时候,可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赤壁之战后,曹操八十万大军被东吴一把大火烧得一干二净。就在东吴忙着追杀曹操的时候,刘备的人马已经将荆襄九郡占领了。这让东吴非常恼火,自己千辛万苦打败了曹操,却让刘备占了便宜。于是派鲁肃前去讨要荆州,刘备抬出了原荆州之主刘表的儿子刘琮,说自己只是替他掌管,这让东吴无话可说。没过多久,刘琮去世,东吴再次遣人讨要荆州,且大都督周瑜调兵遣将要夺回荆州,但是刘备以无立身之地为由,向东吴借荆州。东吴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但是也不能强要,否则两家必然要交战。
鲁肃向孙权分析了局势。他认为,刘备虽弱,但是也有几万人马,即使东吴能够把荆州拿下,也要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最重要的是雄踞北方的曹操还在虎视眈眈,无时无刻不想报赤壁之战的大仇。若是孙刘两家交恶,曹操必然兴兵来犯,那个时候恐怕难以抵挡。因此孙刘联盟不能破,只能答应刘备借荆州的要求。
鲁肃看清楚了天下大势,围绕荆州事件展开了深刻的分析,这使得东吴做出了理智而正确的决定。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发生和发展的,再小的事情都有可能和其他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透的。若是我们不能将关系理顺,不能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则很有可能影响大局的发展。因此,在做事情之前,我们要对事情进行缜密地分析,看清楚它有可能牵扯到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去做,比之横冲直撞、鲁莽行事高明得多。
5.遇事要沉着冷静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李叔同
“无一事,乃能事事”的意思就是,心中无杂念,就能做好每一件事。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遇事不够沉着冷静。人一旦不够冷静,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必然会做出错误的举动,这就是很多人失败的原因。“无一事”就是强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始终都灵台一片空明,这样,再大的困难,我们都有可能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已经在我们的耳边想起了无数次,想想司马光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能遇事不慌不乱,我们又怎么会做不到呢!遇事慌乱是失败的最大原因。很多事情出现偏差之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解决,只要我们能够沉着应对,相信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然而,一旦我们慌乱不已,就会失去主张,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再小的事情也会使得我们落得失败的下场。当年汉高祖刘邦在与匈奴的战役中,被围在了白登,若是高祖刘邦也恐慌不已的话,恐怕他就不能活着回来了。沉着冷静还指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抑制住愤怒的情绪,怒火中烧最先烧到的是自己。很多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不理智的行为,也许就会断送我们一生的功业。
张飞和关羽死后,刘备悲愤万分,决定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张二人报仇。诸葛亮与赵云二人苦劝不听。此时的刘备不仅被怒火冲昏了头脑,而且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因此出兵的时候不带上诸葛亮,坚持自己领兵。结果被东吴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死于白帝城。
刘备发动的这场战争毁掉了蜀国多年的积蓄,也是蜀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此后,蜀国就仅仅具有自保的能力,想要开疆扩土已经是绝无可能。诸葛亮六出祁山,次次无功而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国的实力已经不行了。若是刘备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劝阻,能够实现兴复汉室,一统中原的愿望也未可知。
我们都是普通人,因此不能割舍七情六欲,在很多事情面前,难以保持冷静也是正常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那么少的原因。一个人若是没有沉着冷静应对事情的能力,即使能够成功,也必然是不能长久的。成功积累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毁灭的过程却是非常快的,我们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葬送一生的功业。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沉着冷静的处事能力,使自己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就一定能够成功。成功之前的刘备就具有这样的修养。当年吕布客居徐州,却鸠占鹊巢将刘备赶到小沛,刘备欣然接受,避免了为曹操所灭的危难。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岂能轻举妄动。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令人难堪和尴尬,甚至恐慌的局面,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如果我们能够沉着应对,还是不至于会因此而将大好局面完全葬送,起码能够保存实力,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诸葛亮是遇事冷静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功和这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战争生涯中也遇到过失败,但是每一次没有伤筋动骨,使得他再也难以支持。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冷静,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
诸葛亮因误用马谡而失掉街亭,使得蜀国几十万大军陷入断粮断水的境况,而司马懿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眼看蜀军即将全军覆没。诸葛亮前往西城运粮,司马懿亲率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说司马懿大军压境都惊慌失措。诸葛亮却异常冷静。他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而他自己则登上城楼,带上一张琴,悠闲自在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看到这个情况后,不敢擅自进城,回禀司马懿后,司马懿亲自前去观看,果是如此。于是传令退兵。司马懿素来知道诸葛亮谨慎,用兵从不行险,因此,料定诸葛亮一定在城里布置了伏兵。司马懿大军撤退之后,诸葛亮立刻离开了西城。
诸葛亮最后一次讨伐中原的时候,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传令部队秘密撤退,并且要求自己死后,要秘不发丧,并且制作了一个假的自己,吓走了司马懿大军,这就是著名的“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
面对困难和逆境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头脑的清醒,不被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所牵绊,不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冷静,保持正确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中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可能中求得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冲破逆境,重新找到光明。
6.培养高明的见识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李叔同
做事能否成功和一个人的见识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会有益于全局的发展。这和下棋是一样的,高手下棋,走一步看十步;一般人下棋,走一步看三步;庸手下棋,走一步看一步。李叔同说:“识不足则多虑。”也就是说,一个没有见识的人会有很多忧虑。没有见识的人,他只关注眼前的事情,只要能够获得眼前的好处,就去做,结果带来很多问题,影响全局的发展。
同样的意见事情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有见识的人能够透过眼前的景象预测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没有见识的人则不能。任何事情的都是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整体,任何活动的进行都有其一致连贯性。事情发展和活动进行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有可能影响全局的发展。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考虑到眼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具备高明的见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透过现象,判断眼前所发生的事情是否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目光短浅。因此,我们很容易陶醉在眼前的成功里,而意识不到潜藏的危机,最终被危机所打败。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是我们不能遇见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会对整体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那么失败就离我们不远了。培养高明的见识也就是在培养预知危险的能力,培养规避风险的能力。同样,培养高明的见识也是加快我们成功的步伐的重要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想很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而我们总是会挖空心思地去想一些出奇制胜的办法。然而,如果我们没有远见卓识,那么我们所想出来的办法就是一些饮鸩止渴的办法,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危害往往会更大。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会从长远的需求出发,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道路,结果却能出奇制胜,又好又快地完成目标。一个懂得从长远考虑的人,既要能够见微知著、因势利导、未雨绸缪,引导事物向着有利于不断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又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以免不利因素发生连锁反应,导致烂摊子无法收拾、全局毁于一旦。
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盛,慑服了周边的国家,各地的诸侯们都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只有强大的楚国依然不奉号令。齐王准备讨伐楚国。齐国的大将们纷纷请战,只有宰相管仲反对。他认为齐国连年征战,已经疲惫不堪,不宜再长途远征。
管仲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楚国衰败。管仲派人日夜抢铸铜钱。等到差不多的时候,他派了数百名商人前去楚国收购鹿。楚国盛产鹿,鹿的价格很便宜,两枚铜币就可买到一头鹿。管仲派去的商人一面在楚国扬言说:“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购买。”一面花大价钱买鹿。开始3枚铜币一头,后加价到5枚铜币一头。楚国人见鹿这么之前,纷纷跑到山里猎鹿。就这样一个月后,楚国的鹿价已经涨到了40枚铜币一头。高昂的利润吸引了楚国上上下下的人,农民不再耕田,士兵不再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