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来做,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就在于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能一味莽撞地向前冲,必须要考虑到它的前因后果,毕竟很多事情都是和其它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只有掌握做事的方法,我们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1.做事留余地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李叔同
李叔同的这两句话都是在讲留余地的问题。“处事须留余地”是针对自己而言,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留点转还的余地,否则,一旦失败,我们就彻底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责善切戒尽言”是讲我们要处处给别人留余地。留余地是处世的智慧,也是生存之道。
做事时首先要给自己留余地。虽然破釜沉舟也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成功。我们大多数人是缺乏那种魄力的,想要谋求发展,首先就要学会自保,只有在自保的前提下,才能通过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做事不留余地,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向了悬崖边上,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越过悬崖,到达对岸;二是摔落万丈深渊,。我们是普通人,没有太大的承受能力,失败的次数多了,我们经受不起,因此,做事之前,我们一定要想好退路,让自己进可攻,退可守,这样才可能在不败的基础上谋求发展。
在火车上,有一个推销袜子的推销员。推销员为了向众人展示这个袜子的透气性和结实性,随手拿起一只袜子,找了一个人说:“麻烦您帮我拉一下。”袜子在推销员和乘客的拉扯之下变得紧绷。这个时候推销员拿起了一个钢刷在袜子上来回地刷,袜子一点损伤都没有。接着他又拿起打火机在袜子下面来回晃动火苗穿过袜子,而袜子依然完好无损。他的一系列举动,吸引了乘客的注意,大家纷纷拿起袜子来看。结果。一位乘客无意之间用一根针划破了袜子。另外一个乘客拿起打火机就要烧袜子。推销员赶紧解释说:“袜子不是烧不坏,我只是为了证明它的透气性比较好。”
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对他刚才的一些列活动感觉很厌烦,认为是受到了愚弄,谁也不去买他的袜子。推销员只能悻悻地离去。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任何事情的发展也都有他独特的规律,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规律来做事,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尤其是面对他人的时候,千万不能做出超越规律的事情,否则很有可能难以收场。任何不给自己留余地的活动,最终都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当然,给自己留余地也不是反对冒险,有的时候,冒险死必要的,若是我们事事都在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做,那么相信一件事情都做不成。任何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都是有可能出现意外的,即使我们在之前已经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会成功,也有可能会因为小小的意外而失败,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强调做事给自己留余地,就是要保证自己失败之后,依然有其他办法可以用,不至于一败涂地。
然而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非常好面子,不愿意在众人的面前示短,因此,总是会在别人面前信誓旦旦,表明自己一定会成功。这使得很多人把自己推向绝路。轻易向别人保证是最愚不可及的行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对于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我们决不可口吐大言,否则最后吃亏只能是自己。现在有很多人就是喜欢吹嘘自己的能力,整天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曾经做过多少多少厉害的事情,以便在别人的心里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然而当别人让自己做事的时候,自己虽然做不成,碍于前面的吹嘘,硬着头皮也要答应别人。其结果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唐昭宗乾宁三年,天下大乱,唐昭宗忧心忡忡,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才能够辅佐自己,平息一切。时任国子监博士的朱朴自夸道:“如果我当宰相,一个多月就能使天下太平。”病急乱投医的唐昭宗相信了他的话,提拔他为左谏议大夫,同平章事。
朱扑昏聩无能,见识浅薄,是一个迂腐的儒生,根本就没有什么安邦定国的才能。诏令颁布之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当上了宰相的朱扑一直也拿不出一条能够让天下太平的措施出来。唐昭宗一怒之下将他贬到边疆蛮荒之地去了。
证明自己能力大小的是自己做的事情而不是嘴上说的,说的天花乱坠,真正拉出去练的时候就什么都显露出来了。到那个时候,只能更加难以下台。因此,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整天把自己的能力挂在嘴上的,他们会用行动向别人证实自己的本事。因此,我们在事情成功之前,千万不要向别人保证什么,这样,即使失败,别人也不会把责任全部推到我们的头上;若然成功,别人更会高看自己一眼。否则,一旦失败,别人会因此而认为我们是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因而小瞧于我们。
做事留有余地,一是强调在做事的时候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要轻易地去冒险,那些完全有可能使自己一败涂地的事情,最好不要尝试。二是强调不要在别人面前口出大言,那些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千万不要随意答应别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是成事的关键,而做事的方式也是想要成功的人必须学会的,否则也许在能力还不能得到施展的时候,就已经彻底败下阵来。
2.做人做事,善始善终
做工夫要一气呵成,打成一片。不可须臾间断,方是工夫。
——李叔同
李叔同认为,我们在下功夫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一气呵成,不可半途而废,只有这样工夫才不会白费。通俗一点讲就是要善始善终。人的一生要做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的关系到我们人生的发展,有的无关紧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事情,我们都应该善始善终。既然已经开始做了,就应该给它以个完善的结果。这是做事的一种态度。同样,引申到做人上也是一样,做人一样也要善始善终。答应别人的事情,决不可说说就算了,既然已经答应下来,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庄子》里说:“夫保始之政,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这就是在强调真正的勇士是有始有终的人。现实中的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始终做不到有始有终。做一些没有太大的意义的事情,我们会认为没有必要,因此会在中途停止。做一些困难的事情的,因为障碍重重,我们惧怕困难,因而再一次无疾而终。这也是很多人始终不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始有终是一种做事的态度,面对没有意义的事情,既然我们已经开始做了,无论他有多么无聊,我们都要坚持做完。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培养了有始有终的态度,在那些关系到我们人生发展的事情上,我们才能排除万难,做到有始有终。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事情没开始的时候,立下豪言壮语。一旦真正做的时候,就会畏惧困难而停滞不前。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话说的好不好、多不多,而在于事情做得怎么样。豪言壮语会激励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努力奋斗,然而一旦面对挫折,我们就想走回头路,重新去寻找一条捷径,这是人的惰性的一种表现。然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成功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的累积得来的,若是我们总是难以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又怎么能奢望成功呢?只有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应该完成的任务,并且持久地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东晋著名将领祖逖就是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正是有始有终,成就了他的功业。
祖逖小的时候也很贪玩,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缺乏的时候,他就发奋读书,任何事情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在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但是他认为自己的书读得还不够,因此没有答应。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两人有着同样远大的理想,都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拈轻怕重是人的天性,也是制约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当我们信心满满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决不能因为考验的来临而放弃。我们只有克服这个弱点,才能撷取成功的果实。
做人的有始有终将的实际上就是做人要言而有信。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决不能随便就搁置一旁。这是诚信问题,也是一个人品质的表现。要知道信任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言而无信,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因此,我们在答应别人事情之前,一定要先考量一下自身的能力,如果能力不够,千万不要贸然答应别人;如果已经答应别人,即使是能力不足,也要勉力一试。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获得别人的信任。
吴国公子季札有一次出使鲁国,遇到了徐国,两人惺惺相惜,结成了好朋友。徐国看到了季札腰间的一把佩剑,这把剑造型精美别致,深深吸引了徐国。季札看到徐国的神情,知道他喜欢上了这把剑,但是他还没有完成出使的任务,暂时不能把这把剑赠送给他。他决定等到事情办完之后就一定要把佩剑送给他。
谁知天不遂人愿,等到他出使任务完成之后回去的时候,徐国已经去世了。季札非常伤心,他来到徐国的墓前暗暗叹息。他把那把剑挂在了徐国的墓前,心中说:“你虽然已经过世,但是我在心里对你许下的承诺是不会改变的,现在我就把剑赠送给你,完成你的心愿。”
他的随从非常不理解他的行为,问道:“他已经过世了,您还把剑挂在他的墓前,这有什么用呢?”季札说:“我曾经在心里许诺过要把剑送给她,虽然他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君子讲究诚信与道义,我又怎么能因为他过世了,就违背做人的诚信呢?”
任何一件完整的事情都是由开始、过程和结果组成的,只有开头,即使头开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要历经一个精彩的过程,并且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做事虎头蛇尾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3.别事事都想抢占先机
步步占先者,比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李叔同
步步抢占先机的人,必定有人排挤他,事事都争强好胜的人,必定有人会将他压下去。我们都知道抢占先机是制胜的法宝,很多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然而李叔同从辩证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步步占先并不一定就会有好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人步步抢占先机,时时走在人的前面,必然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这里面就会有部分人会想尽办法来排挤自己。因此,我们不需要每一步都走在人先,适时地放缓脚步,让别人走在前面,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够领先一步,能够走在人先,始终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殊不知,正是这种思想害了自己,使自己一落千丈。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比较和竞争的,这就像是一场田径比赛,大家都在奋勇争先,都想成为那个跑在最前面的人。然而,跑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容易受伤的,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因为始终不能赶超自己而对自己下手的可能。在人生这条宽阔的大路上,大家都在向前赶,我们要么与人保持平行状态,要么干脆落后于人,只要偶尔超越旁人就够了,千万不能始终保持在最前面。因此,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跑在别人前面有时未必是好事,相反在开始的时候落后,反而有可能能够后发制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处义军纷纷起来造反,隋朝的天下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宇文化及也生出了造反之心。于是趁着隋炀帝杨广在扬州不肯回京,军心动摇的时候,发动叛乱,杀死隋炀帝,立一个小孩为帝,自封为大丞相。当时各路义军打出的旗号都是反抗杨广暴政,谁知道宇文化及就这么把杨广杀了。这么一来,各路义军就失去了造反的名头,一时之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宇文化及。当时各路义军都没有称帝,因此他们纷纷都打出了为皇帝杨广复仇的旗号,对抗宇文化及。东都旧臣联系瓦岗寨李密进军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逃往魏县。
这时的宇文化及已经山穷水尽,尚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居然又一次把杨浩杀死,自己称帝,这么一来,他更是把自己推向了绝境。公元619年,李渊遣李神通讨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败走聊城。窦建德又以讨逆为名,进军聊城,宇文化及被俘虏,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被杀。
宇文化及失败的根源就是事事抢占先机,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当时有很多路义军都在虎视眈眈,大家都互相戒备,谁也不敢妄动。宇文化及第一个杀死了杨广,成了大家共同的敌人,于是谁也不再担心被其他义军趁虚而入,都去攻打宇文化及。失败之后,宇文化及若是能够谨守本分也不至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他却又一次成了反隋大军中第一个称帝的人,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终于招来杀身之祸。与他相比,李渊大军是非常聪明的,他一直没有发动太大的战役,韬光养晦,等到其他大军都打得疲惫不堪的时候,他神完气足地出来收拾残局,坐享其成,开创了大唐基业。
抢占先机也必须要看清形势,否则我们抢占也许就不是先机而是一块烫手山芋。我们都知道下围棋的时候很讲究抢占先手,只要能够牢牢地掌握住先手不失,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主动权,对一局棋的胜败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事情却告诉我们抢占先机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虽然是最早的,但是最终却是失败的,反而是后来的那些起义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不光这一次,历朝历代的起义,第一个尝试的往往都会失败。原因在哪里呢?第一个去尝试的人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环节都要自己摸索着进行,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河中,再加上朝廷会把大量的兵力都用来对付第一个,想不失败都难,后来者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等到第一个把朝廷的兵力消耗殆尽的时候,捡现成的便宜,一鼓作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