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永远甜甜美美,但是生活总是会充满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我们必须学会承受。没有经历过苦难的生活,我们永远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甘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当我们细细品味苦难的生活时,也能从中体会到淡淡的幸福。
1.不以为苦便不苦
持戒严谨,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补丁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
——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出家之后,描述的他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出家后的李叔同过得是多么清苦的日子。李叔同名声在外,即使出家,他也一样可以过富足的生活,但是他没有那样做,他拒绝了一切人的奉养,决意要做一个苦行僧。李叔同这么大的意志主要来源于他对于佛法的崇信,他愿意在佛法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这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我们中的一些人总是抱怨生活的艰辛,那是因为我们无法从艰辛的生活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因此在我们的眼中,物质的匮乏就是苦的。若是我们能够像李叔同一样,那么艰苦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不再是苦。
每个人判断生活的标准是不一样的。那些没有精神寄托的人,他们总是会用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以过上看起来非常舒适的生活,然而,他们内心的苦楚却只能自己来承受;那些寻求精神世界满足的人,他们的精力都用在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上,精神上的快乐使得他们忘记了物质上的苦楚。李叔同说:“出家人的生活在人们看来是相对清苦的,但对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们并不会认为苦,而是把苦当成乐,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在李叔同看来,真正的快乐并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快乐。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也就是说君子能够固守贫困,而小人在贫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君子固穷”是一个极高的修养,君子之所以能够固穷,是因为君子有精神世界的追求,在他们的眼睛里,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造成他们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他们能够安贫乐道。而小人之所以会因贫困而胡作非为,是因为小人多半是没有精神追求的,在他们看来,物质的匮乏所带来的就是生活的困苦,他们不能忍受这种苦,因此愿意出卖一切来换取富足的生活。因此说苦于不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待物质和精神的态度。从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以物质为重的人,即使他们巧取豪夺之后拥有了充裕的物质,他们内心的苦楚丝毫没有因此而减少。而那些以精神为重的人,虽然他们一生清苦,但是他们始终自得其乐,在快乐中度过一生。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隐居山林之后,生活一直困苦。经常靠朋友的接济过日子。有一回重阳节,他没有酒喝,当地的官员就给他送来了酒。他当即痛饮起来,直至大醉。陶渊明不是没有做官的机会,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复出,再次混迹官场,也不用过如此落魄的生活,但是他不愿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气节。
晚年的李白也是如此。李白才华横溢,得到唐玄宗的欣赏,如果他肯谄媚权贵,一定可以做成大官,享受很好的生活,但是不愿意向权贵低头,因此被排挤出了官场。最后落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生活。
而清朝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一生都在想法设法榨取财富。在他的家里堆满了真金白银,古玩字画。但是这些东西都见不得光,他既不能拿出去向别人显摆,更不敢拿出来使用,更要时时担心被别人发现自己的不法行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每天挖空心思去赚钱,赚到之后换来的就是夜不能寐的生活,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恐怕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他的苦楚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
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是否苦只有自己知道,那些为了追求奢华的物质,而机关算尽的人,他们在精神的付出了比常人多百倍的代价,才换来了物质上的舒适。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抛弃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也许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而一片空虚,他们不得不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消磨时间,消耗自己的生命。只因为物质上的富足是可以看到的,因此常人看到那些富足的人的生活时,往往会生出羡慕之心,想要像他们一样拥有舒适的生活,因而像他们一样也放弃了精神上的追求,结果等到自己拥有一切的时候,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然而为时已晚。
人生真正的苦楚是来自精神上,掩盖在奢华的生活之下的是精神的空虚和匮乏,这种苦楚才是难以承受的。只因我们还没有看透,因此我们只看到了那些过着富裕生活的人脸上的洋溢的笑容,而没有看到笑容后面隐藏的一丝苦涩。当我们真正能够看透的时候,物质上的苦对于我们来说就算不得什么了。物质只能强加给我们肌体的苦楚,而这种苦楚在精神的苦楚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苦。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能够摆脱物质的限制,专心寻求精神的满足。
2.富裕也应过俭朴生活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李叔同
李叔同在这里提倡人们过俭朴的生活,在李叔同看来,一个人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都应该过俭朴的生活。尤其是富裕的人,这些人最容易过奢华的生活,而如果他们能够在富裕之后依然过俭朴的生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我们早就有了“成由节俭败由奢”的说法,也就是说节俭是成功的保障,而奢侈则是败亡的催命符。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就是一个力行节俭的人。当时经历过几百年战乱的中国刚刚被他统一,民生凋敝,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他和他的皇后独孤皇后都以身作则,过着俭朴的生活。皇宫中的帷幕在拉开的时候都是挂在用白银做的钩子上的,有大臣苏威提出换掉,隋文帝立刻就同意了。他不仅自己节俭,而且要求自己的儿子也要节俭。有一回,太子杨勇在家里大摆宴席,让家臣弹琵琶,让后宫美女跳舞,弄得乌烟瘴气。隋文帝知道后,立刻要废掉太子。而他的另一个儿子杨广则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他知道文帝喜欢节俭的人,为了博得文帝的喜欢,经常在家中穿麻衣,这的确让文帝非常高兴。杨广也正是靠着这个登上了皇位。
然而,登上皇位后的杨广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大肆浪费,为了自己游玩方便,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打造巨大的龙舟,所到之处,搜刮民脂民膏,结果弄得天下人都起来反隋,大隋江山就这样败在了他的手上。
一个人无论拥有多高的地位和多少的金钱都应该过俭朴的生活。事实上,世上的人本是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有同等的欲望的,只因为后天的分工不同,每个人拥有的生活就不同。然而贵族和贫民,清洁工和亿万富豪都是可以过同一种俭朴而又简单的生活的。决定一个人是高尚还是鄙俗的不是拥有金钱的多少,而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那是发源于内心的真实想法。
俭朴生活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富豪都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过同样的生活,而是过一种符合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的主流价值观的生活。富人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没有文化底蕴,没有修养的暴发户,他们在偶尔的一天拥有了一大笔的财富,于是他们开始花天酒地,开始大肆挥霍,他们过着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奢华生活。然而光鲜亮丽的衣服并不能掩盖他丑陋的内心,一个文化缺失的暴发户是永远也不会长久的。另一种就是那种具有自主价值观的富豪,他们才是主流,即使他们拥有亿万资产,他们依然风轻云淡,过着普通的生活,虽然他们的生活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但是依然没有走上奢侈的道路。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俭朴的生活。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财富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证明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拥有巨额的资产,但是他的生活似乎和他的资产并不对称。他曾经说:“就我个人来说,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李嘉诚用饭经常是一菜一汤,或者二菜一汤,饭后加一个水果。有时喜欢吃稀饭加咸菜,或者咖啡、牛奶、面包。在公司总部宴会厅宴请客人,通常连水果在内八道菜,碗是小号的碗,份量都是有控制的。没有大鱼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好份量,不致胀腹,也不致不够,力求做到不致浪费。
在公司里,李嘉诚与职员一样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大众盒饭,他也照样吃得津津有味。李嘉诚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惟一的嗜好,就是打打高尔夫球。
他几次到汕头,穿的经常是一套黑色或者深蓝的西装。雪白的衬衣和条纹领带。西装很笔挺很整洁很得体。春夏秋冬几乎都一样。夏天天气热,巡视工地时有时也把西装外衣脱下来。有一个冬天,一位陪同人员曾经笑问他:“李先生,您不怕冷吗?”他答道:“我倒喜欢较冷的天气!”有时,西装衬里的骑缝线断裂开了,工作一忙起来,也就来不及叫人去缝好,碰到紧急公务穿起来就走,事后又忘记了这回事。他并不讲究衣着,如此而已。
真正成功的人,他们已经不需要通过华贵的服饰,豪华的别墅,高级的轿车来向人们证实自己的成功,因为他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那些过着穷奢极欲生活的人,为的就是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成功,然而事与愿违,他展示给人们的正是他的粗俗和无知。当一个人把外在的东西看得非常重要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虚荣心,虚荣心会促使这个人疯狂地对自己进行外在的包装。当他们以成功者的姿态个胜利者的面容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只能是他文化和内涵的缺失。
物质是隔在生命本体和精神之间最大的藩篱,只有突破物质的隔阂,才能使得生命和精神融为一体,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才能从光怪陆离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到我们想要拥有的,丢低那些不必要的。因此,俭朴生活是使我们的精神不至于脱离本体的最好方法,只有在俭朴的生活中,我们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幸福。
3.要学会惜福
“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李叔同
人们总是习惯于抱怨生活给予自己的太少,因而忽略了眼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等到失去之后,后悔不及,这就是不知惜福;人们总是在拥有的时候,大肆挥霍,不加节制,等到挥霍完了之后,追悔莫及,这也是不知惜福。在李叔同看来,人的福气是有限的,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才行。他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能享受三分,其余地要留着以后享受。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当我们拥有富足的生活的时候,连山珍海味都看不上眼的时候,福气也就快要用尽了。一旦我们失去了所有之后,饥肠辘辘的我们就是看到白馒头也会眼睛放光。在我们的周围有大量的这样的人存在。
由于不懂得惜福,人们总是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想起自己以前有多么的富有。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自己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过过不幸福的生活。当我们有了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幸福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老年人经常会拿三年连续自然灾害的事来教育年轻人要懂得珍惜,然而年轻人总是嗤之以鼻,他们根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因此他们总是认为现在不够幸福。
人们总是有向上的心理,因此,大家习惯于和比自己生活更美好的人比,因此,眼前的生活怎么看都是不幸福的。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往下看一看,看一看那些比自己生活更差的人,就会感受到现在的幸福。我们要学会惜福,无论怎样,当灾难降临到我们的头上时,再来珍惜就来不及了。
李叔同非常注重惜福,他认为人的福气是有限的,一定要珍惜。他脚上穿得鞋子是1920年在杭州的时候,一个僧人送给他的。他用的棉被也是出家以前的用的。他的那把雨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东西他一直在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由于李叔同名声在外,因此,很多人经常会给他送一些贵重物品,他要么就拒绝,要么就转送给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也是这样。据李叔同说,曾经有人送给印光法师白木耳等补品,印光法师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印光法师:“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印光法师回答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人要学会惜福,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不能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那么想要做大惜福是不容易的。我们没有固定的答案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是无止息的,那么我们就永远会对现状不满,又怎么会惜福呢?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总是会有人比我们好,如果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哪一部分人,那么我们就会对眼前的幸福视而不见。电视剧《蜗居》里面的宋思明的台词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带着你们过另一种生活,不要太多的钱,每天去菜场斤斤计较,为发论文、评职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心焦。也许,这样,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
骄阳似火的夏天,一个建筑工地上有三个人在干活,在太阳的炙烤下,他们挥汗如雨。
这三个工人做着一样的工作,但是表情却完全不一样,一个人眉头紧锁,并且不住咒骂、一个面无表情,机械地工作,另外一个则哼着小曲,笑眯眯地在做事。
有人上前问了他们三个人同一个问题:你在做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我在砌墙。”第二个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盖房子。”第三个人喜洋洋地说:“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问题,三个不同的人给出了三个不同的回答。一个人幸福与否,看得不是这个人在做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是一个人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做事。只有懂得惜福的人,才能时刻感受到幸福的存在,才能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