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叔同大师的人生历练课
45087300000030

第30章 历练真情之痛——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1)

名利都不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理由,唯有“情”字是我们始终割舍不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活。没有“情”字做支撑,人就失去了活在世上的意义。然而,大智大勇的李叔同将这些私人的感情转化为对世人的感情,为仁爱之心以大智慧力斩断了私人的情感,从此达到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境界。

1.亲情最重,孝道为先

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重其永垂。

——李叔同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孝”字,尤其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经常提到这个问题。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所有美德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儒家讲德政,而德政最根本的就是“孝”,无论怎么样“孝”是非常重要的。李叔同先生的人格魅力中,就有“孝”在闪光。“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重其永垂。”是李叔同《梦》中的句子,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先生对父母恩情的感怀。李叔同先生五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此后就与母亲相依为命。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是李叔同最幸福的一段时间。母亲去世之后,李叔同改名为李哀,自号哀公。二十六岁那年,了无牵挂的李叔同才去了日本。

“孝”一直被儒家认为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人生在世,亲情是最重要的一种情感,维系亲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孝道。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能够维系一个家庭的和谐和安定;每个家庭都重孝道,那么就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因此,儒家把孝道作为实施仁政的基础。就算不从这么高的角度来谈,仅仅从个人的行为来谈这个问题,人们也是需要有孝道的。所谓“父母之恩深似海”,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父母是无私奉献,将我们抚养成人的人;父母是第一个启蒙我们的心智,将我们教养长大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存在,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我们都应该感念父母的恩德。

“孝”内涵丰富,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有很多解释,例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等等,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孝的内涵。无论是从那个角度来论述孝,都是强调孝的重要性。然而,现在我们很多人却忽略了孝,甚至有些人抛球自己的父母,不加赡养。这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一个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对自己最亲的人都能抛弃的人,在儒家看来就是“畜生”。

亲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恩情都能置之不理,那么这个人还能顾及什么。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又能够为谁着想。现在很多人甚至将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自己没有一个显赫的父母,并由此而怨恨自己的父母。血脉相连、骨肉至亲是永远也斩不断的关系,父母的深恩是我们这一辈子也还不完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地尽孝道。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一次又一次地为人们所重复。父母健在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忽略他们的存在,为了自己的事业、爱情等等而奔波忙碌。当我们一切有成、回头想去孝顺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已经两鬓发白,垂垂老矣。在我们还没有尽心孝顺他们之前,他们已经离我们远去。

也许我们并不是存心不孝顺,我们外出求学,发展自己的事业,都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孝顺父母,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时间问题,他们在我们长大成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老了。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等我们拥有自己的事业之后,再来孝顺他们。

孔子外出,听到有哭声非常悲哀。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边有贤者。”到了哭声传来之处,发现原来是皋鱼,他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路边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件事情做错了。年少时出外学习,游学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错;因为我的志向高远,所以放松忽略了侍奉国君的大事,这是第二错;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逝去了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被太阳暴烤枯槁而死。

孔子说:“同学们,你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辞别他回家赡养双亲的学生就有十三个。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能改变“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真正地把孝放在首位。长大之后的我们有了自己的人生,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我们希望自己的父母也生活得好是建立在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基础之上。当我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开始自己的生活之后,就把父母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有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奋斗;有了自己的爱情,在爱情的世界里徘徊;有了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家庭而努力;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为自己的父母着想,是在为自己的父母而拼搏。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父母的时候,父母真的已经不在了。

悔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从现在开始,真心地关心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在我们的身上戛然而止。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拥有父母的机会,我们身边的其他人、其他事都可以暂且搁置在一旁,全心全意地孝顺父母,不要等到一切失去之后再来后悔。

2.其淡如水的友情最淳厚

君子之交,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李叔同

友情是除了亲情之外的又一种情感,这也是一种能够支撑我们不断前行的一种情感力量。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朋友的,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有真心的朋友。衡量一种友情是否有价值,需要有一个标准。李叔同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原是出自庄子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认为君子之交是朴实无华的,这种友情是建立在道义之上的,淡雅清纯,平淡如水,然而却是最靠得住的一种友情;小人之交则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表现得异常激烈和甜蜜,然而事实上却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古人对于朋友的选择是非常严谨的,他们认为朋友会影响自己的一生,若是不审慎选择,很有可能会因此而招来祸患。然而,现代人对于朋友的定义似乎宽泛了很多,凡是认识的人,都定义为朋友。朋友多而不精成了现代人交朋友的最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有那么多的朋友却依然感到空虚寂寞的原因。

现代人为了达到的一定的目的,广泛地结交“朋友”,编织一个关系网,凡是在这个关系网内的人都成了朋友。而在这张网中,真正的朋友却没有几个,甚至一个也没有。这样的朋友关系就是小人之交,他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的,在拥有共同利益的时候,大家称兄道弟,甚至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但是一旦失去共同利益这个基础,朋友之情立刻就烟消云散,能够不落井下石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人甚至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酷刑。当时有两个著名的酷吏深得武则天的宠幸,他们就是来俊臣和周兴。这两个人狼狈为奸,经常交流整治犯人的办法,死在他们两人手上的人不计其数。

有一次,有人告发周兴伙同丘神勣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并且定下期限审出结果。来俊臣和周兴虽然平日里关系很好,但是在这个时候,来俊臣为求自保,也没有替他向武则天求情,而是苦思让他招供的办法。

这两人都是有名的酷吏,一般的办法是对付不了周兴的,来俊臣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这一天,来俊臣邀请周兴喝酒。来俊臣趁机问周兴:“你最近有什么审问犯人的高招吗?”周兴说:“我最近发明了一种新的刑具。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再顽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

来俊臣听了之后,就叫人抬来一个大瓮,并按照周兴所说的方法进行了布置。然后他沉下脸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周兴吓得面如土色,只得招供。

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友情是不可靠的,利益是各个人的追求,当利益不存在或者是利益分布不均的时候,就会有人试图打破这种关系。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只能维持一时,当无利可图的时候,自然就冰消瓦解。

有人将“酒逢知己千杯少”变成了“酒喝千杯知己少”。酒桌已经成了现代人结交朋友的一种重要方法,大家在酒桌之上,推杯换盏,喝得不亦乐乎,一顿酒下来,朋友关系就建立了。然而这种朋友中有几个能成为知己,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来酒桌上进行应酬的。这种酒喝得越多,越是没有真正的朋友。

淡如水的友情最淳厚。这种朋友关系没有利益的牵扯,因此看起来非常的平淡,没有觥筹交错,也没有互相吹捧。然而这种交情是心与心的沟通,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也唯有这种交情才可以长久地维持下去,这样的朋友才可以成为我们一生可以信赖的伙伴。拥有这样的朋友是一生的幸福。

薛仁贵在没有从军之前,与妻子住在破落的窑洞里,衣食都没有着落。幸亏有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他们,他们才得以安然度日。后来薛仁贵从军,他夫人自己在家,也是靠着王茂生夫妇二人的照顾,才得以存活下来。

薛仁贵在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被李世民封为平辽王”,衣锦还乡之后,立刻有很多人前来他的王府道贺。薛仁贵谢绝了所有文臣武将的贺礼,仅仅收下了王茂生夫妇二人所送来的“美酒两坛”。

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是建立在“义”上的,这也是古人的交友观念。“义”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有这样,友谊才可以经得起考验,才可以地久天长。这样的友谊在细细品味之后,才可以品出其中的甘甜清香。“君子之交淡如水”,因此他没有小人之交来得明显和甘美,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才能沁人心脾。小人之交来得最实际,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春风扑面,然而当我们出现困难个灾难的时候,立刻树倒猢狲散,一个个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在这个时候只有那些君子之交的人才会伸出手来,扶我们一把。

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几乎人人都是带着面具做人,若是我们不能保持清醒,则会给小人以可趁之机,使得他们钻进我们的朋友圈子中来。当我们被他们的迷魂药迷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就是我们倒霉的时候。在这个社会里,虽然我们不能免俗地要结交一些世俗的朋友,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建立君子之交。这样的朋友会是我们坚强有力的依靠。

3.最诚挚的朋友总有真的感情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

这句话是出自李叔同的《送别》,李叔同在这里描述了朋友之间的细腻的情感。情感是维系朋友关系到纽带。只要有真情实感,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朋友之间的情谊都不会改变。王勃曾经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讲的这个道理。真挚的友谊是不会随着空间和时间的拉大而有所改变的。有真情实感的友谊天涯咫尺,没有真情实感的友谊,咫尺天涯。因此说“情”是联系朋友关系的纽带。

真正的朋友关系都是靠着感情来维系的,如果没有感情作为纽带,朋友关系说散就散。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会分离。有一部分朋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隔离而忘却,有一部分朋友却永远能够记住。这就可以测试出朋友关系的厚薄。聚散离合本是人生常态,然而,所有的真情在别离的时刻就会流露出来。真正的情感即使是生离死别,也不会有所淡漠。

俞伯牙琴艺高超,但是能够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他一直感叹自己没有知己。有一次,他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闲着无事的伯牙,琴兴大发,于是谈起了琴。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钟子期请到船上来,再次为他弹奏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知道自己找到了知己,激动地对钟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两人因此而结为生死之交。两人约定,待到伯牙周游完毕就去拜访子期。

等到伯牙如约而来的时候,才发现钟子期已经去世,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真正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这种不因时间和空间的拉大而有所改变的友情更是难得。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友情更是难以寻觅。现代社会的人,不再那么重视友情,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只是生活的点缀。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总是能结识到朋友。然而这种朋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排解自己寂寞的人。当我们转换到另外一个地点的时候,很快就会把这样的朋友抛诸脑后。又会结识一批新的朋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所谓的友情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内组成的一个小团体,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情感存在,因此不能长久。若是我们有缘能够碰到有真情实感的朋友,千万不可错过,这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当我们感知到那种友谊的分量的时候,才会发现,现在所谓的友谊都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友谊消失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地点的迁移,现代人频繁往来,已经不太可能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因而,今天还惺惺相惜的朋友,明天也许就各奔东西,道一声“珍重”就永远失去了联系。然而,我们看看古人的友谊,就知道我们现代的友谊有多么的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