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对人做了什么事情,就会收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注定的事情。我们只有多做好事,才能收到福报。纵览历史,王朝的败落,就是因为帝王昏庸无能,多害百姓。而那些关爱百姓的人,他们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百姓也就拥护他成为新的君主。这就是因果报应。所谓“得人心者的天下”,多做好事,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从自己身上获得所需。这样就能聚拢人心,从而赢得大家的一致拥护。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要我们多行善事,多去帮助别人,即使不是所有的人都感怀我们的善举,必然也会有部分人记住。我们施与别人小小恩惠,在关键时候别人就会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相反,如果我们不仁不义,经常伤害别人,那么即使别人表面上没有表露出不满,必然也会在心里记恨我们,到了要紧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袖手旁观,甚至会落井下石。
中山君宴请大臣,所有的人都分到了羊羹,只有司马子期没有。他一怒之下离开中山国去往楚国,并且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抵挡不住,中山君只得逃亡。在逃亡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始终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中山君问道:“你们两个是谁?”二人答:“我的父亲,有一次快要饿死了,您给了他一顿饭吃,父亲临死的时候说‘中山君如果有事的话,你必须誓死保护他’,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的。”中山君感叹道:“施与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因为一壶熟食而得到两个为国效死的壮士。”
管燕得罪了齐王,不得已要逃亡。但是他一个人逃亡毕竟要担着很大的风险,于是他把自己的亲信都召集起来,问道:“你们有没有人愿意随我一起逃亡的?”堂下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管燕见此情景,不禁一阵难过。他凄凉地说:““得士容易用士难!”这个时候,田需走上前答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将自己喂得肚满肠肥,但我们却三餐都吃不刨。你妻妾穿的都是绫罗绸缎,但我们连起码的衣服都买不起,以你的地位来说,这些都是应该轻视的东西,事到如今,你不仅不把应该轻视的东西送给我们,反而要求我们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当然没有人理会你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好的人缘,希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人愿意帮助自己。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是一个对等的交易过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拥护和帮助,就要首先满足别人的需求。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在我们爱人、敬人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我们害怕受到伤害,那就不要去伤害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他包括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只要我们在他们的需求难以满足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对我们我们感激涕零。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拿出百倍的东西来帮助我们。或许将行善事说成是交易有点低俗,但是这的确像是一个交易的过程。我们在做的时候,虽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交易,但是最终它还是会成为一种交易。或者称它为投资更为妥当,因为我们的善行换来的会是更加丰厚的回报。
在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刻着一位叫做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的话: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想要别人怎么对待自己,首先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和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往往会漠不关心,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这不是有善心的人做的事。有善心的人做事是凭着良心来的,只要是不合乎道德的事情被他看到,他都会施以援手。这样,他的善举就会很多。这样的人得到的福报也会很多。那些事不关己的事情一旦发展成为关己的事情,将自己牵扯进去,那么我们也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是有善心的人,那么边会有很多人来援助自己,使得自己逃脱大难。
《诗经》上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善心,多发善心,多做善事,小小的付出也许在将来就会得到很大的回报。
9.融化心灵的坚冰
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
——李叔同
李叔同发下宏愿:“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度化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有戒备心理,想要走进他人的内心,并改变他人的确困难之极。人们的性格、习惯都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已经是根深蒂固,如果没有耐心我们是很难度化旁人的。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冷漠,在物质的冲击之下,人们的戒备心理愈发强烈。可以说每个人的心里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们要想打破这种坚冰,完成度化他人的愿望,只怕更加困难。我们知道,融化坚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在阳光之下,以阳光的温度将他慢慢融化。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坚冰也是要采用温情的方式,用我们的宽容与爱心融化这道厚厚的坚冰。
当我们看到别人犯了错误之后,我们会怎么办?冲上前去将他臭骂一顿,这固然可以解恨,但是却违背了度化他人的初衷,难以让人改正错误。只怕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如果我们随意地怒骂和惩罚他人,那么只会使我们与他人的距离越拉越远。反将自己度化的对象推向错误的深渊。这种状况是很常见的,比如说,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就一幅恨铁不成钢样子,怒气冲冲地将其责骂一顿,并且给予相应的处罚。那么这个学生有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越陷越深,最终彻底没救。这说明,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
我们不妨换一个方式,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那些犯错误的人,让他们意识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回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另一个学生,他上前制止并让这个学生放学后到办公室等他。陶行知到办公室之后,先拿出了一块糖给那个学生说是奖励他没有迟到。接着陶行知给了他第二块糖奖励他听自己的话。然后陶行知又给了他第三块糖奖励他见义勇为,帮助受欺负的女生。当那个学生意识到错误的时候,陶行知拿出最后一块糖奖励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多么高明的办法,整个谈话没有提出错误这两个字,却轻轻松松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们也应该向陶行知学习,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人,这样做事会事半功倍。世上没有不可以感化的人,关键是要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对于那些看似无药可救的人,我们要用把自己的爱心一点点地渗透进他们的心灵,用足够的耐心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
一位大德禅师一生都在度化他人,因他的感化而从歧途中走出来,重获新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他却一直没能度化自己的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有偷窃的坏毛病,禅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于他,但是他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当回事。有一次,这个学生因偷窃被别人抓住,失主带着他前来找到禅师,那人因敬重禅师,于是把他放了。禅师的其他弟子们纷纷感觉羞愧难当,要求禅师惩罚这个学生。禅师本着宽大为怀的精神还是把他放了。
可是这个学生没多久,又一次因偷窃被人抓住。禅师的其他弟子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们坚决要求禅师将那个学生逐出师门,否则他们就一起离开。禅师把学生们集中起来,他说:“你们所有的人都能明辨是非,没有辜负我的教诲,我感到很欣慰。如果你们觉得无法忍受下去,可以离开,我对你们也放心。但是我是不能不管他的,他是最需要我教化的一个啊!”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嫌隙,也许一些小问题也会在不经意间在两人之间形成很大的怨恨,以致于老死不相往来。古人常把以德报怨看成是一种美德。以德报怨是融化人们心灵上坚冰最好的武器。社会本应是其乐融的,如果每个人心里都筑起一道冰墙,那么身在这个社会就像是在一个冰窖里一样,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妨试着放下怨恨,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使得别人也放下怨恨,这样避免了自己和别人同时沉浸在仇恨的痛苦中。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就曾经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蓄谋谋杀自己的上官婉儿,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参与废后行动被武则天知觉后,与其子皆被处斩,上官婉儿和母亲则被充入宫中为婢。
上官婉儿一心报仇,14岁那年,她参与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的倒武政变。失败后,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上官婉儿则为武则天所赦。
上官婉儿才华横溢,为武则天所欣赏。然而她却参与政变,要谋杀自己。当时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但是武则天认为上官婉儿天资聪颖,着力培养,将来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于是,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她留在身边。
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恩怨分明的人固然让人赞叹,以德报怨的人更加让人佩服。若是人人恩怨分明,那么世人必然要在互相报复中度过一生;如果人人都能以德报怨,那么世人皆能平安喜乐。冤冤相报何时了,一旦深陷仇恨无法自拔,那么我们就会永远活在仇恨的痛苦里,并且会将仇恨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这样的结局只怕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放下,才能自在。只有放下仇恨,我们才能平安喜乐。
一个和谐的社会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打造的,只有大家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心,才能使得人们心中的坚冰在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中慢慢融化。当人们心中的坚冰融化之后,人们才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情,社会才能在那一刻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