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总结历史经验。本节知识线索清晰,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由于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
重点分析:
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是本课重点。中共“三大”主题就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会议制定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影响巨大;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重点突破:
教师设问:为什么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要合作?其历史条件如何?引导学生回顾当时的国情,认清革命的动力、任务,理解合作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问题:当时中国有许多政治势力,为什么选择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提示学生结合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明确他屡挫屡起执着追求的民主革命精神为合作提供了重要保证。教师再结合教材分析当时国民党在中国所处的有利地位,使学生理解合作的可能性。
难点分析:
党内合作和新三民主义是本课难点。国共两党的性质不同,合作采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这些陌生和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必须有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才能突破难关,深刻理解和思考国共合作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难点突破:
对于党内合作这一点,学生陌生,理论性强,教师要先讲清概念,设计探究性问题,结合学生的理解再做处理。讲述新三民主义时,可印发补充材料,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讲清:新三民主义增加反帝内容与当时国情相适应,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前提;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相统一;新三民主义是合作的政治基础又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其根源是两党性质的区别。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
难点: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
【教学过程】
一、合作的历史条件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两个性质明显不同的政党,为什么要合作?能否合作?第一次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学生把要点和思路简单整理后,全班交流。
1.中国共产党“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利与弊?为什么忽视了领导权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这种合作方式是当时孙中山唯一能够接受的方式。在当时这种方式有利于国民党改组,也有利于共产党员从事公开合法的活动。其弊端主要是在孙中山、廖仲恺逝世后,国民党中央右派势力增强,使共产党的活动受到限制。
三大的决定明显忽视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政治经验,这种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右倾错误。
2.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出示孙中山像,学生回忆孙中山1894年以来的主要革命活动、结果。
3.共产国际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二、合作的实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出示会场图和新旧三民主义比较图表课件,学生思考、讨论:新三民主义与原来的三民主义比较,“新”在那里?为什么它能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评价国民党一大的历史意义
三、黄埔军校建立
教师强调:国共合作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出示军校校址、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等图片。
四、小结:
1924年,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使命把国共两党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孙中山先生实现了一生最伟大的转变,国民党一大召开使两党合作成为现实,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大地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板书设计】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国共合作的条件
2.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召开和大会确定的方针
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区别
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