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一历史优秀课例
45090400000021

第21章 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失败过程和原因及经验教训。本节教材的理论性很强,各种势力的相互关系变化深刻。本节教材的总结性也很强,它的最后一幕是对本节和全章教材的一个总结。是提高学生对全章理性认识和强化内在联系的重点。而且与《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内容紧密相连,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明显。关系到学生如何衔接两册教材,本节的知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重点分析: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是本课重点。学生通过两次政变才能认清:蒋介石和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导致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并可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重点突破:

引导学生归纳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线索和原因;播放视频资料;学生归纳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作了哪些贡献?

难点分析: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是本课难点。这是对本节和全章教材的一个总结,理论性强。学生要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才能深入理解。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这正是高一学生普遍缺乏的。

难点突破:

学生分五组讨论: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前所未有”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讨论中运用知识,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难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学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表现。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1.帝国主义干涉革命。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回答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及表现。教师总结:

(1)武装威胁

(2)制造惨案

(3)最后通谍

(4)支持蒋汪。

2.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

(1)“西山会议派”破坏国共合作。

教师介绍: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反国共合作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孙中山逝世后更加猖狂。“西山会议派”代表人物;分裂活动的影响: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共合作、分裂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严重。

(2)蒋介石加紧篡夺革命领导权。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蒋介石通过怎样的手段夺取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3)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表现。

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过程

1.局部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条件:由学生讨论并归纳为:蒋介石掌握军权党权;帝国主义的支持;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的支持;汪精卫同意讨论“分共”问题;陈汪“联合声明”。

(2)经过:(略讲)

2.全面失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学生梳理大革命失败的线索:西山会议派(趋势)——中山舰事件(国共关系的转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局部失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全面失败)。

三、国民革命运动的评价

1.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学生讨论: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前所未有”的含义是什么?首先引导学生回答近代以来的革命运动包括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然后将学生分为五组,从五个方面(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群众基础、军队武装、斗争成果和失败原因)与近代以来的革命运动对比分析得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教师总结。

2.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学生要抓住两个“必须”,那就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教师提示这个教训对以后革命的影响,为下册书的学习作好铺垫。

小结:

这场大革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为共产党人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1.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具体到本节课,主要内容都是由教师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究、师生密切配合来完成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归纳为三个部分: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原因、过程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