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2.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
、“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建议】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
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订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并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作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地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
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
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
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
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扩展资料】
领事裁判权
指资本主义国家的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了侵略者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恶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协定关税
又称协定税率,是关税税则制度的一种。它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缔结的条约或贸易协定,对进出口商品所规定的税率。有双边、多边和片面协定关税数种。前两种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为了相互发展经济。片面协定关税,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在这种税则制度下,强国依靠强权或武力,强迫弱国或落后国家在条约和关税税则中订立适合强国要求的片面的低税率,以便达到他们侵略的目的。缔约国双方权利是不平等的:一方有权利而无义务,另一方却有义务而无权利。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被迫与列强订立了片面的协定关税。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是中国被迫接受协定税则的开始。此后,在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又规定,一般货物应纳税额,皆按值百抽五核计,如欲变更,则须与英人共同协议订定。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租界和租借地
租界是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贸易的一定区域,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侵略的据点。在帝国主义国家取得“租界”管理权后,“租界”便成了“国中之国”。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块“租界”,是英国根据所谓的《虎门条约》,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上海地方官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划定的。其后,从1843年起的近60年间,英、法、美、德、俄、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上海、厦门、广州、天津等10多个通商口岸开辟了近30多个租界。“租借地”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的地区强行“租借”。租期25年至99年不等。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出现在胶州湾(今青岛)。1897年德军攻占胶州湾,1898年3月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其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租界”或“租地”条约,掀起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界地的高潮。“租界”和租借地直接由帝国主义各国管理,是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地区性殖民地。
“租界”和港、澳成为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基地。
侵略者肆无忌惮地破坏中国主权。五口之中,上海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侵略基地。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Balfour)于1845年11月和苏松太道员宫慕久议定,将黄浦江边洋径浜(今延安东路)以北和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的一块地划为英国人租借居留地,并由宫慕久颁布了23款的租借办法,称为《上海地皮章程》。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占租界的开端。1848年,美国人占据另一块地为居留地,后来和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1849年法国也夺取了一块“租界”。这些侵略者在1854年7月,乘上海小刀会议起义的时机,擅自制定“管理章程”,在这些“租界”中成立行政、税收、警察和司法机构,以所谓“工部局”为中心建立殖民地式的统治。香港被英国侵占后,迅速地殖民地化,并且成为走私的中心。葡萄牙在1849年竟强迫中国海关从澳门撤出,强迫中国居民交税,企图把澳门变为殖民地。这样,中国沿海一批半殖民地化和殖民地化的城市出现了。侵略势力所到之处,包括香港、澳门两地,中国人民都不断奋起进行英勇强烈的反抗,广州是反侵略斗争的中心。
【习题精选】
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表现是
A.资源被掠夺 B.主权被破坏
C.封建制度衰落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鸦片战争后,列强谋求在中国传教的根本目的是
A.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B.让西方宗教获得广泛传播 C.传播西方文明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3.《南京条约》附件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主要破坏了中国的
A.领土主权B.领海主权
C.司法主权 D.贸易主权
参考答案
1.B2.A3.D
【典型例题】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试题分析:本题为1996年的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正确答案为C。易错选项为D。另外B、C两项也容易误选。本题是人们常说的最佳选择题。如果仅就鸦片战争而言,这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只有社会性质开始根本变化是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最主要根据。本题不是问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而是问关于这个近代史的内容。“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也是两个范围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当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如在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确实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这也不是“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导致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对重要的历史结论理解不准确,把握得不牢固。其次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中最重要的概念——“矛盾”的理解不准确。本题关于D项的设计,就是为了考查考生对“矛盾”这一重要哲学范畴的理解水平和思维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