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知识点: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知识点: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知识点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1)战争的根本原因。(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
(1)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却非常的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2)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3)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
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次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即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扩展资料】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钦差大臣奕讠斤、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共15款。主要内容为:(1)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2)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根据这一规定,于1864年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3)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4)俄国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
《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定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国驻华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签订。共12款。主要内容:(1)俄国可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7处口岸通商,若他国再有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2)俄国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3)俄国东正教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
(4)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实际上是要借此侵占中国领土);(5)日后中国若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可一律享受。
《中法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原称《中法续增条约》。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讠斤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签订。共10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法方在中文约本上私自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4)《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800万两。
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讠斤当政。
《中法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原称《和约章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7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天津签订。共42款。另订《和约章程补遗》6款。主要内容:(1)法国公使可住北京;
(2)增开琼州、潮州、台湾(台南)、淡水、登州、南京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并在各口设领事馆;(3)天主教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法国人可前往内地游历;(4)凡中国与各国议定的税则、关口税、吨税、过关税、出入口货税,法国都可“均沾”;(5)法国兵船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停泊;(6)中国给法国赔款银200万两。
《中美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在天津签订。共30款。主要内容:(1)清政府倘准许其他国家公使驻北京,应准美国一律照办;(2)增开潮州、台湾(台南)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潮州口岸设在汕头);(3)耶稣教教士可自由传教;
(4)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清政府给其他国家的特权,“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国得“一体均沾”;(5)确定领事裁判权。
《中英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讠斤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共9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800万两。
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讠斤当政。
《中英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56款,附有专条。主要内容:(1)英国公使可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馆;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牛庄口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
(3)英国人可住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400万两;
(7)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于塔城不平等条约,根据1860年(咸丰十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原则规定,具体划定了中俄西段边界,即自沙宾达巴哈山口起,到浩罕边界为止的边界。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了中国西部44万多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中俄伊犁条约》
即《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趁浩罕头目阿古柏侵占天山南路的机会,出兵强占中国伊犁。清政府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187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擅自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划失伊犁西部、南部及南疆、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有偿付“兵费”500万卢布等条款。朝野纷纷反对,清廷未予批准。1880年改派曾纪泽赴俄修订条约。次年2月24日在圣彼得堡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争回了条约划失的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但仍划失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疆的斋桑卓尔以东地区。“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沙俄通过此约和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又侵占了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其他条款依条约,稍有修改。
《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1858年(咸丰八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的时候,用武力迫使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由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爱辉)签订。主要内容是: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间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战争。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叶,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对外侵略扩张日益加剧。1854年(清咸丰四年)和1856年,英、法等国驻华公使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企图攫取比《中英南京条约》更多的特权,均遭清政府拒绝。于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恃其海军的优势,不惜诉诸战争,以胁逼清政府同意“修约”。时清政府正忙于在长江中下游与太平军作战,对外国侵略实行消极避战、求和为主的方针。此次战争前后延续四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广东作战:1856年10月23日,英国以清军到持有过期港英执照的中国船“亚罗”号上搜捕海盗为借口,命军舰3艘、划艇10余只、陆战队2000人向虎门开进,以挑起战端。清军事先既疏于防范,临时又下令对敌船“不可放炮还击”,致使英舰顺利闯过虎门,攻占珠江沿岸炮台,集中炮火轰击广州城,击毁督署,其陆战队一度攻入外城,并烧毁靖海门、五仙门一带民房。11月12、13日,英军为解除后顾之忧,又占虎门的横档、威远、镇远、靖远炮台。英军以武力胁迫两广总督叶名琛谈判的目的并未达到,又遭沿江军民袭击,乃于1857年1月撤往虎门口外。
1857年初夏,英国增派远征军2900余人抵香港。
法国以潜入广西西林进行非法活动的天主教神父马赖被判死刑为借口,也决定派出侵华远征军1400人。10月,英法组成联军,共有舰船61艘,总兵力1.1万余人。叶名琛奉咸丰帝“总宜息兵为要”的谕旨,既不认真侦察敌情,又不切实加强战备。12月12日,英、法公使额尔金和葛罗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与此同时,英法舰队驶入珠江口,15日兵临广州城下。28日晨,在舰炮掩护下,陆战队5700人分三路向城南、东南、西南进攻。1.3万清军,除东门外及东固炮台守军曾英勇击敌外,其余均稍战即溃。次日,联军攻入城内。30日,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讷竖白旗投降。次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后囚死于印度加尔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