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作战:英法联军侵入广州后仍未能迫使清政府屈服,乃于1858年4月20日率舰船20余艘,官兵2600余人抵天津大沽口外,要求与清政府全权代表谈判。清政府则坚持谈判到广东进行。5月20日,联军出动炮艇、陆战队,向大沽南北炮台进攻。守台官兵奋起还击,重创敌船多艘,毙伤敌近百人。因后路援兵溃逃,炮台相继失守。26日,联军炮艇溯海河驶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威逼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战火暂熄。
条约签订后,英、法政府决定以武力为后盾坚持进京换约。1859年6月17日,联军舰船22艘、官兵2100人再次抵大沽口外。这时,大沽的防务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筹划下已有所加强,炮台已增至6座,海口敷设了铁链、木桩等障碍物,部队经过临战训练。25日,联军在未侦察清大沽设防的情况下,贸然出动炮艇13艘驶入海口,拆毁障碍物,冲撞铁链。守军火炮齐发,中敌旗舰,击伤英侵华海军司令贺布。稍后,联军陆战队千余人从南岸强行登陆。僧格林沁急调火器营等部迎击,北岸炮台也发炮支援,战至半夜,将敌陆战队击退。此战,击沉联军炮艇3艘、重伤3艘,毙伤448人,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见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
联军遭此惨败后,英、法政府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而咸丰帝在此战获胜后,即从大沽地区抽兵2000前往镇压捻军,并认为联军这次来华“实则以兵胁和”,谕令僧格林沁等“总以抚局为要”。僧格林沁则株守大沽口,不在北塘设防。1860年7月27日,联军1.7万余人乘舰百余艘抵大沽附近海面。8月1日,联军首批陆战队乘虚占领北塘镇。12日、14日击败清军马队,攻占新河、塘沽。21日进攻大沽北炮台,直隶提督乐善以下守军近千人壮烈牺牲,北岸炮台相继陷落。僧格林沁率南岸守军撤往天津,旋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附近。24日,联军不战而据天津。
京师外围作战:大沽、天津失守后,咸丰帝感到英法两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决心与之决战。时僧格林沁所部清军3万余人(其中马队万人)部署在通州张家湾、八里桥一带,准备与敌“野战”。而英法联军也以清方不能满足要求,决计进犯北京,双方展开张家湾、八里桥之战。9月18日联军发起进攻。僧格林沁马队突遭联军密集火箭的袭击,马匹惊骇狂奔,冲散步兵队,造成全军败退。21日,联军进攻八里桥时,僧格林沁用马队实施正面反冲击,遭到据壕固守的联军枪炮火力大量杀伤,被迫后退。当联军攻占八里桥并分兵抄袭清军后路时,僧格林沁弃军先逃,导致各部纷纷败退。
张家湾、八里桥战败后,咸丰帝于22日逃往热河,留恭亲王奕讠斤督办和局。10月初,联军进逼北京。时城外清军不战而退,留京亲王大臣亦称“城不可守”,于13日将外城拱手让给联军。联军先后在圆明园等处大肆劫掠焚烧。24、25日,英、法胁逼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随后,俄国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又遭受重大损失。11月,侵略军撤出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此次战争,清廷在广州实行不抵抗政策,军事上必然失败。而三次大沽抗登陆作战的实践证明,只要认真备战,清军仍可能取胜。在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中,由于清军缺乏大规模近代野战的训练和经验,加之马队使用不当,虽拥有数量的优势和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未能取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忙于对付外来殖民者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造成了北方边疆防备空虚。俄国乘虚而入,加紧蚕食和非法占领黑龙江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许多战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寻找机会,想用条约的形式把所占领的中国领土固定下来。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派普提雅廷为公使,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驻中国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圆明园
北京西郊从西苑到西山一带,风景非常秀丽。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后,决定把这一带定为夏宫所在,扩建了不少避暑宫殿。到了乾隆皇帝时,更召集全国名匠从事兴建。前后花费了数以万计的钱财,终于建造了一座世界上少有的宏伟美丽的人工宫苑,这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包括三个主要的园:万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其中以圆明园最大。此外,还有许多附属的宫苑,散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这些庭园以圆明园为中心,连绵二十几里,放眼看去,一片山林园,亭台楼阁,非常优美秀丽。
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园中很多景物是仿造了各地的名胜古迹,漫步园中,就好像游历了整个中国的大江南北。另外,有些景物是仿造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所建造的,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那些诗人画家的幻想境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丽,而且还收藏着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先秦时代的钟鼎铜器,以及历代名人的书画,可说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博物馆。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占领了圆明园,把园内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掠夺一空,然后放了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掉了。执行放火的军官看到这一座瑰丽的宫苑烧了三天三夜,变成了一堆瓦砾焦木,也不禁感叹摇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大浩劫。
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英法联军在直隶张家湾、八里桥进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十年八月,清政府全权代表与英、法公使在直隶通州谈判破裂。八月初四(9月18日)晨,巴夏礼要求怡亲王载垣通知僧格林沁将张家湾之兵撤退,并坚持亲递国书,否则即是中国不愿和好,言毕而去。同时,联军先头部队自河西务越过马关,推进张家湾附近。咸丰帝再次下谕与侵略军决战,并诏宣示逆夷反复状(坚欲亲递国书,撤退张家湾之兵,并将天津知府石赞清劫去),声罪致讨,悬赏杀贼。载垣即通知僧格林沁截拿巴夏礼。僧格林沁根据载垣等通知,将巴夏礼等39人(英人26名、法人13名)扣押送京(锁禁于刑部北监),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敌人的进犯。当时,清军在通州一带的部署是:僧格林沁的督师行营设在通州与张家湾之间的郭家坟,率马步兵1.7万人驻张家湾至八里桥一带,扼守赴通州及京师广渠门(建国门)的约20里大道。其中驻前沿阵地张家湾兵力仅步兵千人,异常单薄。副都统格绷额督带马队3000人驻张家湾东、南面。署直隶总督胜保率绿营兵4000人守通州。原驻通州的礼部尚书瑞麟所统京营万人和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的马步队4000人移守八里桥,作为后援。僧格林沁还派将率哈尔滨马队2000人,防守张家湾西南,以防敌军绕道趋京。总计,通州地区防军达3万人,较之英法联军在兵力上占较大优势。另外,副都统胜保(?―1863年)率京营5000驻齐化门(朝阳门)以东的定福庄,声援僧、瑞两军,保卫京师。
八月初四中午,英法联军约3500人突然向张家湾发起攻击,中国士兵英勇抵抗,给敌以重大杀伤。联军炮队突发火箭数百枚,马队惊骇,冲乱步队,清军阵势顿时混乱,马步队兵自相践踏,纷纷溃退。僧格林沁所部退守八里桥。瑞麟所部也从通州慌忙撤走。联军占领张家湾,乘胜追击,一举攻占郭家坟和通州城。载垣、穆荫、桂良等自通州回京。初五威妥玛抵通州,要求清廷释放巴夏礼等人,否则进攻北京。初七凌晨4时,联军向八里桥推进。八里桥位于通州城西8里,西距北京城东仅20余里,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要点,有僧、瑞两军3万人(其中马队近万人)防守。上午7时,由孟斗班任总指挥的联军分东、西、南三路进攻八里桥。僧、瑞商定:首先全马队出击,而后,由定福庄移至八里桥的胜保所部,迎击南路敌军,瑞部迎击东路,僧队迎击西路,所有步兵隐蔽待机杀敌,马队向联军的左翼到右翼的宽大正面实施反冲锋。战斗打响后,清军马队立即冲向前去。他们奋不顾身,连声大喊杀贼,进如山倒,战一时许,毙伤敌军千余人。但马队因遭敌炮轰击而伤亡者多,被迫退却。南路联军主攻八里桥,在重炮猛轰石桥的同时,前卫冲至石桥边与清军激战,厮杀争夺阵地。胜保部伤亡严重,胜保亦中弹受伤,遂率军退出定福庄。联军追至,再逃北京。僧格林沁率队与西路联军激战,对方伤亡惨重。上午9时,英军分兵企图抄袭僧军后路,僧格林沁甚为惊恐,便于酣战之际,自乘骡车,撤队而逃,以致军心动摇,纷纷退出齐化门以东的皇木厂。瑞队则于未阵之前,先已溃散,逃至皇木厂,与僧队会合,后齐退出齐化门。中午,八里桥失守,联军迅速占领八里桥附近的咸户庄(咸宁侯庄)、三间房、干家卫一带地方。八里桥之战,清军虽败,但英法联军也损失惨重。为了等待从天津调来必需的兵员和粮弹军费补充,联军在通州城一直停留到九月初二。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 B.要求在中国自由贸易C.企图使鸦片贸易合法化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态度是
A.调停中国与英法的冲突
B.帮助英法共同侵略中国
C.持中立立场
D.直接出兵中国
3.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
A.中国外交B.中国内政
C.中国海关D.中国军事
4.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D.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主要在于
A.大片国土被割占B.更多的主权遭破坏
C.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6.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开辟对外通商口岸最多的行省是
A.山东B.广东
C.福建D.浙江
7.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开始破产
B.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给地
C.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二、问答题
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学生自由选择的思考题:
1.比较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状况。
2.比较《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的异同点。
3.19世纪40—60年代俄英两国侵华的不同特点及原因探讨。
4.你如何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2.B3.C4.A5.B6.C7.A
二、(1)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只是1840年时,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市场没有打开;1856年,由于已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大门已被打开,不过因为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是缓慢的,不可能突然之间被冲毁,因此,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从侵略战争的发动者看,第二次虽然多了一个法国,又有美俄出面调停,但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主。
(3)从两次战争的手段看,都是凭借其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都发动了两次进攻,战争过程也有相似之处。
(4)从战争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都被迫签订赔款,割地、开商埠等的不平等条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典型例题】
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
A. 英、法B. 英、法、俄
C. 英、法、美D. 英、法、美、俄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发动侵略战争”。正确答案为D。
易错选为A。造成错误的表面原因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太机械。因为仅仅根据课本上的题目就可以判断此项应该符合题目要求。那些单纯凭借死记硬背的人,肯定是牢牢记住这点知识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在机械记忆的背后还有深层的原因:第一,阅读理解的能力有欠缺。本题的题干是“策划发动”,而课本上则是“发动”,二者之间的差别是“策划”。第二,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从能力角度说是理解能力较低。具体联系本单元了历史知识,就是对于在这场战争中,西方国家所拉家常的角色没有从本质上去观察分析。第三,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知道记忆知识点,而忽略了“历史过程”,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学科的最基本要求。历史,就是“过程”。没有任何过程的,绝对不是历史。在历史课本中,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编写者确实是省略了不少历史事实的过程。这些被省略了过程的知识点,一般很少被纳入考查的范围。学习历史,如果把“过程”都抛在一边的话,其实等于没学。“历史过程”,可以说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有鉴于此,所以在高考中对与之相关的能力要求规定得非常清楚:“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三方面内容,其实质是一个,即“发展过程”。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忽略对历史过程的掌握,是犯了历史学习的大忌。认识到这点后,我们再看课本,就可以看到在课本上用小字清楚地写道:“美国和俄国公使分别乘军舰赶到香港,替英法两国武装侵略中国出谋划策。”当然,有的人可能说:“这是小字,不足为凭。在课本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一目中就用大字写道:“美俄两国公使随同英法联军舰队北上,……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在美俄‘调停’的掩护下,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而后发动突然袭击,夺取大沽炮台。”这不是参与发动是什么!
本题启示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必须以是否准确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