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中叶直到现在,称为数学课程发展的现代时期。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现代时期,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的。
(第一节 )中国现代数学课程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数学课程得到重大发展,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数学课程经历过几次重大变革,本书把中国现代数学课程发展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构建社会主义数学课程(1949—1957年);
第二阶段:构建独立自主数学课程的开始(1958一1965年);
第三阶段:十年动乱,数学教育倒退(1966—1976年);
第四阶段:拨乱反正,数学课程体系的重建(1977—1987年);
第五阶段: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方案启动(1988—1999年);
第六阶段: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实验(2000年—现在)。
一、构建社会主义数学课程
1949—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接受并且改造旧政府遗留下来的学校,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这个阶段,教育部颁布了几个数学教学大纲。每个大纲都比原有大纲有所改进,它们分别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这个时期我国数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规范了教材,公布了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
1.规范教材,统一大纲
制定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和规范各地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当时全国各地数学教材与教学情况不一,东北地区使用前苏联数学教材的编译本,一些内地老解放区使用原有课本,一些新解放区沿用旧课本。为了规范各地教材,统一全国数学教学要求,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数学教材精简纲要(草案)》,该纲要指出,精简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要讲求实效;删去不必要的或重复的内容,仍须保持数学各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全国中小学仍然实行“六、三、三”学制;对旧有教材或国外教材经过改编或删节后,在全国使用。
2.明确目的,学习前苏联
建国之初,为了消除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重视学习前苏联的经验,根据“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先搬过来,后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我国1952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是以当时前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根据该大纲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初、高中数学课本。其中,初中代数、高中代数、高中平面三角等科使用前苏联相应课本的编译本,初中算术、初中平面几何、高中平面几何、高中立体几何是前苏联相应课本的改编本。
该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练技巧。教师在讲授教学的过程中,要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般任务,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他们新的爱围主义以及民族自尊心,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上述规定,使教师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使用当时前苏联相应课本的编译本或改编本,对于学习前苏联先进经验,消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文化的影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存在的问题是,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在我国12年制学校搬用前苏联十年制学校的经验,取消解析几何,降低了程度,这种消极的影响长达十多年。
3.重视思想教育,注意全面发展
1954年发表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要充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成就与情况,以培养他们成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围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可见,该大纲的精神是:
①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②重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
③注意学生的全而发展。
4.吸取前苏联成果,联系我国实际
1956年,我国制定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大纲增加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针对以前苏联相应课本为蓝本的教科书的编排次序与我国大纲不一致,课本与习题有些地方不配合,从1955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力量重新编写我国中小学全套教材。这套教材的特点是:
①注意吸取前苏联成果,以前苏联最新出版的教科书为蓝本,即对前苏联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科学内容不作大的改变。
②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前苏联教材予以改编,即对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材料进行适当的更改和补充。
上述教材从1955年起直到1957年,陆续在全国使用。
二、构建独立自主数学课程
前苏联的数学教育,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在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给我国不少启迪。然而,中国的数学课程必须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必须反映我国的国情。我国数学教学工作者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革命,60年代初期的调整,反映我国在构建独立自主的数学课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教育大革命
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贯彻这个方针,在教育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称为“教育大革命”。改革的出发点是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突破前苏联经验的局限性,这是积极的方面。同时,由于生产劳动与政治运动过多,忽视了课堂教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1)面向现代科学,更新课程体系。
1960年2月,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该次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小组提出了《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现代化的建议》,认为当时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贫乏,陈腐落后;脱离政治,脱离实际;孤立割裂,繁琐重复”,因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改革。该小组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①数学教学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特别是为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和为尖端科学技术服务。
●平面几何取消欧几里得体系,不再单独设科。
●算术四则难题用代数方法解决,精简方程的等价性、方程的讨论、高次方程、三角恒等变形、三角方程等。
●适当增加近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如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
●教材应紧密联系实际,概念由实际引入,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数学教材必须有严谨的理论体系。
●用代数方法取代某些算术方法,用运动、发展、变化和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处理一些代数问题。以函数为纲处理一次、二次方程,一次、二次函数,一次、二次曲线等相关问题。把解方程看作求函数的零点,打破分科界限,体现数形结合。
●以函数为纲整理新的教材系统,把旧教材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等科目的材料结合到这一系统之中.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函数观点。
●对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不分科开设。打破欧几里得体系,却没有取消几何学科的内容,相反的,由于注意数形结合,几何学科的某些内容反而得到加强。
●概念由实际引入,概念的理解与计算练习相互促进。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计算,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③数学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应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也随着时代而变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客观过程;概念尽量从实际引入,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并注意通过适当的训练,为接受较难的概念及早做好准备。
(2)偏于急躁冒进,试验遭遇困难。
为实现上述改革设想,一些院校推出了数学试验教材,在某些中小学进行实验研究。例如:
①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数学教材》,其内容包含从算术到微积分的广阔范围。该教材在北京景山学校进行了试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又改为十年一贯制学校数学教材。
⑦华东师范大学编写的五年制中学数学课本,含有《代数与初等函数》两册,《数学分析》两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册,《计算数学》一册。其中《代数与初等函数》的内容,与北京师范大学所编的实验教材相近,其余三种课本的内容,许多都是过去大学生学习的。
③其他师范院校也编写了一些实验教材,其指导思想与上述实验教材相近。
由于学制缩短,内容大大增多,教师准备不足,没有时间认真考虑教法,上述教材的实验效果不大理想。
(3)基础知识削弱,联系实际不当。
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十年制学校数学教材的编辑方案》,其基本思想是:用10年时间学完原来要用12年完成的数学课程。前5年学完原来用7年学完的算术,后5年学习代数、几何、三角。根据上述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0—1962年出版了一套中学数学课本,包括初中代数一至三册,高中代数一至二册,几何(试用本)共三册,分别在7—9年级学习。其中几何教材改动较多,引起不少争议,主要的改变是:
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必要的图形知识,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空间作图,增加简单的绘图、测量等知识。
②删去烦琐而不必要的论证。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直接引用;在论证方面,既不限于使用纯几何证法,允许兼用代数或三角证法,也不限定使用单纯的演绎证法,允许兼用归纳、实验的证法。
③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不截然分开,加强他们的相互联系。
④加强数学与生产劳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⑤打破对尺规作图的限制,提倡使用多种作图工具。
上述对改革的一些设想,经过了实践的考验,已经作为改革的成果被肯定下来,反映在现今的数学教材中。总的说来,当时在全国教育系统内,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毛病,新的教学内容增加过多,基础知识大大削弱,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试用的教材受到不少批评。
2.纠正急躁冒进,重视基础教学
为了纠正1958—1960年出现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该方针对教育战线也有指导作用。从1961年到1963年,国家对中小学数学教材作了较大的调整。
(1)提出“双基”的观点。
1961年,教育部公布《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了确定数学教学内容的原则:
①必须选择算术、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平面解析几何各科中主要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教育部首次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观点。
②适当增加在近代科学技术上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如函数的知识应特别加强,近似计算、概率、视图等知识应适当介绍。这表明,在教育大革命和教材改革试验中,有一些改革的观点得到肯定,并且在大纲和教材中得到反映。
③注意和高等学校的学科衔接,如极限的概念在中学就应当引入,长期培养。这表明,我国已经决定突破建国第一个十年片面学习前苏联教材的盲目性,开始考虑有本国特色的较先进的教材。
④必须注意反映我国数学上的优良传统和成就,如勾股定理、祖冲之圆周率、祖亘原理、杨辉三角等。这表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利用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阐明三大能力观点。
1963年公布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的新发展是:
①中小学恢复“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共12年。
②明确提出“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代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在大纲中首次提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三大能力”。
③提出了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即基础性原则、应用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弘扬民族文化原则,并且按照这些原则调整了教学内容。
④提出了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给出中学数学课程的分科结构,并且提出了有关教学法方面的建议。
(3)精心编写教材,受到广泛欢迎。
根据上述大纲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和出版了一套十二年制中小学数学课本,包括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平面几何、高中代数、立体几何、平面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等。总的说来,这套教材总结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教材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既注意发扬我国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各国的长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因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直至现在,许多资深的数学教育专家还认为,1963出版的中小学数学教材,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较成功的数学教材。
三、数学教育倒退
1966—1976年,我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全面否定了新中国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教育工作的成果,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育造成极大的摧残。在这“十年动乱”中,许多教师,尤其是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教授,受到了残酷的迫害。高校停止招生,中小学被迫停课,即使后来“复课闹革命”了,文化课仍然受到政治运动的很大冲击。学生忙于“学工”、“学农”、“学军”,大搞“斗批改”,失去了宝贵的时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学科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都下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
十年动乱期间,各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组织编写了一些地方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存在严重的实用主义的倾向,数学的知识体系被弄得支离破碎,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学科知识。但是,编写这些教材的教师,在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方面作出了努力,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
四、数学课程体系的重建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需要恢复被破坏的教学秩序,在学制、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逐步建立新的规范。
1.恢复正常秩序,重建课程体系
1978年,我国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该大纲明确提出了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1)该大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切实学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没以及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问想像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革命热情,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上述教学目的概括为四个要点,即基础知识、三力、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在内容处理方面,该大纲提出了处理中学数学内容的六字方针:“精简、增加、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