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探索数学发展
45102400000012

第12章 现代数学课程发展(3)

高中数学改革实验在1994年启动,1996年形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并在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的高中实验使用,2000年形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又有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青海等省参加实验,从2001年起,广东省也参加实验。试用修订版有以下重要的修改点:

(1)教学目的: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目的含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它们相互联系,逐步提高。

①知识与技能。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且形成基本技能。

②能力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上三种能力是基本能力,发展这些能力的必然结果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③品质与观点。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要素是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信心毅力、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对数学美的鉴赏。

(2)对必修课作了重大调整(高中一、二年级的内容)。

①对传统的数学内容作了精选。

②在必修课中新增的内容有集合、简易逻辑、平面向量、概率。

③对于立体几何基础知识,提出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方案A用传统的综合方法处理;方案B用向量作为工具处理。

(3)增设两类选修课(高中三年级的内容)。

①选修1:供有志于高中毕业后就业或者报考高等学校文科、实科的学生选学,每周2课时,主要内容有统计、极限与导数等。

②选修2:供有志于高中毕业后报考高等学校理工科的学生选学,每周4课时,主要内容有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复数等。

(4)提出教学的注意问题。

①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既要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也要为分流和培养个性特长打好基础。

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数学与实践的关系,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④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和一个重要目的。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追求新知,启发发现问题。

⑤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

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条件的学校都要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广泛使用计算器,提倡师生自己设计课件。

⑦严格执行课时计划。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不得增加课时,不得提前结束数学课程,不得增加毕业前的数学课复习时间。

(5)改进教学的测试与评估。

①评估目的。评定成绩,反馈教学,鼓励学习。

⑦评估要求。控制考试次数,试题要体现教学重点,不要出偏题、怪题和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

③评估观念。评估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应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1999年初,在国家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成立。1999年4月,该小组研制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设想》发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教师们的意见,为制定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1)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发展情况,从中找到有益的借鉴;从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寻找理论依据。主要工作包括有:

①研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对美国、英国、日本、荷兰、德国、俄罗斯、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近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我国原有人纲作比较,分析各自优点、长处,从中取得有益的启不。

②召开数学教师座谈会,研究我国数学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设想提出意见。

③召开数学专家座谈会,研究当代数学发展对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影响,特别研究了初中几何教学改革的问题,以及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与数学课程的影响。

④召开教育家、心理学家座谈会,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数学课程的相互关系。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

与过去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有了许多更新,主要表现在:

①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立足点从面向升学考试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到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②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评价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数学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演练,转变为自主的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教学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甚至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数学学习的评价由单纯的评价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③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有重大变化。学习的内容应该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和问题解决等活动。计算机(计算器)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叙述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有关教学目标,除了过去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目标外,新增了过程性目标,包括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方面。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问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被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课程月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在总体目标中,又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项分别予以叙述;在分段目标中,按照上述四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项目分学段对相关知识点提出教学要求,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较大的变化。以第三学段(7—9年级)为例,内容的主要变化有:

①数和式的计算要求有所简化。例如,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限制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分母;要求学生会推导的乘法公式限制为两个,即(a+b)(a-b)=a2-b2,(a+b)2=a2+2ab+b2;对于因式分解,只要求学生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分解等。

②对图形论证的要求有所简化。对于圆的有关定理作了大幅度精简;对于几何证明的要求作了限制,只要求学生掌握四项事实作为证明的根据;并利用上述事实证明与直线形相美的八组命题。这四项基本事实是: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③加强了统计的应用,增加了概率的学习。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判断;通过具体情景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④增设了课题的学习。初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课题学习,让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⑤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知识与技能”各部分的学习中,标准举出大量的案例,说明对各部分学习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部分为课程实施建议。根据不同学段儿童发展特征,提出不同的课程实施建议。每个学段的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

以第三学段(7—9年级)为例,所提出的课程实施建议主要有:

①教学建议: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②评价建议: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呈现。

③教材编写建议:

●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

●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

●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的呈现宜体现螺旋上升原则。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综上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理念上有重大更新,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课程的实施、评价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5.《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3月正式发表,2004年9月,根据该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开始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四省区投入试验。新课程、新教材引起大中学校师生、数学家、教育家乃至家长的广泛关注。以下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数学课标》)的精神,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问题,分成若干个专题进行阐述。

(1)《高中数学课标》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个发达国家纷纷推出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国也开始制订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000年6月,我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启动。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原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每次修改时通常只强调教学内容的增删,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学校数学的内容陈旧,未能反映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容比发达国家少,而课程所花的时间反而较多。

此外,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未能反映信息技术的进步;课程过于集中统一,未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差异。根据上述考虑,在2002年,有关部门完成了制订课程标准的初步设想。2003年,各科的高中课程标准发表,也着手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2004年秋季,实验教材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区试验使用。

(2)《高中数学课标》的特色。

与原有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相比,《高中数学课标》的特色是:理念新,程度高,选择多,方法活,涉及面广,附有案例。

①理念更新,叙述全面。

《高中数学课标》提出了数学课程的一系列理念,涉及课程目标、内容选择与基础构建,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教学疗式与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教与学的评价,等等。如何贯彻这些理念,将成为高中数学教学有挑战性的问题。

②选修机会增多,学科程度提高。

过去高中数学选课主要有文科和理科两种,而根据《高中数学课标》,今后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将有五种不同的选择。众多的选修系列,众多的选修模块和专题,使得大量近代、现代数学的新内容、新方法大踏步进入高中课堂,因此高中数学的总体程度将会显著提高。教师如何教以及如何指导学生选课,是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③提出实施建议,涉及多个方面。

为了帮助教师的教学能更好地符合《高中数学课标》的要求,《高中数学课标》在必修和选修系列后的每个章节,都指出相关的重点与难点,提出教学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列举参考案例,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分寸。《高中数学课标》还提出了有关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用以指导数学课程的全面实施,这是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所未能做到的。

(3)《高中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我国的高中教育不是“学习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大学的预科教育”,而是公民的一种“数学通识教育”,它的出发点仍然是为广大的公民群体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随着国家的发展,高中基础教育将会更加普及。我们期望高中数学课程能够为中国普通公民提供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数学。基础是在发展的。未来公民所需要具备的数学基础,较之20世纪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将有许多变化。以前熟悉的有此“基础”知识,现在看来不那么重要了(例如,对数作为计算工具、繁复的三角恒等变换作为数学运算基础等),但是新的数学内容却要成为公民的数学的基础,例如算法、流程图的初步知识,概率统计的观念和方法,以及微积分思想等,这些都是接受完全的中等教育的未来公民应当具备的共同数学基础的重要成分。新课程的基础,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具有共同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还将有所变化。

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生是在社会发展的环境制约下,个人不断选择的结果。因此,学会选择,是未来公民必须面对盼课题。对于接近成年的高中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基础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学会选择,才有个性发展,才有真正的自由。数学课程的选择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新课程强调选择,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在中学阶段就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中学数学基础,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在数学兴趣、能力、理解、需求上的差异,《高中数学课标》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了五种选择,为不同志向、不同数学需要的学生没置了选学数一掌的不同途径。每个类型中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专题。这样,高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数学选择。《高中数学课标》还允许学生在选择之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而且选择可以不止一次,以便不断地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