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是弗赖登塔尔奖,它以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as Freudenthal,1905—1991年)的名字命名,用以表彰得奖人近十年内在数学教育方面取得实质性的创新成果。本届大会的得奖人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希丽亚·赫依莱斯(Celia Hoyles)。她在把技术引入数学的教与学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的卓著贡献。
④前辈谈卓识,厚望寄新人。参加大会的有资深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也有第一次参加大会的年轻人。为了使年轻人更快取得经验,做到“后浪推前浪”,大会安排了别开生面的公开访谈会,让四位资深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谈谈对发展数学教育的理解与及看法。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米歇尔·亚德格教授主持了这一访谈会,出席的资深专家有巴西的丹波罗西奥教授、加拿大的翰那教授、美国的亚辛斯教授、法国的维格诺德教授等。
公开访谈会是ICMI 10引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提问某个领域的资深专家,让与会者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分享专家的个人经验。专家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背景,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切入点参与研究。他们有丰富的但各不相同的研究经验,因此,访谈能够反映数学教育领域的内在差异。访谈会含有三个部分:第一,专家被问及各自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切入口,以及初始进入该领域时的感受;第二,致力于分析该领域的发展,指出必须克服的困难和障碍,说明本人对该领域的贡献,这些成就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还有哪些抱负没有实现;第三,说明对未来数学教育的展望。访谈会以非正式的方式交流个人的经验,希望提供给参与者,特别是年轻人一种丰富的、亲切的、发自内心的感悟。
(4)主要报告概述。
大会安排的全体报告和正式报告,是由世界各地的优秀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作的正式演讲,这些报告有着覆盖面广阔的主题、专题和问题。限于篇幅,下面只对部分报告予以评价。
①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系。英国南伦敦大学的斯蒂芬·莱文教授所作的大会报告的主题是《数学教育为了谁,为什么?在数学教育为大众,以及数学教育为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之间的一种平衡》(英、美、葡、日、南非分队调查研究成果)。当前,许多国家的数学教育社团面临改革的强大压力,越来越少人在大学里学习数学,年复一年,越来越少人准备从事数学教学的工作。我们怎样才能够平衡所有人对数学知识的需要?这些知识必须呼唤什么样的关键的数学文化?专门的数学知识是否可以在校外学习?怎样使得具有一定需要、一定兴趣的人群对数学感兴趣并认为学习数学具有挑战性?我们能够对扩展到多方向的资源进行限制吗?我们能够使基础学段之后的数学具有可选择性吗?数学课程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才能以不同的方法来区分所有的学生?谁去决定什么学生应该接受什么类型的数学教育?分队成员对上述热点问题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②数学知识的重新建构。芬兰图库大学的欧内·列丁能教授作了题为《数学教育与学习科学》的报告。他指出,存在某种可能的方法,使得科学的传统、数学的训练以及学习科学能够在数学教育中得到考虑。传统的数学教育,特别是在高水平的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的学科知识,而没有认真地思考学习和教学的知识。然而,在初等水平的数学教育中,常常强调教学法的知识,而数学学科的知识又较少得到认真的考虑。在当前主流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和学习科学这两方面的训练,或多或少得到平衡,但它们或被分割或被作为必要的信息平行地加以处理。学科的知识受到数学家的影响,教学方法的知识则来自于学习的科学。所选择的数学知识以数学的传统为基础,而教学方法则来自一般教育,两者之问没有实质性的相互影响。他还报告了一项实验研究,就是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的转变。他进一步说明,平行地使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对于成功的教学是不够的,应该通过利用在学习科学中所发展起来的理论思想和分析方法,把数学知识予以重新建构。
③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发展。南非维特沃德兰大学的基尔·亚德莱(Jm Adler)教授代表第三调查队作了题为《数学教师教育的研究:一个正在显露的领域的景象》的主题报告。该调查分队的成员分别是美围的波尔教授、澳大利亚的卡兰内教授、中国台湾的林福来教授、捷克共和国的诺沃特纳教授。报告的要点是:当前数学教师教育的状况如何?包括内在的状况和交叉线索的状况如何?在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构成了什么中心的问题?已经发生了什么改变,包括理论上的改变和方法上的改变?这些改变能够识别吗?能够解释吗?谁在进行研究?在什么地方研究?已经取得了什么进步?这些进步是经验上的,还是方法论上的?是否存在什么鸿沟?如果有,它们在哪里?这些鸿沟是什么性质的?我们揭示了两个研究焦点:其一是对教师学习理论的关注,以及对教师学习的理解;其二是更直接地关心课程改革方面,即教师教育的初始目的是什么?如何使教师教育适于评价?评价研究的范围集中在教师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上。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或教学上的需要是什么?如果要指出最近几年的变化,似乎要从学习方面人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和成功经验,说明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应该提倡什么。
④自然界中的构造——数学模型。德国比乐费尔德大学的安杰斯·德勒斯(Andreas Dress)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把在自然中构造的形成,作为一个数学的专题》,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从原子、分子到水晶,从遗传基因到组织,从山脉到银河系,大自然产生许多令人神往的结构,由此产生对定律和法则的理解,这些定律和法则支配着基本结构的形成过程。在科学中,结构是最有挑战性的课题。数学的任务就是发展一种理性的工具,使得有可能系统地描述和理解归因于结构的自然界的特征性质。
⑤数学教育研究的多样性和交叉性。意大利托力诺大学的费德纳多·哑萨勒罗(Ferdinando Arzarello)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数学景象以及它的居民:感知、语言和理论》,他以微积分中的函数教学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实例,设汁适当的情景,分析数学概念的产生。他说明,利用这些例子,有可能填补学生认识上的鸿沟,就是学生所具体经历的现实世界的真理,以及逻辑的真理之间的鸿沟。学生的经历提供了学习数学的感性材料,逻辑的真理表达了数学中严格的正式的方面。两者的巧妙配合,使数学在学生的认知中得以生存。思维活动依赖于一种动态的集合,这些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而运作。它的构件是头脑、身体、文化和物质世界。当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上述所有的构件(可能还有其他,感情就是其中之一)非常活跃地展开活动,教师必须对这些活动予以考虑。
(5)我国学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
参加大会的我国学者,包括来自大陆、港澳台地区、新加坡的学者,都积极参加了交流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俊博士和苏州大学的鲍建生博士分别担任了TSG 11组(概率统计的教学)和DG 11组(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的组长;中国香港大学的苏曼强博士、旅美的蔡金法博士和旅新加坡的范良火教授分别担任TSG 17组(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TSG18组(数学问题解决)和DG 14组(数学教材)的组长,等等。一批中国学者被邀请作正式报告,例如,张奠宙、戴再平两位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的双基教学与开放问题解决》的报告,刘意竹编审作了题为《数学教材中的实践设计》的报告,香港中文大学黄毅英教授作了题为《孔子的遗产:数学教育由此学习什么?》的报告。上述报告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数学教育交流中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6)大会的一些启示。
大会对我国数学教育有许多重要的启示。这里只就数学课程改革谈一点认识。
①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兼顾数学与教育两个方面的规律性,片面强调一方面的认识,不利于课程的健康发展;大会所强调的“平衡”与“协调”的精神,值得深入思考。
②在课程的推进中,应该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各种不同的意见都值得深入思考。及时解决在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将有利于课程的健康发展。调查分队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③教师教育既是国际数学教育的热点,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关键。帮助教师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排除课程发展的障碍。在数学教师培训方面,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