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人类借助于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及其他手段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日益困绕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教育是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环境问题联系较紧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符合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新教材教学的要求。在1999年新颁布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对环境保知识有明确的要求。属于了解的环保知识有: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常见生活环境的污染和防止;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金属的回收和资源的保护;氯氟代烷对环境的影响。对所学知识属于基本掌握的有:SO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环境保护的意义。作为研究性课题有:调查本地区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的使用建议;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价格比,以及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回收废电池的意义和价格;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等。
在2001年《考试说明》中,也规定了以下化学环保知识的考试要求:了解硫、氮、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其保护;了解一些生活用水的净化及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了解钢铁的腐蚀与防护;了解石油化工、煤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知识等。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年年都有关于环保试题,如大气污染、氟里昂和NOX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含铅汽油对大气污染,用NH3治理NO、NO2等。这些环保试题的设置,体现了高考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考生面前展示了化学与人类、环境等密切关系,使考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这说明了高中化学教学中不能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而应注意化学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新型合格人才。
材中把原来“硫、硫酸”一章的标题改为“硫和硫的化合物环境保护”;增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插图,如“清澈的河水”、“受污染的大气”、“SO2的污染”、“酸雨对森林的破坏”、“大气环境问题”、“受污染而致死的鱼”、“保护水资源”等;同时增加了酸雨的产生、危害等内容,环境保护——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角色扮演活动;燃料的燃料及造成的空气污染等必学内容;增设了一些选学内容如酸再,pH的测定,大气污染及防治,空气质量日报、周报、水污染及防治;增设了一些研究性课题等内容。
从以上看出无论是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及新教材都对环境教育内容有了具体的要求,这是化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执行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化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二、从学生对环保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学校有必要加强环境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你所掌握的环保知识,主要从下列哪些渠道获得()A电视、广播;B报刊、杂志;C学校;D其他,其中只答一个A的占37.5%,答案中含A的占90.3%,而只答一个C的占2.3%,答案中含C的占21%。可见学生所知道的环保知识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获得的。而作为学生获得环保知识主要途径的电视中的环保节目学生专门收看的仅占14.8%,顺便看看有81.3%,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渡过的,在家的时间很少,回家后又忙于学习,能有多少时间看电视呢?可见他们能了解多少环保知识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环保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的。对于广播、电视中经常报道的和初中学过的一些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世界环境问题有70%左右的同学基本了解。而对于像“光化学烟雾、世界八大公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博帕尔事件”等世界重大污染事件,在调查中发现有45%~80%的同学都没听说过。特别是象赤潮,近几年在我国各海域都发生过,特别是我们省的大连海域曾发生过几次,电视中也曾报道过多次,居然还有27.3%的同学都没听说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有学生忙于升学考试,没时间看电视或家长不让看电视,更主要的是学校教学中此内容涉及的很少,再加上学生自己没有用心去学,学生当然就不知道或知道的太少了。另外,从学生参加的环保活动情况调查表明,对于学校或市里经常组织过的如“节约用水、回收废塑料”有95%以上的同学参加过或经常参加;对于象“不使用一次性餐盒、垃圾分袋处理、回收废纸、不使用发胶和使用无磷洗衣粉”等有70%左右的同学参加过或经常参加;而象植树和回收废旧电池这两项分别有51.4%和79.3%的同学没参加过。从这些数据表明环境教育应从学校和家庭中多开展,让学生去参与,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说明,学生的环保知识掌握的是较少的,也不系统,环保活动参加也很少。而学生的大部分活动时间在学校,我们的学校、老师给予学生的又太少了。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必须加强和重视学校的环境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忧患意识,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要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就应该让学生知道当今世界环境恶劣而对人类产生的危害。如英国伦敦的烟雾造成上万人死亡,是因为空气中SO2和烟雾造成的;日本的工业废水导致市民镉中毒;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的有毒物质泄漏,致使近2万人死亡;全球每天有近200种生物种群灭绝。
全球森林每年以6×109m2的速度递减,每年有6×1010m2的土地变为沙漠;海水污染,不断出现赤潮;酸雨使大片农作物死亡,使湖泊、河流中生物死亡,毁坏建筑物和文物古迹;我国目前,每天排放的污水达7000多万吨,而排放1吨污水就可污染14吨天然水。城市中大量排放的汽车废气,使空气中铅含量增大,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和发育,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后果。而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上看,有70%左右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要解决污染问题,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作为化学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加强有关内容的教学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止、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对科学技术有关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进行决策的跨世纪人才,使学生成为未来环保的主人。
(第二节 )环境教育发展状况
一、环境教育的涵义
有关环境教育的涵义,至今并未统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多数人开始接受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于1970年在内华达会议上提出的定义:“环境教育是认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它培养人们理解和评价人类及其文化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态度和技能”。
1974年芬兰国家委员会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在查米召开了环境教育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环境教育被定义为“是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一种途径”。我国的《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分册认为: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关于环境教育的权威界定。而在美国公共法律《环境教育行为法规中》则认为“环境教育过程涉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包括人口、状况、污染、资源分布以及消耗、保护、运输、技术和城乡规划与整个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无论哪一种定义,都突出了这样一点:环境教育应该使人们能够正确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1.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环境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中,并将它视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在各国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回顾、总结国际环境教育发展的历史,对促进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发展无不裨益。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从20世纪20~4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急剧增长,内燃机普遍发展,各种动力机车用油消耗量激增,重油在锅炉中的广泛使用,使石油污染日趋严重,成为环境公害的发展时期。进入50~60年代,由于煤和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的急剧增长,环境公害不断加剧,成为公害的泛滥时期。例如世界八大公害,多数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这时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如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在60年代初她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当代环境问题:人类不适当的生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中滥施农药、化肥,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生物圈的和谐。这种自然与环境的改变后果严重,不仅当代人类受到危害,而且影响整个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由她发起的有关环境危机的讨论,成为当代环境教育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一些中小学教师对环境问题较为关心,自发地开展一些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以唤起学生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关注。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尚处在萌芽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又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一系列环境教育会议。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认为:应该建立国际环境教育项目,环境教育的进行应采用跨学科的途径,在校内与校外都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特别是普通公民。从这一会议起,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觉醒。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环境教育从此逐渐开展起来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正式制定并实施国际环境教育计划(IEEP)。该计划阐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作用和目标、对象和内容、指导原则和实施手段,以及如何把环境教育纳入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去等内容。这一计划又促成了1977年在原苏联召开的第一届政府间的环境教育会议,并发表了《比利时宣言》。宣言指出,环境教育应当为一切年龄的人,在一切水准上,在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中提供。大众宣传媒介有责任将他们的巨大能力为环境教育发挥使命。1987年,在原苏联首都莫斯科召开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并制订了工作计划。会议建议,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关键10年,这时期是环境教育的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强调,人类在经济方面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形成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诸多领域的重大问题,而环境教育对于促进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会议提议开展一项全球性环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
1995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地中海地区环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处,在希腊、雅典召开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地区间研讨论,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时期成为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
总之,国际环境教育正在走向新的阶段,即由原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走向促进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
与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类似,我国的环境教育大致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83年;
1973年,在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推动下,以国家计划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8月)为标志,我国开展了环境保护的科普教育工作。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全国环境保护情况的报告”及《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该文件规定“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从此,中国开始了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中共中央于1978年底批转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和全国人大于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都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1980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使环境教育工作纳入了国家教育计划之中。并从1980年开始,陆续在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进行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教学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1983—1992年;
1983年底,我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环境保护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明确了公众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9月,国家环保局、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辽宁昌图联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交流及学术会”,会议强调了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1989年3月,国家环保局宣教司、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广东番禺县联合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座谈会”。在普通中小学、环境教育被逐步纳入教学计划,由第二课堂向一课堂过渡,并明文规定将环境教育安排在高中生的选修课中进行。1990年初,国家环保局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制订并落实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措施,提出了加快环境教育社会化的要求,促进了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这一阶段,我国的环境教育已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