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海洋尤其是近海变成了人类的垃圾场和污水池,各种各样的固体垃圾不断地向海洋中倾倒,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没日没夜地向海洋里排放,油轮泄漏使得附近海域变得乌黑一团……蓝色的海洋正在遭受污染,她已经到处伤痕累累了。
2003年11月13日,一艘悬挂巴哈马国旗的“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海域搁浅后,船体裂开了一个长达35米的口子,石油不断的大量外泄。这艘油轮装载的7.7万吨石油,外泄形成了一条5千米宽、37千米长的污染带后,继续向西班牙西北部海岸飘移,造成超过400千米的海岸受到污染。19日,油轮被大风吹到葡萄牙海域后断裂成两半,沉入1.5千米深的海底。大面积的石油覆盖在海面上,美丽的海滩被黏上厚厚的石油……
但这惊心动魄的场景仅仅只是海洋经历的无数践踏中的一段小插曲。可就是这小小的插曲,将对海洋生态系统千万的损害却是漫长的,在某一个时段来说,其影响甚至称得上是致命的。我们想想,在这样的海水里,那些鱼类、藻类要如何才能生存?在这片海域上空还能有清新的空气、自由飞翔的鸟类呢?这些被污染的海水如果继续流向其他的海域,又将造成怎样的后果?已经有科学家预测,即使用最昂贵、最先进的技术进行治理和补救,受污染的海域要想完全恢复原状,至少也要几十年。
我们知道,全球含水量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水就占97%;海洋的面积也占了全球面积的71%。因此,海洋在整个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造成的海洋污染仍然每天都在发生,就像上面我们将这类污染称为“威望”号事件,我们将这类污染称为“黑色污染”,那么海面上浮着石油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大的危害呢?这是因为大面积的石油覆盖在海面上,影响了大气中的氧气进入海洋,阻止了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增加了发生温室效应的几率,海洋上存在的油膜会大大减少进入水中的太阳能,这会导致海洋中大量藻类和微生物死亡,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此外,石油会黏附在鱼卵和鱼鳃上使鱼类大量死亡,许多海岛也因为翅膀黏附石油而不能飞行,被石油污染的鱼是要么得病死亡、要么品质下降,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可见,我们必须对在海域中的石油运输特别注意,防止“黑色污染”的出现。
除了油轮泄漏造成的“黑色污染”外,有时我们还会发现,原本蓝色的海水会呈现出奇异的红色。这时,你可千万别以为那是美丽的珊瑚礁景观,而实际上,它是海洋的另一种污染现象——赤潮。当海水中磷、氮等物质过多时,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如硅藻、鞭毛藻、黄绿藻、甲藻、蓝藻及戏藻等)、原生动物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其结果导致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呈现特征性红色(通常为红褐色或茶褐色),这就是赤潮。
那么到底“赤潮”有什么样的危害呢?赤潮的危害在于它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对发生赤潮问题的海域进行调查时会发现,鱼虾类的大量的死亡通常会伴随“赤潮”而发生,这是因为,许多赤潮生物会分泌出黏液,黏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再加上藻类的大量繁殖和死亡后分解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其结果导致鱼虾贝类窒息死亡。另外,大部分的赤潮生物(如甲藻类)还会解放出毒素,会使鱼、虾、蟹、贝、蛏等中毒死亡,严重时会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和生命安全。1992年,菲律宾马尼拉湾爆发赤潮,1个星期内有100多人因食用赤潮污染的海货中毒,其中6人死亡。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近海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加重,其结果导致海洋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大。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我国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只有4次,而1990年后的10多年间则有157起。仅2004年5月份,中国海域共发现赤潮34起,累计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其中以东海海域最为严重,其赤潮发生次数占全国海域的72%左右。
庆幸的是,海洋污染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从1979年以来相继制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港口的水域保护条例》等专门涉及环境保护及防止海洋污染的法律法规。我国还积极参加了以海洋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和系列活动,与国际联运社会一起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如发布《中国海洋政策白皮书》,召开全国海洋大会,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包括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全国青少年《走向海洋》宣传活动,海洋科技博览电视系列专辑《百万民众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宣传日活动等。另外,在赤潮频发的省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及时发布赤潮信息通报,预测养殖环境质量和水产品受污染状况,消除了人们对赤潮的恐慌,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有效地避免了因赤潮造成大规模养殖水产品死亡和人员中毒事件,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