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绘江南水乡春景的绝句,几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从科学原理上解释,这原本是春天两岸碧绿的杨柳倒映在水体中形成的美丽景色。但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却成了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名词。
作为我国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昆明滇池一向以山清水秀而闻名遐迩。西湖这个让杭州人骄傲的名字,2000多年来使杭州成为人杰地灵之地,令多少文人骚客驻足,写下传世之作。“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太湖流域作为江南水乡文明的发源地,历年来一直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地方。
可是现在,如果你到滇池、西湖或太湖去旅游的话,可能就会被它们黏糊糊、绿油油的水体以及昼夜散发的腥臭弄得游兴全无,你会产生深深疑问:千百年来被人们讴歌、赞美的美景怎么糟糕到如此境地?这种“春来江水绿如蓝”让我们如何能接受!
富营养化是导致这些水体变绿、发臭的根本原因。那么何谓“富营养化”呢?从字面来看,就是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太多了,好像人由于营养过剩而得了肥胖病一样。造成这种恶果的罪魁祸首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各种途径(生活污水、工矿业及畜牧和水产业排污、垃圾淋溶、土壤流失以及大气降水等)“输送”到水体之中,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也随之逐渐增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如相对安静与封闭的湖泊和水库,充足的光照和较高的气温)水体中低等藻类将呈现爆发性生长繁殖,其结果使得水体快速变绿、发臭,致使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问题已经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国在单位农田面积上施用的化肥量分别是俄罗斯的9倍、澳大利亚的8.2倍、加拿大的4.4倍,但我国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却只有30%~40%,其余60%~70%的化肥随径流进入湖泊、水库等水体中。
科学研究表明,在处于严重富营养化污染状态的淡水湖泊、水库中生长的优势生物是一类被称为蓝藻(蓝绿藻或蓝细菌)的低等生物,过度繁殖的蓝藻会在水体表面聚结成团或块,俗称“水华”或“水花”、“藻华”,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不利远远不只感官上的不悦,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突出表现在:发生“水华”的水体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其中蓝藻(主要有铜绿微囊藻、鱼腥藻等)毒素是主要罪魁祸首,长期接触或饮用这种污染水质将直接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发生过大型牲畜因饮用浓度高的“水华”水而死亡的事例;高等水生生物无法存活,一方面“水华”通过遮光作用导致沉水植物无法存活,另一方面发生严重“水华”水体中的鱼贝类也会因藻毒素的毒害、藻类分解的引起水体缺氧等原因而大量死亡,导致经济损失严重;由于水体发绿发臭且透明度很低导致其景观效应严重恶化,根本无法满足旅游、休闲等活动的基本要求。另外,发生严重“水华”的水体将给自来水厂的生产带来十分严重的恶果,如堵塞取水口和滤池,增加制水成本,使自来水带有异味并危害居民健康等等。太湖梅梁湾1990年夏天蓝藻大爆发堵塞了水厂的取水口,因供水不足,迫使工厂停产,造成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供应也发生困难,出现了住在湖边无水喝的尴尬局面。
近20年来,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污染发展十分迅速。调查资料显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大多数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富营养湖泊仅占5.0%。但到了80年代末,富营养湖泊所占面积比例就急剧增到55%以上。1996年26个国控湖泊中,总体富营养化的程度高达85%,其中滇池、巢湖、太湖等淡水湖泊已经处于重度乃至极度富营养化状态,并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面对如此大敌,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着手花大力气去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但是这不可能一夜之间立竿见影。
那么,该怎样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呢?方法有很多。俗话说“病从口入”,既然氮和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发生“水华”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首先必须严格控制氮、磷等营养物质向水体中排放,具体做法有提高污水处理的脱氮除磷效率、尽量不用或少用含磷洗涤剂、科学使用化肥、严格控制水产养殖规模并合理确定投饵量、对污染底泥进行疏浚等等。
在太湖治污的“零点行动”中,我国许多媒体曾尖锐指出我们日常使用的合成洗涤剂已成为地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那么,合成洗涤剂与水体富营养化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合成洗涤剂主要由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助剂或溶解助剂两部分组成,其主要洗净作用是由表面活性剂完成的,助剂的作用是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分为有磷助剂和无磷助剂两种,合成洗涤剂也据此分为含磷和无磷两种类型。含磷洗涤剂以磷酸盐(三聚磷酸钠)作为主要助剂,而无磷洗涤剂是通过重组产品配方和使用4A沸石采取代磷酸盐的助剂作用,属于一种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绿色环保产品。
含磷洗涤剂中的磷随洗涤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去以后,使水中含磷升高,使水质出现富营养化。与氮相比,磷污染的危害性更加严重,因为水华爆发对氮、磷的需要量比例大约是10∶1。由此可知,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与水体富营养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据有关专家分析,现在我国每年生产230万吨洗涤剂,消耗三聚磷酸钠45万吨左右,如果按平均15%含磷计算,每年就有6万多吨的磷排放到地面水中,而1克磷就可使藻类生长100克。因此,从源头控制磷的排放是预防水体污染的最有效手段。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在各自的国内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和销售。而在国内,消费者环保意识尚有待加强,而且由于无磷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生产成本与有磷洗涤剂相比又高出20%~25%,所以成品价位较高,加之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使无磷产品没有为广大消费者接受,目前国内其年产量只有7万吨左右,还不到洗衣粉总销量的十分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禁磷的呼声越来越高。继太湖、滇池、西湖磷污染较重的三大淡水湖流域全面禁止使用、销售有磷洗衣粉,深圳市也开始全面禁磷。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每个企业的应尽义务,需要政府重视,企业出力,消费者参与。爱护环境,保护家园,人人有责,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一起倡导和使用无磷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