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45109300000022

第22章 真金不怕火来炼——忍恶扬善二(7)

斗勇斗智,在“忍”中“不忍”,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这不失为一种智谋。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洪福齐天,因为他曾出过天花,获得免疫的功能,幸运地被定为皇位继承人。他即位后,号康熙皇帝。

刚坐上金銮殿宝座的康熙帝,因为年龄尚小,还不能亲临朝政,朝政开始由4名顾命大臣共同管理。但是不久,武将出身、性精粗暴的鳌拜却一枝独秀起来,他不仅残害异己,垄断了朝权,连小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根据满州人的旧例,康熙帝满14岁那年举行了亲政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帝,坐的依然是一条冷板凳,鳌拜继续大权独揽,我行我素。

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苏克萨哈是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的4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忌恨。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帝说:“苏克萨哈图谋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

康熙帝心里明白,鳌拜又要清除异己了。但苏克萨哈是先帝遗命的辅政大臣,也是制约鳌拜的一张王牌,康熙当然不同意,便说:“苏克萨哈是朝廷命臣,众望所归,你说他‘心怀不轨’,又拿不出有力佐证。对这样的大臣,不能轻开杀戒!”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因此只能忍着。虽然表面上看一个要杀,一个不准杀,谁也不肯让步,但是其实还是鳌拜势力更大。鳌拜一气之下,袖子一甩,扬长而去。满朝文武,人人惊恐,没人敢吱声。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传令绞杀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了他的一家人。康熙听到苏克萨哈被处死的消息后,气得两眼冒火,决心要废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但是,康熙心里明白:鳌拜的羽毛十分丰满,他掌握朝廷军政大权,亲信党羽遍及朝廷内外;而且身高力大,武艺高强,平时行动总是戒备森严。康熙帝深知要取鳌拜绝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事变,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一夜的斟酌,康熙帝定下翦除鳌拜之计。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帝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昨天的那一场争执。鳌拜心里却暗自得意:皇上到底还是个小孩子,你一硬,他就软下来了。实际上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康熙帝高明的地方,先忍一步为的是以图最终的胜利。没过几天,康熙帝给鳌拜晋爵位,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们加官晋爵,鳌拜心里十分高兴。康熙帝一面故作软弱无能,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灵敏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角力摔跤。康熙帝自己也加入摔跤队伍,同小太监们对阵取乐。消息传到宫外,大家只不过认为是小皇帝变着法子闹着玩罢了。鳌拜进宫奏事,见一小太监们练习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也认为是小皇帝瞎折腾,闹着好玩。

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机敏,善于忍耐,康熙确有过人之处。正是这样才使得自己把握了主动权,所以从表面上看朝中大事一切都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信任,鳌拜渐渐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监们,技艺逐渐纯熟。康熙见时机已到,决定对鳌拜下手。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鳌拜,说是有要事商议,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哩,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挨近了鳌拜身边,说时迟,那时快,大家一拥而上,拉胳膊拽腿地将毫无防备的鳌拜推倒在地。

鳌拜很快反应过来,感到大事不妙,急得挣扎反抗时,十几个小太监已牢牢地把他制伏在地,哪里肯让他脱身。他们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康熙正言厉色地对躺在地上没法动弹的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下场,是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等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绝不宽待。”鳌拜自知难逃一死,紧紧地闭着双眼,一句话也不说。为人臣的,不知容忍,公然犯上,自然是惹恼了主人。这是鳌拜不知忍狂制傲的后果。康熙能够忍耐一时,表面上佯装懦弱,退守一步,是为了最后的胜利。

十、仇仇相报何时了——仇争之忍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训了一番,最后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给郭进处置。有很多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兆汉国来侵犯,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的确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若是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若是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

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别人肯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你。宽大自己的仇人,仇人会良心发现,必会找机会以死相报。

因为你不记他的过错,给他以希望,他要报恩的感情存于胸中,因此一旦他的能量、才技被发挥出来,就能干一番大事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一大贡献。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人,与郭进不杀自己的仇人相比,难道不是太愚蠢了吗?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那时苏不韦仅仅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可是事不凑巧,没有办成。不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地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最终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已经不可能杀他,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未过多久就吐血而死。李皓只因一点私人恩怨,则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小仇,最终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后气愤而死,被天下人笑话,实在是太愚蠢了。

春秋时楚悼王死时,贵戚大乱,攻打吴起。吴起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前伏在尸上,要杀他的人就用箭射吴起,用刀刺吴起,当然也就自然而然地射中、刺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登上王位以后,下令把所有作乱的人都杀死,由于吴起的死而犯法灭族的就有70多家。

吴起也是一个能记仇的人,自己死了还能想出办法来为自己复仇。可是以仇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呢?因此古人说:“血气之初,寇仇之恨。报冤复仇,自古有闻,不在其身,则在子孙。人生世间,慎勿构冤。小吏辱秀,中书憾潘。谁谓李陆,忠州结欢?霸陵尉死于禁夜,庾都督夺于鹅炙。一时之忿,异日之祸。张敞之杀絮舜,徒以五日京兆之忿;安国之释田甲,不念死灰可溺之恨。莫惨乎深文以致辟,莫难乎以德而报怨。君子长者,宽大乐易,恩仇两忘,人己一致。无林甫夜徙之疑,有廉蔺交欢之喜。噫,可不忍欤!”这番话意思是说:“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最容易埋下怨仇的祸根。报仇雪恨,自古就不断发生。对其本人报不了仇,则泄恨于他的子孙。人生在世,应慎重言行,勿结怨仇。小吏孙秀受辱而终得报仇,吕壹结怨于潘浚而不免被诛。谁又能料到李吉甫和陆贽,最后在忠州释怨结欢?霸陵尉的被杀,是由于禁止李广夜行;庾悦被夺兵权,是因为昔日未给刘毅鹅汤。一时积下的忿恨,酿成以后的大祸。张敞之所以杀絮舜,纯是因为恼怒于絮舜说他只能做五天京兆尹的话。韩安国不记恨于死灰可溺灭的侮辱之言,没有报复田甲。最惨的事是罗织罪名导致人死地,最难的事是以德报怨。君子长者,宽容平易,可以不记恩仇,使别人和自己和谐一致。因而没有李林甫那种一夜数易寐地的疑虑,唯有廉颇、蔺相如交欢的喜悦。唉,怎能不忍呢!”

古人对于仇争是不赞成的。他们赞成和提倡的是互相的宽容和谅解,反对彼此无休无止的结怨、成仇、争斗,那样对个人无利,对他人也有害,对社会一样没有任何好处。

无论古今与人结仇结怨,只因一点小事,就把别人的过错牢牢记在心中,这是不能忍仇的行为,这样做只可以让人看到其心胸的狭隘,不足以共事罢了。

西汉人李广,是陇西成纪人,曾经担任汉朝将军。有一次,他因兵败关进狱中,罪当处死,后交纳赎金免死,成为老百姓,在蓝田县南山中隐居,以狩猎为生。一天晚上和别人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的守官喝醉了酒,喝斥李广停下来。李广的随从说:

“这是原来的李将军。”守官说:“现在将军都不准晚上行路,何况以前的将军呢。”守官阻止李广,让他住在亭子里,到天明才放他走。不久,匈奴人打进辽西,杀了太守。后来李广又被任命为右北平郡的太守。李广把霸陵尉召到军营并杀了他,之后上书皇上谢罪,可是皇上并没有怪罪他。皇帝没有怪罪李广的原因,并不是他没有错误,仅仅是暂时要用他罢了。这样不能忍怨,枉为一个大将军。西汉人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汉宣帝时任京兆尹,很善于处理盗贼及谋反之类的案件。甘露元年,杨恽被诛杀,大臣们上奏说张敞是杨恽的同党,不应再任京兆尹。皇上爱惜张敞的才能,没有准奏。张敞派捕掾絮舜去检验一件案子,絮舜认为张敞因被弹劾而终将免职,不愿为张敞办理此案,就私自跑回家。有人劝告絮舜,他说:“张敞只能再当5天京兆尹,怎能查办案件。”张敞听了这话,就收絮舜入狱,日夜审训,最后把他折磨死了。这时正是立春时节,碰上朝廷派出查办冤案的使者,絮舜家里的人抬着絮舜的尸体上诉。使者上奏说张敞滥杀无辜,皇上就免去了张敞的官职,贬为平民。张敞则没有李广那样幸运,因为报复杀死了他人,落得一个贬为平民的下场。

韩愈的文章《复仇状》中说:儿子为父亲报仇,在《春秋》、《礼记》、《周官》以及诸子史集中都有记载,都没有非议责难这种仇。若是不允许复仇,就会伤害孝子的心,违背先王的教导;若是允许复仇,人就会依此而杀人,并且没法禁止阻挡这种局势。《周官》说:“凡是依据正义而杀死人,不许复仇,否则处以死刑。”《公羊传》说:“父亲如果因冤枉被杀,儿子复仇就是允许的。”孟子说:“杀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了他的父亲;杀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了他的兄长,吴国报越国携李之辱,越国雪吴国会稽之耻即属此类。”

还有天下另一种仇,那就是罗织罪名而置人于死地,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挖空心思诬陷无罪之人所结下的仇恨。下面几个例子都是这样一些小人与人成仇,或者是借机报复成仇的。

晋人庾悦,安帝时做江州刺史,刘毅做预州都督。最初,刘毅在京口时,家里很贫穷。

一次他和朋友在东堂练习射箭,庾悦当时是司徒长使,来得晚,可是一来就占了东堂。大家都回避庾悦,唯有刘毅不走。庾悦的饮食很丰盛,可一点也不给刘毅吃。刘毅向庾悦要鹅汤喝,庾悦说:“今年还没有孵出小鹅,哪里有鹅汤给你喝?”刘毅因此记恨于此事。等到庾悦做了江州刺使,刘毅就要求以豫州都督的身份兼管江州,皇上并不知就里,下诏答应他。

刘毅上奏说江州是内地,应以安定百姓为要务,不应驻军来扰乱人民,于是迁庾悦去镇守豫州,而庾府文武3000多人,全部归入刘府。庾悦最后由此愤恨而死。

这样做得不偿失,自己没有获得益处,别人也受到了损害。因此人应该是以宽怀待人,否则总是害人,最终也会害己。

唐朝李林甫,是玄宗的丞相。他妒贤嫉能,排斥压抑那些胜过自己的人;他本性险恶,人称“口蜜腹剑”。若他当晚独自坐在偃月堂沉思,肯定第二天会有人被杀。他做丞相十几年,暗中残害许多忠良之臣,因而结下许多仇怨,所以总担心会遇刺客,出门有100多人的卫队保护,执金吾清道净街,前驱可达几百步之外。住所里加固房屋,设多重墙,就如同防大敌一样。睡一晚上,要转移几个睡处,连家里人都不知他到底住在哪儿。

李林甫实在是不知忍受妒嫉,而由妒生恨,由恨害人,害人则结仇,以致于吓得每天不得安宁,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的确,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以德报怨,不记前仇,宽怀待人。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去忍受住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对自己的背信弃义,没有大志,没有高尚修养的人是做不到的。

西汉人韩安国,字长孺,是成安人,曾在梁惠王手下当大夫,后来犯罪入狱,狱中的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说:“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田甲说:“果真如此,我就用尿熄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一职空缺,汉朝派使者韩安国为梁孝王内史。田甲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恐惧,就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职,我就杀他全家。”田甲负荆请罪,韩安国笑着说:“你这种人还值得我去报复吗?”唐代李吉甫,凭着祖上的功德,补了一个太常博士的缺,他很精通典章制度,因此李泌、窦参都很器重他,待他很好。当时陆贽怀疑他们是一党,就奏明皇帝,让李吉甫出任明州长史。后来陆贽遭贬到忠州,宰相想加害陆贽,起任李吉甫为忠州刺史,以图让他惩办陆贽。李吉甫到任之后,把从前的怨仇置之脑后,反而与陆贽结为好友,当时人们因而都很敬佩李吉甫的气度。仇恨越积越深,仇争不忍,则会以仇报仇,无休无止,这样对个人,对事业都没有益处。要忍仇不争,做到以德报怨,确实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可以认识到仇争的害处,相信大多数人都可以尽量地化解矛盾,团结共事。

十一、强不横弱不畏——暴虐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