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45109300000058

第58章 芸芸众生和为贵——忍气求和二(3)

这种忍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有对于后来者居上的让贤,有对于各种新观念的默许,有对于某些在客观上伤害了自己感情的青年人的言行的宽容,也还有对于青年人敢想敢干的首肯……。这里,也许有我们长辈们很难理解的东西,可能会出现令长辈们难堪或下不了台的场面,还可能会出现某种能接受的行为和观念等等。长辈们会感到奇怪,觉得担心,甚至会有一种恐惧感。但是,哪怕是一种对立,只要不是犯罪和违法,而只是在新时期的一种理解上的差异,我们的长辈们也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同尊严去限制他们,去束缚他们,或用自己的地位去压制他们。这里,特别需要一种忍,一种宽容,一种平和。

应该认清的是,这种忍、宽容和平和,决不只仅是一种顾全大局,也不是为了委曲求全,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技巧。中国有句古话,说的是“六十耳顺”。有人将它理解为到了这个年龄的人,对什么都不介意了,可以达到一种听之任之,我自巍然不动的境界。其实这只是对这句古老格言的一种最肤浅的理解。这句格言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一种人生智慧的结晶,指的是有了六十岁的风风雨雨,有了一个甲子的坎坷经历,还有何不能理解的呢?又还有什么不可以洞察的呢?既然如此,又如何会为一些小事而大动肝火,以己之见来约束后来人呢?很显然,有过如此丰富经历,曾经过沧桑巨变的人,眼望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目睹了山外之山,天外之天,以及可畏的后生,又怎么会以自己的老朽和暮年去对抗青春的冲击呢?他们懂得,只有对青年人的追求和自我表现采取一种相对宽容和超脱的态度,才是真正明智的活法。而那种自认为自己比青年人多吃了几口饭,多活了几年,因此自认为自己就一定比后代们高明的人,实际上是最不高明的,也必定受到青年人的唾弃。

诚然,青年人应当尊重长辈,认真地向自己的前辈们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长处。可是,既然是青年人,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面向未来的一代,就不能不与自己的长辈们有所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我们的有些长辈们也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也能够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支持和理解青年人的创造和冲动。然而,即便是在理智上能接受这种道理的情况下,有些人却经常由于情感上的障碍而导致了某些不合理的举措。例如,有时觉得自己的主意被否定,但青年人的意见被采纳之后,便会形成一种恼羞成怒的状态,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常常多疑地把青年人某些行为和言行看成是指向自己的一种挑衅;假如要是青年人与自己发生了争执,那么,就算是自己已经在道理上输给了对方,在心里和嘴巴上也绝不愿认输等等。这里,就不能不是一种糊涂了。实际上,在这样一种场合上,即便是自己主观上受到了一种伤害,也不必太介意。而忍让和宽容反倒是可能赢得青年人的敬佩。反之,一味地固执己见,就算在有道理的情况下,自己的意见也不易为青年人接受,而且会导致对方的反感。

长辈和晚辈都应当忍让,长辈不能小看晚辈,从历史的长河中可知,有些后生也是可畏的。

群雄并起、政治纷争的战国时代,为发挥人的各种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很多有所作为的谋臣策士,或竞相游说于宫廷、相府,或策划运筹于帷幄、密室,纵横捭阖,如鱼得水。

在战国人才济济的策士行列之中,一个只有12岁的少年甘罗,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尽管地处西陲,但由于实力大增、积极扩张,从而成为雄视中原,令东方各国深感震恐的虎狼之国。战国末期,秦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

这时在秦国当政的吕不韦利用燕的弱小,逼使燕王接受了一个“协议”:燕太子丹前往咸阳做人质,秦派张唐去燕当相国。秦国的目的是为拆散燕赵联盟,从而夺取赵国的河间之地。这个使燕受制于秦的“协议”,虽然燕王内心一百个不愿意,但慑于秦国的淫威,也只好接纳。

对于这种安排,张唐有喜亦有忧,喜的是沙场血战一生,终于圆了为相之梦;忧的是去燕国必须通过赵国,而赵国上下对张唐却恨之入骨。早在秦昭王时,张唐攻打赵国,那几仗,赵国输得很惨了,赵王曾以“五百里之地”悬赏张唐的脑袋。要通过这样的国家去上任,岂不凶多吉少!权衡之下,张唐只好割舍相国之职,但也不好向吕不韦吐露心曲。

吕不韦正处于权力顶峰,在秦国是说一不二的人,但在任命张唐的事情上却碰了软钉子,三番五次劝张唐全都没有结果,使吕不韦又气又急,闷闷不乐。

甘罗这时是吕不韦的门客,他见吕不韦坐在一旁生闷气,便凑上前去问:“相国这几天为何一直心事重重?”吕不韦平时对善解人意的小甘罗就十分疼爱,这时听到他关切地询问,露出了喜悦之色,对甘罗说:“用尽了软的硬的,才取得了对燕国外交攻势的很大成功。最合适的燕相人选是张唐,可没想到张唐不肯前往,这将打乱我们整个的计划。先是我保荐张唐的,君王这些天几次问我张唐赴任的事,我正感到左右为难呢!”

“让我去劝劝他,您看如何?”甘罗听完了吕不韦的话后,微笑着说,显得非常自信。

“你?我亲自跟他说过几次,都说不动他,你一个小孩也能有办法叫他前去上任?”吕不韦不无诧异地上下看着甘罗。

甘罗对吕不韦说:“您不是常常鼓励我说:有志不在年高吗?我已经12岁啦,再说,我还没有去,您何必就将不行的结论下在前面呢?”

吕不韦见甘罗话语机辩,就允许让甘罗去试一试。

甘罗马上去见张唐。张唐并不把吕相国的年轻门客放在眼里。甘罗进屋后,张唐只是抬了一下眼皮,示意他坐下。甘罗开口就说:“我是特地来吊唁您的。”

张唐没好气地说:“小孩子满口乱言的。我同我的家人都好好的,您来吊唁什么呀?”

甘罗接口问道:“您的功劳同白起将军相比,哪个大?”白起是秦昭王时的名将,曾率秦军打败过韩、赵、楚的军队,为秦国夺得大片土地,被封为武安君。

张唐一听拿他同白起相比,连忙说:“武安君南征北讨,战必胜,攻必克,我的功劳怎么能同他相比呢?不能比,不能比!”

甘罗又问道:“昭王时的相国范睢,跟吕相国相比,谁更得到君王的信任呢?

”张唐不加思索地说:“范相国自然不如吕相国了。”

甘罗接口说:“既然您知道自己的功劳远不如白起,也明白吕相国的权力超过当年的范相国,那么,我明白地告诉您,您已经大难临头了。”甘罗顿了顿又说:“范相国当时决定进攻赵国,武安君不赞成,后来被逼而死。这件事您不是知道得十分清楚吗?如今,吕相国几次要您去燕国挂相印,这是一件功在国家,利在自己的荣耀之事,而您却推三阻四,抗命不去。吕相国假如动了气,您的下场还会比武安君好吗?”

张唐顿时神色大变,冷汗涔涔,他急忙起身对甘罗说:“我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多谢小先生对我的提醒,我现在就去找吕相国,然后立刻到燕国赴任。”

吕不韦认为棘手的事,却被甘罗十分轻松地处理好了,他十分满意,于是就将甘罗推荐给秦王。

年轻的秦王见甘罗英气勃勃,少年老成,非常高兴。甘罗从容自若,对答如流,秦王为秦国有这样的少年英才而感到骄傲。甘罗提出:要去赵国先为张唐疏通一下。秦王问道:“你见了赵王怎么说呢?”甘罗对秦王说:“在这种场合讲话,全靠随机应变,现在哪知到时会碰到什么情况呢?但我保证到时不辱王命就行了。”

甘罗带了10辆车马和100个随从,用大夫的官衔出使赵国。赵王亲自出城20里,迎接来自强邻的使臣。可当他看到甘罗只是个孩子时,心想,这秦国也真是胡闹,派这么个小孩子来。落座后便随口问道:“小先生年龄还小吧?”

甘罗说:“我已12岁了。”赵王一听于是半开玩笑地说:“你们秦国不是派你来玩的吧?”

甘罗听出了赵王的弦外之音,马上回答说:“秦国用人,因人而异,年龄大的派做大事,年龄小的派做小事。我年龄小,所以被派出使贵国。”

赵王见甘罗年龄不大,却言辞很锋利,落落大方,不敢再说自讨没趣的话了。

于是转入正题,问道:“既然你作为使臣来我国,请问有何见教?”

甘罗问赵王:“燕太子丹已经到咸阳做人质的事,您听说了吗?这表明秦、燕之间精诚合作;而您赵国夹在中间,处境总是不妙吧?”赵王一怔。甘罗话锋一转说:“秦王真心想同赵国而不是同小小的燕国结盟。”

甘罗说:“秦、燕联盟的目的,无非是想得到河间之地而已。现赵国如有诚意与秦修好,只要献出河间五城即可以。从表面上看赵国是吃点亏,实际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呀!您想想看,这样一来,秦、燕联盟瓦解,秦、赵结下交情,成为友好邻邦。以后,兵少力弱的燕国失掉秦国的后盾,又怎么抵挡得住大王的兵锋,那时您赵王所得,又何止是五城而已?”

爱打小算盘的赵王与大臣一合计,觉得这笔交易十分划算,于是同意把河间五城割让给秦国。秦国达到了目的后,真的把太子丹护送回燕。赵国趁机挥师直指燕国上谷(今河北中部和西北部),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燕国30座城池。

可赵国不敢独吞,又主动送给秦11城。

秦国不用一兵一卒,得到了垂涎已久的河间之地及上谷11城,在统一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甘罗的聪明才智深得秦王的赏识,甘罗不仅被破格拜为上位并且重新获得祖父、秦国前名相甘茂的封地和住宅。

当然,晚辈更不应无视长辈,晚辈要想成为后起之秀,得需要长辈的指点和帮助。

张良的祖先都是宰相,前后侍奉了五代韩王,自己稍大时,韩被秦灭亡,因此立志要报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路过博浪沙时,张良聘请大力士用重120斤的铁槌攻击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

张良来到南方,来到徐州以东的下邳。就在他要路过人烟稀少的一座桥时,一个老人站在前面,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年轻人,到桥下帮我捡鞋子。”张良对他的无礼十分生气,但念他是一个老人,生气也没有用,只得默默帮他捡起鞋子。

老人紧接着伸出双脚说:“给我穿上。”

张良此时虽然生气,但却注意到这个老人好像是在有意考验自己,于是弯下腰,为老人穿上鞋子。

“年轻人,你是个十分有前途的人,5天后再到这里相见。”老人说完后就离去。

5天后张良依约前往,但老人早已经在桥上等候了。

“与长者相约,怎可迟到?”老人大声叱责他。张良并未生气而是向老人道歉。老人说:“5天后再来。”

5天过后张良到时,老人又早已在那里等候了,他再次遭到老人的责骂,老人同他约好5天后再来。张良第三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不久,老人也来了。

“嗯,今天你总算先到了,真是好个性。”老人从怀中拿出一本书出来交给张良。

“这本书给你,仔细研读后,你一定能成为帝王的军师”。

“能让我知道你的大名吗?”

“我没有问你的名字,也没有问的必要。假如你想知道我是谁,日后在经过济北谷城山麓时会看到一块黄石,就把它当作是我吧!”老人说完马上就走了。

东方天空逐渐露出曙光,张良看见这本书封面上写着“太公望兵书”几个字。

张良整研习此书,探讨兵法的奥秘。

张良后来有机会到谷城山上去,真的看到一块黄石,张良从而建庙供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身亡,幼子胡亥即位。二世皇帝胡亥即位后只是个傀儡皇帝。赵高凭先皇帝的宠臣自居,杀了始皇帝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秦王朝陷于混乱之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农民900人在蕲县起义,以此为契机,各地都相继起兵。楚将军项燕之子项梁,以兄之子项羽为副将军,在会稽郡兴兵,由吴中向北进发,渡过淮水,拥兵7万。泗水亭长刘邦,在江苏徐州的沛地以红旗为旗帜,集结3000人起兵。天下逐渐陷于混乱之中。

“到底要帮助谁灭秦成为新帝王呢?”张良一边收集各地的情报,一边慢慢地等待机会。知道刘邦军队驻扎在下邳西边近效后,张良去见刘邦。他震慑于刘邦的帝王之相,从而决心要帮助刘邦。

张良追随刘邦西进,大破秦军,进入函谷关,直捣灞上。秦三世子婴于是投降,始皇帝所建立的秦国最终灭亡。

此后张良又助刘邦脱险鸿门宴,退守汉中烧毁栈道,可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都得意于那位老人赠送他的太公兵法。

在秦时张良曾经不满秦始皇的统治,而逞一时之勇去暗杀始皇,结果失败了。

血气方刚的他,要不是能尊老敬贤,又怎么能忍受到人的训斥,为别人拾履?没有圮桥拾履,他又从哪能得到太公兵法研读,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位有大智慧的谋略家呢?

在历史上,有不少虽然年龄很小,可才华很出众,作长辈的不能小看他们。

出身于圣人门第的孔融,自幼聪明过人,机智敏捷。

孔融10岁时,跟随父亲来到京都洛阳。当时,洛阳城中有个声名卓著的大名士叫李膺,他不仅居官显赫,任朝廷的司隶校尉,主管对京城洛阳一带郡县百官的纠察大权;并且由于他的周密策划,一举清除了干预朝政的宦官集团,一下成为洛阳士大夫归向的中心。

才情高雅、为官方正的李膺,为避免卷入朋党倾轧的政治漩涡中,一直不肯与人多交往。一般士人要是能踏进李府大门,受到李膺的接待,便被视为“登龙门”了。

东汉时期,士人要想得到出路,非要名人品评推荐不可,能得到名声越大的人品评,价值也越大,因而,李膺尽管是门禁森严,但登门造访的士人依然不可胜数。

孔融慕名前往拜访这位大名士。一天,孔融独自一人来到李膺府邸,他对李府高大的门楼连看也没看一眼,就大大方方地走进去。

守门人把孔融拦下,不客气地说:“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就往里直闯,你要找谁?”

孔融从容不迫地说:“这不是李府君家吗?我与李府君是世交,从山东来京都,特地府上拜访他。”

守门人见孔融出语不俗,将孔融上下打量一番,见他衣着入时,仪态雍容,目光炯炯,神色自若,人虽小口气却不小,想他绝不是等闲之辈,从而进去通报。

李膺正在客厅与来客交谈,听说世交来自山东,就让人快请进来,并亲自到客厅门外迎接。当他看到来客竟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小孩子时,不禁感到很奇怪。

李膺看着孔融走进,忍不住问道:“我不认识你呀,你同我是怎么个世交法呢?”

孔融向前走了一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孔仲尼的第二十代孙,您是李伯阳(即老子)的后世。从前二位先公在世时,曾经是亲密的师友,我同您自然就是世交了,我这样说,难道不对吗?”

历史上孔子是曾向老子请教周朝礼仪制度。李膺见孔融机警而有稚气的脸,听了孔融一番解释,不由得笑了。李膺心里清楚,孔融是怕被自己拒之门外而寻找了这种的借口,他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说,孔圣人在中国可是一块响叮当的“金字招牌”,与孔圣人的后人交往,也是应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