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45109300000059

第59章 芸芸众生和为贵——忍气求和二(4)

从而,李膺一面客客气气地将孔融邀进客厅,一面不住口地向客人介绍夸赞孔融,在座的客人也用很惊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这孔圣人的后裔。而孔融面无惧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问孔融读什么书,以及孔府中的一些情况。孔融一一简要、清晰地予以回答,应对自如,妙语连珠,李膺同客人无不称奇。

正在此时,太中大夫陈韪进来了。他见大部分是熟悉的人,便施礼坐了下来。

邻座的一个官员把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陈韪。

陈韪抬眼看看孔融,十分不以为然,故作持重地说:“还是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值得这般夸奖的。有的小孩子就是这样,小时候口齿伶俐,显得很聪明;长大了不一定就聪明,也不一定就有多大的出息。”

陈韪的话刚落音,孔融马上向陈韪施了个礼,说了一句:“这样说来,先生您小时候定是很聪明的了。”话语中隐含的讽刺意味十分浓,其弦外之音是:您如今可很愚蠢!

陈韪毫无准备,一时竟无言来对,不觉脸也红了。老于世故的太中大夫,出其不意地受到小孩子当众不客气的反唇相讥,也不好发作,只好尴尬地笑笑,连声说:“聪明,聪明。”李膺同客人们由此更加佩服孔融的口才与机智。

后来,孔融真的学有所成,成了文学家,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陈韪不知道作为一个老于世故并且很有身份的人,不应依仗自己的地位才学小看他人,不忍这一点,反而是自己受到了别人的嘲讽。

长辈同晚辈之间相互忍让,各自发挥所长,在历史也不乏其例。

唐朝中期的李泌,先后辅助过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以善于出谋献策而得到重用,以不贪恋权位而得到信任。同时,李泌也因为清廉能干、聪明过人而遭到同行中的一班庸才的嫉妒、诋毁和攻击。他的一生,很富传奇色彩。

李泌在幼年时便聪明异常,7岁时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文思奇巧,才情洋溢,声名远播。唐玄宗在开元十六年征召李泌进京。他入宫进见时,恰好碰上唐玄宗与魏国公张说刚下完棋,残局还摆在棋盘上。唐玄宗示意张说出道题来考李泌,看看他的才能怎样。

张说眼睛在棋盘上一瞄,用棋为题问李泌:“你能用方、圆、动、静四个字来比喻奕棋的道理吗?”

李泌眨了眨眼睛,从容地对张说说:“请大人将要求再说得明白,具体点。”

张说说:“可以这样说,方,好比棋局;圆,如同是棋子;动,是指把棋走活;静,就是指死棋。”

李泌听了张说的话,立刻接着说:“这么说来,方,好比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圆,好比是运用智慧、谋略来调兵遣将、部署战阵、陷对手于困境;动,即具体调动棋子,使其到位,而调动棋子又就象使用人才一样,要使用得恰到好处;静,好像大战之后的平静。下棋之时,每动一步棋,都朝着胜利的方向努力,而每步棋都有是一个攻势,对手自然只有招架之力,结局自然就能克敌致胜了。”

这样一番话,出自一个7岁小孩之口,不能不令唐玄宗同张说感到惊讶。

唐玄宗高兴极了,立刻派人从国库里搬出上等绫绢,赏赐给李泌;并专门派人到李泌家中,宣读皇上的圣旨,要李泌家人对李泌“好好加以抚养,长大后为国家所用”。

唐玄宗的宰相张九龄,很器重小李泌,常派人将李泌接到家中,来客访谈时,也让李泌坐在一边,不让李泌离开自己一步。张九龄当时与严挺之、萧诚二人的私交都十分好,但严、萧二人相互交恶,势如水火,各自都不止一次地在张九龄面前诋毁对方。

这天晚上,张九龄倒背着双手,在书房里一边慢慢地踱着方步,一边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严挺之这个人尽管敢于说话,但个性强了些,说起话来也未免尖刻、不饶人。萧诚则性情随和,尽管能耐不大,但容易相处。”说完就打算派人去喊萧诚来府上一谈。

此时,正在一旁的李泌听了张九龄的话后,忍不住对张九龄说:“先生出身于布衣寒士,而以刚正、直言立身,因而,才备受皇上信任,托以朝政。您如今却打算与萧诚多来往,这不是与先生开始为人处事的初衷相违背吗?再说,严挺之坦率,说话不留情面,朝中不少大臣说严挺是您当年的影子同化身。您身为宰相,举朝瞩目,至于您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不仅会反映您的为人,也会影响到整个官场的风气,不得不慎重啊!”

张九龄听了李泌的话,反复掂量了一番,觉得李泌的话十分有道理,于是立即改变了原先的主意,开始区别对待严、萧二人,尽量接触严挺之并疏远萧诚。

此后,张九龄呼李泌为“小友”,这一老一小结成了忘年之交。

张九龄深知为长之道,他不轻视年龄小的李泌,而是诚心听从他的意见。李泌也是当仁不让,敢于直抒自己的胸襟,他们都知长有长要忍的内容,幼有幼要克制的地方,因而才能结成忘年之交。

四、浓厚的手足之情——兄弟之忍

友谊至深经常以手足之情形容;相知相识常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多少绿林好汉结为兄弟;多少草莽英雄歃血为盟拜为金兰之交……这手足之间仿佛凝结着很深的人间亲情。可是,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有许多比那些结拜兄弟多一层血缘维系的兄弟姐妹、却不能如朋友那样相亲相爱。虽然,像《七步诗》感叹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哥哥;《义不容情》中那没有半点人性的弟弟;《重返伊甸园》中伺机谋害姐姐以争夺财产的妹妹;自私自利把双目失明的未婚夫交给孪生妹妹照顾的姐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可是,君不见多少人为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而深感不平;多少人为要受兄长的“管制”而感到不自由;有多少人为不做到长辈所要求的为弟弟妹妹做出榜样而苦恼;有多少人为不能成为众人眼里的乖弟妹而时常受到父母兄长的训诫;有多少人由于背负着长久以来形成的对于长子长女的有一定偏颇的认识而痛苦;又有多少人由于承受不了父母兄长过份的关心而烦躁……于是,有的人要么对弟弟妹妹撒手不管,听之任之,要么借照顾管教之名找茬儿和弟弟妹妹们吵上一架;有些则反抗兄长的“管制”;有的却暗自饮泣;有些把心中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化成实际行动时和他们对着干;有的却“反其道而行之”与社会上某此偏颇的认识发生冲突……但毕竟手与足都和心相通相连。所谓十指连心,在“反抗”在“爆发”之余,自己的心却也有点被伤害的感觉。损其一指,十指皆不灵活;伤其手足,躯干的活动也受限制。

当然,如若此时就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叹未免有些小题大作。其实只要在心上稍加一点就可将曾经伤其心智的“刀锋”砍掉。想一想,中国正以凝聚了天地五亿年灵气的大脑创造出那样一个“忍”字,那一“、”也真是精妙无比,救兄弟姐妹于手足被损、心智被伤的悲惨境地。不但如此,这凝重的一“、”也把为人之道传给一颗颗骚动的心。

首先老大的忍。忍意味着爱心同责任,更意味着收获。

有所谓长兄如父的说法,正是指在一个家庭中,长子长女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通常他们是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担负起这种责任的。但,他们真正意识到这种责任却是在青少年时代。大多数的哥哥姐姐在他们不再愿意牵着弟弟妹妹的手去买糖果冰棍,不再留恋同弟弟妹妹在狭小的屋子里玩关于好人坏人的游戏,不再需要弟弟妹妹为他们成功地翻斤斗或玩骨头子而叫好的时候,他们很希望和伙伴们去郊游而不是带着妹妹去买汽球,很希望安静地读一会儿“琼瑶”“古龙”

的时候,不再有年幼的弟弟妹妹缠着他们讲“孙悟空”、“宝葫芦”……他们会猛然觉得原来在童稚的童年时代,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充当父母“管教”弟弟妹妹的游戏并不那么好玩。从而他们感到有些委屈、有些不自由。他们不再热衷于教年幼的弟弟妹妹做手工玩具,而是经常讲些“牛魔王”“热风怪”的故事让弟弟妹妹们在三两天内不愿再听故事。他们不再将去幼儿园领妹妹当成好玩的事儿,而是想方设法避开令人讨厌的“小尾巴”。然而,他们却不能无视弟弟妹妹们那充满委屈的眼睛。从童年时代培养起来的习惯,使这些长子长女不能不在自己对弟弟妹妹无端发怒之后遭到良心的严厉谴责。这一点即使在尚未成年没有在其他的方面培养起内省习惯的少年哥哥姐姐那里也不例外。

对于处在轻狂年少的老大们来说,忍字好象是难以做到的。多数老大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父辈们严厉的责怪才学会忍,做到忍、习惯于忍的。终于那些曾经被视作沉重负担的责任转化为自觉自愿的爱之行。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讲爱自己的老人,将这份爱推广到其他老人身上;爱护自己的孩子,把这种爱护之情推及到别人的孩子身上。终会有一天,老大们变成人父、人母。总会有一天,当他们用少时望着弟弟妹妹的那种关切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孩子,以温和有佳的态度对待陌生的孩童,以一腔爱心帮助着周围的人的时候,他们会惊奇地觉得,这个世界也在关切地注视着自己,他们得到无数人的爱与帮助。

其实,假如压住少年时代那追求“自在”的冲动,克制住时时涌上心头的无名怨气,就会清楚,老大们那份自信多半是从弟弟妹妹那崇拜依赖目光中得来的。

当他们的弟弟妹妹们长大成人,不再要拉着哥哥姐姐的衣襟去看外面的世界之时,当他们的弟弟妹妹也有自己要好的朋友而不再扒着他们的耳朵诉说小秘密的时候,当他们的弟弟妹妹能够看小说而不再需要他们讲“孙悟空”“猪八戒”的时候,老大们是不是会由于缺少了“崇拜者”而感到失落?

假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中的长子长女则在受完启蒙教育之后,或许在弟弟妹妹们咿呀学语之时,就成为这个家庭课堂中理所当然的“助教”了。在他们慢慢长大以后,便要代替父母监督弟弟妹妹们完成作业,要帮他们听写字词、温习功课,甚至要代替父母去给弟弟妹妹开家长会。当然,清晨他们将不愿起床的弟弟妹妹从温暖的被窝里拉起来;当他们边为弟弟洗因为打架而擦破的伤口,一边学着父亲的口气厉声责怪他时;当他们遵从母命把正兴致勃勃和伙伴捉迷藏的小妹寻回家里做功课时,他们希望他们的“学生”服从他们。但,当弟弟妹妹或东躲西藏不服从“管制”,甚至不理解他们的苦心公然反抗他们,称他们是“坏哥哥臭姐姐”时,心中的不被理解的怒气会逼使他们打弟弟几下、骂妹妹几回,直到他们哭着向自己承认错误。那时,老大们可能很为自己有如此权威而感到自豪。可是,只要略微想一下,自己曾经怎样在背后埋怨严厉的教师和痛打过自己的父母就会想象得出,他们的弟弟妹妹会怎样在小伙伴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更糟糕的是,也许过不了几次,他们严厉的教育就会失效。会有一天,曾经哭着认错的弟弟妹妹会同自己对打,会对自己对他们的关心漠然视之。那时老大们的自尊心又怎么不会受到伤害呢?

记得看到一篇文章,写一位姐姐由于在困难时期拒绝给弟弟一只价值五元钱的小锅而深感悔恨的事。这位姐姐在经济状况好转之后曾经加倍地为弟弟买高级衣服、皮鞋,特别是买压力锅、电饭锅等各种高级锅子,可是依然不能减轻内心的懊悔。应当说老大们更多的给予弟弟妹妹的,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一种亲情、一种督促、一种通过和风细雨的劝导传达给弟妹的做事做人的规则。老大们会不会像文章中这位姐姐那样因为少时的急躁而后悔呢?

其实,这些的“助教”应当感到幸运才是。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为厂长、经理、车间主任,成为教师、教官,成为新兵连长,成为劳改干部……。

在他们正要责骂不按规程上岗操作的工人,运用行政命令使一位拒不承认错误的部下当众检讨时;当他们要将那位不守纪律的学生推到门外罚站时;当他们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抬腿要纠正新兵怎么也站不直的身体时;当他们扬起手中的警棍要惩办目无纪律的犯人时,他们也许会想起若干年前强压住火气,给赖着不起床的小妹讲勤劳的小蜜蜂直到小妹不再赖着不起;怎样给不爱清洁的小弟讲懒汉国的笑话,直到小弟红着脸说不要做懒汉国的国王;怎样一遍遍地讲玻璃两个字的区别,怎样说服弟弟妹妹回家做功课;又怎样拉着弟弟的手给他讲打架不对的道理……。忍字给他们带来成功的经历启发了他们,那时他们不也曾同现在一样火冒三丈吗?但最终还是一个忍字引出比打骂更好的方法。从而,收起火气,也像当年那样来了循循善诱。或许当他们的工作方法被人称道时,老大倒会笑笑说:

“其实这些方法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样神奇,只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就从对弟弟妹妹的忍字中早早学到了而已。”

“这难道就是责任吗?我真不想当这个姐姐了。为什么明明是她的错,爸妈却要批评我?我又为何要像他所说的那样有那么多应该做的事,又有那么多不能做的事?难道仅仅因为我是老大吗?是不是全世界的哥哥姐姐都应当是这个样子?

”一位姐姐在她十四岁时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她曾经对我说:“那时我同妹妹都住校,有一天傍晚我们吵了起来,她有两句话讲得很伤人。我有些受不住了,就同她吵了起来,还打了她两下,然后生气地赶回家里。当我挤了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顶着风回到家的时候,我爸爸妈妈却都这么说,你为什么不同妹妹讲道理,怎么能动手打人呢?你回来她知道不知道?你这个姐姐呀!那一夜我失眠了,我委屈地哭了,这是姐姐吗?我为何不能发脾气?那夜里我下决心不再理妹妹了。”

确实,几乎所有的老大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都被父母告知要学习好,要做一个好学生;要工作好,要做一个好职工,总之,一句话要给弟弟妹妹们做出个样子来。在古老的中国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甚至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也要在子女中树立一个榜样。从而随着这榜样的要求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许多老大们也许全都曾“不堪忍受”地决心不再做这个榜样,也可能会像这位姐姐一样后悔不该成为老大。可是,“当我第二天回到学校见到妹妹时,她几乎是哭着对我说你上哪去了,是回家了吗?我一夜都做着很可怕的梦,我真害怕……后来,她还告诉我,她过去是很佩服我,说我知道得那么多,也让那么多同学和老师喜欢,只是这一回,她真的没想到她心目中的好姐姐会发脾气,好学生是不打人的,所以,她差一点不再相信我,不再和我好了……。”这位姐姐接着说:

“原来,我在妹妹心中是这样一位好姐姐,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以后我就真的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尽力让这个好姐姐的印象在妹妹心中生根。当我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考上大学的时候,当我在工作单位成为优秀青年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十四岁的这一段经历同妹妹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