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话本集。明冯梦龙(1574—1646)纂辑。原题“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校”。四十卷。是书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书收话本四十篇。多为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话本。题材多来自民间,亦有根据历史故事和前人小说改编而成。有明天启间天许斋刻本。1959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天许斋刻本影印。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许政扬校注本。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1562—1639)撰。六十四卷。书成于天启四年(1624)。全书分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漠、小儿则、麻疹沦、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择取诸家精要,对内、外、妇、儿以及中医理论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论述,阐述了其“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学说和以温补为主的治法,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本。
《嵇康集》即《嵇中散集》,三国魏嵇康(224—263)撰。原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诗一卷,文九卷。作品在中古文学中占重要地位,与阮籍齐名。诗风清峻,长于四言,《幽愤诗》为其代表作。文思新颖,多与旧说相反,《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为其代表作。赋之有名者则为《琴赋》。《嵇康集》刻本较多,在总集、类书、丛书和别集中有著录者七十余种,而以鲁迅校本至为精善。近人戴名扬著《嵇康集校注》1962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曾子十篇》清阮元(1764—1849)撰。四卷、序一录卷。系为《曾子》注释之作。阮氏吸收历来各家注释之长,考订文字,如在“天员”篇记孔子所述天地阴阳之道,能采用中西天文算学之说来解释,成为研究曾子思想一个最好的注释本。通行本为《丛书集成本》,此外,有《曾子注释》四卷收入《皇清经解》,《曾子注释》四卷、序录一卷收入《文选楼丛书》。
《曾文正公全集》丛书。清末曾国藩(1811—1872)撰。李翰章辑。一百八十六卷。十六种。包括曾国藩的奏稿、书札、批牍、杂著、日记、家书、家训、文集、诗集、年谱、读书录等。其奏稿反映当时社会情况较真实,内有关与太平军战等情况,有虚饰战功之劣迹,多不可信。然家书中并不讳败,可相互参证。曾氏一生主要活动在镇压太平军、捻军。是研究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及其曾氏其人的重要史料,全书反映了曾氏一生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思想。有清同治光绪间传忠书局刊本。
《善俗要义》官箴著作。元王结(1275—1336)撰。一卷。本书是王氏《文忠集》六卷本之末一卷。全文三十三条,主要内容论述官吏为民兴利为本,如务农桑、广储蓄、兴水利等。专述兴善事宜,如睦慈爱、和夫妇、敬耆艾、亲师儒、正婚姻、赈饥馁等。告诫官吏除弊、治安,如息斗讼、禁赌博、弭盗贼、明约要、戒游惰。内容充实,论述简单具体,确为地方官吏可行。本书是元代吏道专著之一。收入《四库全书》。另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谢宣城集》南朝齐谢眺(464—499)撰。五卷。卷一赋、乐府、四言诗,卷二为曲,卷三为五言诗,卷四、五为诗赋咏联句。眺长于五言诗,为永明诗的代表,善于写景状物,其声律对仗等艺术技巧,对唐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因而为后代诗人李白、杜甫等所钦服。有《四部丛刊》本,又近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
《谢康乐集》 南朝宋谢灵运(385—433)撰。原集二十卷,久佚。明焦竑所刊明辑本,四卷。凡赋二卷,乐府、诗一卷,文一卷。近人丁福保辑有五卷本,较完善。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在我国文学史上开山水诗派,与陶渊明之田园诗派并列,后世称“陶谢”。近人黄节据焦竑本重编《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材料丰富,注释精善。
《楞伽师资记》唐释净觉撰,净觉为禅宗北宗神会的再传弟子,在禅宗南北两宗争尊正统的斗争中,站在北宗立场上,为维护北宗的正统地位而写此书。目的是从禅宗传法系统上论证神秀系的北宗才是禅宗正统,以此与南宗对抗。此书虽不免有为争正统而夸大不实之词或捏造的东西,但也保存了许多北宗传播情况的资料,对研究神秀和北宗的佛教思想很有参考价值,也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史料。
《蒲松龄集》 别集。清蒲松龄(1630—1715)撰,路大荒整理集辑,二册。包括诗、词、赋、骈文、散文、俚曲、杂文,以及由他亲手编辑的非文学性的杂著。现存的蒲氏作品,除《聊斋志异》外,几乎全部收集在内。是集所收作品,一般说来,虽不如《聊斋志异》那样精粹,但从中可以看出蒲氏在文学知识领域中的多方面素养,也可见其一生的生活状况和主要经历,可为研究蒲松龄的生活、思想及其艺术成就提供参考。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
《楚辞》西汉刘向(约前77—前6)辑。收有战国楚人屈原、宋玉、景差辞赋,并附以汉人模拟屈赋形式的作品,其中有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以及刘向自作的《九叹》共计十篇。因都具有楚地的文学特色,故名楚辞。东汉王逸又将自作的《九思》和班固的两《叙》加入,并分章作注为《楚辞章句》十七卷。宋洪兴祖作《补注》。朱熹作《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有江苏人民出版社影印元刊本。清王夫之有《楚辞通释》,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铅印本。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
《新书》西汉贾谊(前200—前168)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八篇,今佚三篇。《隋书·经籍志》作贾子十卷。全书对“道”多所阐发。并把“道”运用于治国。还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具体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调改变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有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
《新语》西汉陆贾撰。共二卷,十二篇。书中多阐述《春秋》、《论语》之文,主张崇王道,黜霸术,识贤任贤,以德教化,修养生息。有1956年中华书局排印《诸子评议补录》本。
《新唐书》纪传体吏书。北宋欧阳修(1007—1072)、宋祁(998—1061)等撰。分本纪、志、表、列传,共二百二十五卷。并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在史料上对《旧唐书》有所补充。但刻意追求文辞高古,所录诏令奏章多有删改,颇有省文损意之处。书初刊于北宋嘉祐年间,1975年中华书局出标点本。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1007—1072)撰。七十四卷。原称《五代史记》,为与并行薛居正《五代史》相区别,薛史居前称“旧”,欧史居后称“新”。欧阳修仿《春秋》笔法,将梁、唐、晋、汉、周五代融为一体撰成。此与薛史将五代分别排列不同,较简要,补充了不少新史料,用力颇多,为二十四史中自唐以后的唯一私修史书。《记》十二卷、《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总七十四卷。熙宁五年(1072)成书而后卒。薛史多据实录,欧史兼采小说笔记。《职方考》列表,合志表为一,以反映五代十国疆域交错的情况。《司天考》只著录自然灾害,而不附会人事。十国世家及其年谱是当时各割据政权的史实和兴亡系年部分。四夷附录综述契丹、奚、吐谷浑、鞑靼等族历史,史料价值较高。书成后,褒贬不一。清吴兰庭有《五代史记纂误补》(四卷),可资参读。有中华书局标点本。
《新学伪经考》经书考证。清末民初康有为(1858—1927)撰。十四卷。“新学伪经”是指东汉刘歆的古文经而言,包括《周礼》、《逸礼》、《毛诗》、《左氏春秋》、《易经》、《书经》等。康氏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秦焚书而六经未尝亡绝。河间献王及鲁王并无有得古文经之事。这样,东汉刘歆立于学宫的今文经等均系“伪经”。旨在佐王莽篡汉,淹灭孔子“微言大义”的精神,是新莽一朝之学。书中大胆怀疑古籍,在思想上打破泥古守旧,在学术上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在政治上反对“恪守祖训”的封建顽固派。是康氏制造托古改制理论的著作之一。初刊于1891年,刊行后遭到顽固派的破坏,确于1898年、1990年三次毁版,但是靠毁版是毁不掉的,却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的历史根据之一。在考辨古籍上虽有新见,亦多有武断。1917年作者重刻出版,改题《伪经考》。1931年北平文化学社出版新式标点本,复改今名。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再次出版。
《意林》唐马总撰。凡五卷。该书集诸家子书,抄录其中有翼于风教,有裨于人心世道之名言佳句,间加作者评论而成。其所取之书,或有托伪,然不碍其旨意。原书凡三十卷,首有戴叔伦序。后佚。今本由《永乐大典》内辑出。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
《慎子》哲学著作。战国慎到(约前395—前315)撰。七篇。慎子其学本于黄老道德之术,强调以道变法,守成理,因自然,因人之情;强调法的客观价值,以补足人们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任其自然摆布。如说“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在舟不在人,对事物的矛盾转化,重视客观条件的作用。汉代时有四十二篇,至宋仅存三十七篇。今存七篇,清人钱熙柞校订。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诸子集成》排印本。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影印《百子全书》本。
《慎言》哲学著作。明王廷相(1474—1544)撰。十三卷。此书成于嘉靖六年(1527)。分道体、乾运、作圣、问成性、见闻、潜心、御民、小宗、保傅、五行、君子、文王、鲁两生等十三篇。篇各一卷。充分论证“元气”具有物质性,是世界的本源,提出“气有聚散,无灭息”的物质守恒原理。反对神秘主义的五行灾异说,大胆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收入明嘉靖中刻本《王浚川所著书》中。另有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廷相哲学选集》本。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元关汉卿(约1220—1330)撰。依据《汉书·于定国传》及《搜神记》所载东海孝妇故事改编、创作而成。结构宏伟,情节曲折,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窦娥惊天动地的反抗精神,感人至深。有脉望馆校《古今名家杂剧》本,臧懋循《元曲选》本等。
《群芳谱》全称为《二如亭群芳谱》,明王象晋撰。二十八卷。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内按天、岁、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花、卉,鹤鱼等十二个谱分类,品名之下,再分种植、制用、疗治、典故、丽藻等目,汇录前人记载,注明己见。叙述每一植物形态特征较详,而略于栽培。是书本为尊生遣性之作,无意于农业生产,但却为农学提供了不少可资参考的资料。刻本甚多,流传较广。除《汲古阁》本、《渔洋全集》本外,还有虎丘礼宗书院、沙村草堂、书业古讲堂、文富堂等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