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典籍笔记
45131100000003

第3章 四至六画(2)

《方望溪先生全集》清方苞(1668—1749)撰。三十卷。凡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补遗二卷。另附苏惇元撰《方望溪年谱》一卷,《年谱附录》一卷。方望溪为桐城古文之祖,此集实可观桐城派之衣钵。有咸丰元年(1851)戴钧衡刻本,又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

《为吏之道》官箴著作。秦墓竹简之一种。1975年7月12日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经整理,拟为《为吏之道》。收入《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文物出版社1978年出版)。全书由五十一支竹简组成、分五栏。专言秦代吏道,涉及官吏职责、品德,善、失标准,除害兴利,慈爱万姓,施政规戒等,并引有两则魏国法律。这是至今所知先秦时期唯一的吏道专著,亦即中国最早的一部吏道专著。学术价值珍贵,也是秦代重要史料。

《劝学篇》清末张之洞(1837—1909)撰。内、外两篇。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等九门;外篇分益智、游学、矿学、铁路等十五门。作者自称“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心论点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攻击变法,反对维新,颂扬清政府“仁政”。全书约四万余宇。颇得西太后赏识,令大量印刷,广颁各省,曾译成英、法文字,改题“中国唯一的希望”。1966年台北文海出版社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孔北海集》汉末孔融(153—208)撰。原集已佚,现集为明人所掇辑;内收诗文三十六篇。五言诗直抒胸臆,多悲怆之情。散文词藻华美,多用骈俪,以气运词,刚健锋锐。颇具建安风骨。今存《四部备要》本。

《孔尚任诗文集》 别集。清孔尚任(1648—1718)撰。汪蔚林辑,七卷,附有孔尚任著作目录和补遗。孔尚任是戏曲名著《桃花扇》的作者,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可惜流传不多。1951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重印他的《湖海集》,也只是他诗文的一部分。汪蔚林将他1958年辑集的《孔尚任诗》加进散文部分,并补入不少新的资料,因而成为目前一部较为完备的孔尚任诗文集。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著。四十卷,在三国人所著《水经》的基础,加以注释,将原书所载河流137条扩为1252条,对河流源头、流向、河道变迁、名称改易等,一一叙其原委。以水系为纲,因水及地,以地及人,详细记录了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物产、地理治革、人物故事等。凡有异词,则详加考订,并附按语。以黄河、淮河流域的记载为最详;记述地域广阔,含有朝鲜、越南、柬埔寨、印度、伊朗等域外地理知识。文笔清丽隽永,是中国古代以水道为主的综合性地理巨著。有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铅印本。

《水浒传》一称《忠义水浒传》,章回小说。明施耐庵(1296—1370)撰。是书根据《大宋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与民间流传水浒故事加工整理而成。全书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揭示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问题。全书故事曲折,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具有杰出的艺术成就。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形象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有多种版本,主要有:一、百回本。题《忠义水浒传》,有明嘉靖郭松刻本。此为残存最早刻本。又有明万历容与堂刻本,中有李卓吾评。二、百二十回本。题《水浒全传》,较百回本增加征田虎、王庆故事。有明袁天涯原刻本,明崇祯间郁郁堂刻杨定见改编本。此二种亦均有李卓吾评。三、七十回本。题《金人瑞删定水浒传》,此为金圣叹删改本。文字更为洗炼,流传更广。有明崇祯贯华堂刻本。四、百十五回本和百二十四回本。解放后先后有开明书店、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七十一回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另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会评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容与堂刻本。

《玉山文集》清末周馥(?—1920)撰。两卷。为《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的第四集。内有关于时政,儒学、河工、文艺理论等方面的论述。持守旧派立场。收入1922年秋浦周氏石印本《周悫慎公全集》。

《古诗源》诗选。清沈德潜(1673—1769)编。十四卷。选辑先秦至隋各代诗歌,共七百余首。唐以前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词》外)大多收录,又从其它古籍中辑录民歌谣谚,独具眼力。有《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63年用古籍刊行社纸型重印出版。

《古文观止》总集。清吴调侯、吴楚材编。十二卷。楚材与调侯为叔侄,志趣相投,日以古文切磋研习,遂合编是书。收录东周至明末文章二百二十篇,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依时代先后编次。多为历代名篇,约略反映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貌。繁简适中,各有详注,风行海内,影响甚广。通行有中华书局断句本。1959年初版以来已多次印行。又有多种白话译注本,中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阴法鲁主编之《古文观止译注》为上乘。

《古微堂集》又名《古微堂内外集》、《魏默深文集》。清魏源(1794—1857)撰。十卷。包括《默觚》三卷,是作者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主张改革,经世致用。《外集》七卷,有《孔子年表》、《筹河篇》、《畿辅河渠议》、其它序、传、碑铭等文,论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研究魏源思想的重要资料,有助于研究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颇具史料价值。有光绪四年(1878)淮南书局刻本,收入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518—1593)撰。五十二卷,约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卷一、二为本草序例,卷三、四为诸病主治药,卷五以后载药物,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六十二类,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新增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首,插图一千余幅。记述了药物的采集、炮制、鉴定、培植等方法,补充了“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的药学理论,同时对矿物学、化学、地质、天文、生物、地理等科学均有突出的成就,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巨著。历来传刻版本甚夥。以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万历江西本为蓝本,旁参各本校勘并标点。铅印本比较通行实用。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撰。三卷。内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十八门,叙及重要人物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皆有记载,生动地反映出汉晋社会风俗习尚和士族阶层的思想神貌。语言隽美,风格流丽。南朝梁刘孝标作注,引书四百余种,对原作纰谬,多所订正。引书多已亡佚,赖其传世,后世考据家视为鸿宝。明刻本朱墨印本为善本,藏北京图书馆。1983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余嘉锡撰《世说新语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最为精赡。

《东莱集》一名《东莱吕太史文集》。宋吕祖谦撰。四十卷。生平诗文,由其弟祖俭及从子乔年先后刊补遗稿,厘为文集十五卷,又别集十六卷、外集五卷、附录三卷、附录拾遗一卷。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吕东莱先生文集》二十卷。

《东里全集》明杨士奇撰。九十七卷,另别集四卷。是书分正、续二集,正集为士奇手定,续集乃其子孙所辑。别集四种为《代言录》一卷、《圣谕录》一卷、《奏对录》一卷、《附录》一卷。所作诗文多为歌功颂德之作,风格雍容典雅,实开明代“台阁体”之先河。有明嘉靖二十八年黄如桂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影印本。

《东坡七集》宋苏轼撰。一百一十卷。包括《前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七种。前三种收诗、词、铭、颂、赞、杂文、表、传等。四、五、六种是奏议和起草的文告。《应诏集》有策略、策别、策断、中庸论、人臣论、人物论等。词集《东坡乐府》有单刻本,不在全集中。宋郎晔编选有《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清王文诰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较为完备。是书有《四部备要》本行世。

《石山医案》明汪机(1463—1539)撰,其弟子陈桷于正德十四年(1519)编辑而成。三卷。上卷论述营卫气血、内科杂病医案。卷中为外、妇、儿科病案。下卷为答银台宋公书。治病取各家之长,不拘泥于成方,重视四诊合参,尤擅于脉诊与望诊,案中每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是研究其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有上海食竹山房石印《汪氏医学丛书》本。

《石湖居士诗集》又称《石湖诗集》、《范石湖诗集》。三十四卷。宋范成大(1126—1193)撰。范氏一生作诗很多,于国事、政治、人民疾苦、个人身世、山川风土等多所描绘,尤其是其使金时所作七十二篇绝句,充满爱国热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及其远大抱负。有《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等版本。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时代的编年体史书。此书与《春秋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传为春秋末左丘明撰。杨伯峻据《左传》记事考订成书于魏斯为侯(前403)之后,田和为齐侯(前386)之前。编年始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72)。所记春秋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翔实可靠,于古史传说也有所记。文字简洁,叙述人物、事件,生动活泼。原与《春秋》分行,西晋杜预著《春秋左氏传集解》,始将经、传合编。唐孔颖达等撰《春秋左传正义》,又为杜注作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新注有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太冲集》西晋左思(约250—约305)撰。一卷。是集存诗十四首,多为五言,其中《咏史》八首最有名。多以历史题材抒写个人怀抱,批评黑暗现实。格调高尚,时有新意。与同代诗人重形式轻内容的时尚相反,代表了西晋诗歌的发展趋向。另有《三都赋》,风靡一时,“洛阳纸贵”。其模仿班固《两都赋》与张衡《二京赋》,描写魏蜀吴三国都城各有侧重,又相互映衬,再现出当时的山川形胜与风俗习尚,铺张夸饰,把“赋体”文学推向顶峰。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左文襄公全集》即《左宗棠全集》。丛书。清末左宗棠(1812—1885)撰。八种,一百二十四卷。是书为左氏卒后,由门人杨书霖编辑。包括奏稿、书牍、批札、咨札、谢恩折、诗文集、家书,附《张大司马(亮基)奏稿》、《骆文忠公(秉章)奏稿》,总一百二十四卷。所收皆为左氏手笔,如附张骆二奏稿,即为早年入湖南巡抚张骆幕府,为张骆二人起草上奏,故附入本集。是研究左氏本人政治思想及太子天国、捻军起义、西北回民起义、洋务运动等方面有价值的史料。全集自光绪十四年至十八年(1888—1892)陆续编刻,时漏收家书,1987年由林鸣凤整理,岳麓书社出版《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将其补入。

《旧唐书》纪传体史书。原名《唐书》,因与欧阳修《新唐书》区别,改用今名。后晋刘昫(888—947)监修,实出张昭远、贾纬等人之手。修于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间(940—945)。全书分本纪、志、列传,共二百卷,记唐二百九十年历史。本书前半部取材多本官修实录、国史旧本,故颇为详明。长庆以后,无底本所据,记载略备。然本书保存的原始资料丰富,为治唐史必读之书。书初刊于北宋咸平三年(999)。欧史行世后,本书流传渐稀。明嘉靖十七年(1538)余姚闻人诠收集宋本重刻。1975年中华书局出标点本。

《旧五代史》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后世为与宋欧阳修撰《五代史记》相区别,故加“旧”字。北宋薛居正(912—981)撰。一百五十卷。开宝七年(974)成书。记载后梁至后周五十三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包括《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志》十二卷。并附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此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再以《册府元龟》等书补充抄写成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一般刊本均据此翻印,此书材料芜杂,文字烦冗,观点前后不统一。有中华书局标点本。

《归潜志》金末元初刘祁(1203—1250)撰。十四卷。书成于金元之际。前十卷多载金末人物,兼及政治、艺文琐事,大致以类相从;十一卷记汴梁陷落始末;十二卷记崔立劫持群臣立碑事,附议金亡之由;十三、十四卷收作者杂著及他人投赠之作等。记事朴厚无华,一无讳饰,多切实可征。为研究金末历史的重要资料。《金史》哀宗及李之纯、赵秉文等人纪、传,多采自本书。可补《金史》、《元史》等书史事之缺。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崔文印点校本。

《北史》唐李延寿撰。一百卷。记述北朝北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二百三十三年(386—618)史事。《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贞观十七年(643)成书。大体是删补《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成。《魏书》删多补少,《隋书》略有删节,《北齐书》、《周书》增补较多。删去者多为各朝诏诰奏议,也有均田制、农民起义等重要经济、阶级关系史实。增补则是西魏三个帝纪及若干列传。与《南史》同病,有删补失当之疵。有中华书局标点本。

《北齐书》唐李百药(565—648)撰。五十卷。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别于萧子显《南齐书》。记载公元534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建立,中经公元550年北齐代东魏到公元577年北齐亡,四十多年史事。贞观元年(627)太宗诏百药据其父德林旧稿续修,十年成书。大致仿《后汉书》体例,无志表。该书至北宋时,大部散佚,仅存百药撰之三分之一,十八卷。今本为后人取《北史》等书补配完备,因读来前文不及后语处多。有中华书局标点本。

《四书札记》 清杨名时(1661—1737)撰,四卷。是编乃其读四书所记。《大学》一卷,皆用李光地古本之说;《中庸》一卷,立论比较切实;《论语》一卷,重在阐明义理;《孟子》一卷,最为简略,疑其为未成之书。有四库全书本、《杨氏全书》本。

《四书集注》 又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1130—1200)撰。十九卷。其中《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成书于淳熙十六年(1189)。《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绍熙元年(1190),作者知漳州 为之刊刻行世,始有四书之名。集注阐发作者之理学思想,为元明清历代科举取士的必读书。有《四部备要》本。

《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官修介绍《四库全书》书目的著作,共二百卷。清乾隆时开四库全书馆,历十年修成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每进一书,都由经手分校各人撰述提要,经史子集四部各有专人负责:经部戴震,吏部邵晋涵,子部周书昌,集部纪昀,并由纪昀汇总审定、删润,置之卷首,最后加以增订,汇集为一编,题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名《四库全书总目》。以经史子集四部为纲,再分类属,每类又分著录、存目二项,著录书皆有钞本,存目书四库不收。提要对各书的作者、学术价值、源流、得失都有介绍,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目录学专著。后因提要卷帙浩繁,又另编《简明目录》二十卷。有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精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