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因为在它多次身体蜕皮之后,尾巴的末端会留有一串角质环,当遇到敌人或者剧烈运动的时候,会以每秒40~60次的速度摆动尾巴上的环,环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使敌人不敢靠近,所以就给它起名:响尾蛇。它的响声除了警告敌人不要靠近,还可以诱捕一些小动物。
响尾蛇活着的时候让人害怕,死了之后依然让人害怕。在响尾蛇死后的一个小时内,它仍然可以袭击靠近它的人类或动物。
响尾蛇死后为什么还能袭击人呢?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生物学家对响尾蛇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
生物学家惊奇地发现,响尾蛇在咬噬行为上有一种条件反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受大脑的指挥。即便是在它死后,甚至是将它的头部切除,它仍然有咬噬的能力。
这种咬噬的能力和它头部的一种特殊的器官是分不开的。这种特殊的器官在响尾蛇活着的时候可以利用红外线感应附近动物身体内散发的热量,并作出攻击行为。在响尾蛇死去之后,只要它头部的红外线感应器官组织依然尚未腐烂或遭到破坏,这些红外线感应器官就可以感应到动物体内散发的热量。在响尾蛇死去一个小时之后,它还能探测出附近15厘米以内动物发出的热能,然后做出袭击的行为。
响尾蛇的毒性很强,而且属于混合型蛇毒。如果谁一不小心被响尾蛇咬到了,马上就会有一种特别刺痛且灼热的感觉,随后会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晕倒。等醒过来的时候,会发现受伤部位变得肿胀,呈现紫黑色,身体也会感觉加重,体温升高,并产生幻觉,眼前的所有物体看上去都是一种颜色:褐红色或酱紫色。响尾蛇的蛇毒进入人体后,将会产生一种酶,导致肌肉瞬间腐烂,同时破坏神经纤维,严重时,可使脑死亡。
响尾蛇属于蝮蛇科的蛇类,它们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地区的草原、灌木林或者干旱地带。通常它们身长在1.5~2米之间,眼睛和鼻子间有颊窝,长有一个红外线感应器官,能够灵敏地感受到其他动物身上散发出的热能,可以用来探测敌人和猎物的位置,并且判断准确。
响尾蛇喜欢白天躲在老鼠洞里,或将自己埋藏在灌木下,所以很难发现它的踪迹。夜晚的时候,它开始出来觅食。响尾蛇属于肉食性的蛇类,一般以老鼠、野兔和蜥蜴为食,有时候也会吃其他种类的蛇和小鸟。
还有一个特点值得一提,响尾蛇既怕热,又怕冷。因此,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它喜欢躲在地洞里避暑;在天气变冷的时候,它就会选择躲在石头裂缝中开始冬眠。而且它不喜欢独处,常常有很多条响尾蛇,扎堆聚集在一起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