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人性笔记
45135400000005

第5章 人性(3)

人是善与恶、高尚与低贱等因素的合成物,人所经历的事件,促使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清清楚楚地暴露出来,使其中的一种压倒了另一种。人民是人的集合体,他们在所经历的事件和所遇到的大风大浪中,或是显示出他们最美好的品德,或是暴露出他们最卑劣的品德。

摘自(埃及)优素福·西巴伊《回来吧,我的心》忏悔的女罪人第592页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9—80页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4页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涎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已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故熟察小人之知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43页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2—393页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页

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复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按其真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矣?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深察名号第三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7—368页

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摘自王符《潜夫论》上海古籍1978年版第40页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适善恶之焉也与?摘自扬雄《法言·修身篇》一扫叶山房版

正命者至百而死。随命者五十而死。遭命者初禀气时遭凶恶也,谓妊娠之时遭得恶也,或遭雷雨之变,长大夭死。此谓三命。

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性命在本,故《礼》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及长,置以贤师良傅,教君臣父子之道。贤不肖在此时矣。摘自北大《论衡》注释组《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页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渟而清,动之则流而浊。先王知中流之易扰乱,故随而教之;谓其偏好者,故立一定之法。摘自杨泉《物理论》(辑本)丛书集成本

问曰: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曰: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曰:为不善者非性邪?曰:非也。乃情所为也。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焉。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夫水,抟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所以导引之者然也。人之性皆善,其不善亦犹是也。问曰:尧舜岂不有情邪?曰:圣人至诚而已矣。尧舜之举十六相,非喜也;流共工,放兜,亟鲧,窜三苗,非怒也;中于节而已矣。其所以皆中节者,设教于天下故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圣人之谓也。”摘自李翱《李文公集》卷二《复性书》中四部丛刊本

人禀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所以为人,故人之德有五(仁义礼智信),人之伦亦有五(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以人之德,行于五者人伦之间,各尽其分,乃所谓奉天命,立人道也。然人生气禀不齐,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凡上品、下品之人,分数常少,而中品之人,分数常多。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三《大学要略》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古今论性者纷然不齐,孟子一言以蔽之曰“性善”。盖性一也,有所谓“无善无不善”者,非止言其源乎?有所谓“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者,非止言其流乎?有所谓“有‘性善’有‘性不善”者,非止言其末流之弊乎?有谓“为我”至于无君,“兼爱”至于无父,“执中”至于无权,各执其偏见,而举一废百,馀杞柳湍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说,均之为一偏,则非知性之全者,故孟氏真从天命之本源而言之曰善.真有以矻砥柱障狂澜而功不在禹下。但天载无声无臭,不可得而窥也,乃自其所发端者验之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以溯其流,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一皆吾性之顺应;以探其源,而仁、义、礼、智一皆吾性之本真。观之孩提,而知爱知敬,无不同也,观之众人,而乍见孺子入井,无不同也;观之行道乞人,而不受呼蹴之食,无不同也。惟其性善之同,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充之“足以保四海”,此岂孟子之独见乎?孔子系《易》有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孟子愿学孔子,而其言固有所本矣。宋儒倡明孔孟之学,以正人心,熄邪说,宜乎一宗性善之旨,以挽其流,而归之中也已。吾尝得之程氏焉,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是亦言性之源也。曰:“善是性,恶亦不可谓之性,譬之水清是水,浊亦不可不谓之水。”是亦言性之流也。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是又合性之源流而并言之也。言虽不同,无非发明孟氏之旨。张子气质之性,虽为后儒所信从,犹不若孟氏之言简而尽。由宋以来,或偏于刚,或偏于柔,委罪于气质者,固不能窥性善之蕴,然求之高旷虚寂者,谓修性不修命,万劫英灵难入圣,岐性命而二之,其说不攻自破。独佛氏谓性觉、真、空,空、真、觉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将探性之源头以示人,其说弥近理而大乱真也,安得真信孟氏性善之旨者,与之共学乎孟氏之学?摘自《理学宗传》卷二三章潢《心性说》康熙六年夏峰藏本

凡人之心,当恻隐自能恻隐,当羞恶自能羞恶,不待勉强,自然流行,所谓“故”也。摘自《黄宗羲全集·孟子师说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性善,情恶;无意为之则善,有意为之则恶。佛祖圣贤惟致天地未分前之知,以格日用,故能从心随顺。欲用斯用,则恶亦泯于善,而无善恶可言矣。混沌视之,三教皆刍狗也,何尝非恶乎?一切剧诛,则混沌亦恶魁矣,以一切皆混沌之所生也。曾知总杀之即总赦耶?总赦之必先总杀耶?荀子言性恶,原非无谓,但不能举大防细网、先后交、论之几,相因相泯,洞知天统地、阳统阴,生生继成,圣人尊阳,体统用,用皆体之故,而榜云“性恶”,则误世耳。摘自方以智《东西均》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6页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曰途之人可以为禹。夫其所以可者才也,非性也。且夫人有人之圣,物亦有物之圣。记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风皇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然则凤皇、麒麟、神龟、蛟龙之数者亦物之圣者也。人之圣者能以其所能,教人之不能;以其所知,教人之不知,而物之圣者不能焉。此非其性之不足而其才之不足也。是故性也者人与物所同也,才也者人与物所异也。吾之论性不从孟,而从荀。然性既恶矣,人且曰吾禽兽耳,何善之能为?故吾屈性而申才,使人知性之不足恃然,故不学者惧矣,使人知性不足恃而才足恃然,故学者劝矣。摘自俞樾《性说下》《宾萌集》集二《春在堂全书》清光绪刻本

或曰:性善性恶之说,皆不如言无善无恶者,曰:子将言人性乎?抑自有所谓性乎?夫言人性,则必有善有恶矣。彼无善无恶者,盖佛之所谓性海,而非言人之性也。何也?自其未生言,性海湛然,未有六道,而何人性之云。自既有六道言,亦各有如来藏隐伏其中,而人与鸟兽,初未尝异,又岂得专为人之性也。孟、荀所言,专为人言之也。

虽然,以符验言,则性恶为长。然非谓其同于鸟兽也。盖举孩提之爱亲者,未知初生之时,坼擘其母而不少顾也。举稍长之敬兄者,未知乳哺之顷,少有不慊而瞋目作色也。孟举其善而忘其恶,荀则以善恶皆具,不能纯善,则以恶名之,故其言曰:繁弱、巨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留,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骐骥、纤离、绿耳,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前必有衔辔之制,后必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性恶篇》。夫惟弓故可檠,剑故可厉,马故可辔。苟非三物者,则虽檠之、厉之、辔之而无所用,此即谓其本异于鸟兽矣。又曰:今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是则即孟子所谓善者,而荀子以其偏险悖乱,亦由天授,既非纯善,即谓之恶,犹之既舂之米,谓之精凿,未舂之米,谓之粗粝。粗粝云者,对精凿言之,而非谓其与稂莠比肩也。然一人之行,固以习化,而千世之性,亦以习殊。泰古豨韦之民,犷悍贪暴,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夫人而有此性也。自先觉者教化之,至于文明之世,则相亏相害者,固不能绝,而具此性者稍少。故学可以近变一人之行,而又可以远变千世之质。荀子于首篇《劝学》,即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千世锲而不舍,则性亦美于桃矣。仲尼之言,性相近,习相远,亦兼二义,而不言灵魂。摘自章太炎《儒术真论(1899年)附:菌说》,《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138页

在生物进化上看来,人类也是一种动物,他本性上恶的方面,也和别的动物一样,不过恶的方面越减少,善的方面越发达,他的品格越进化到高等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虽是高等动物,“下等动物的祖先”所遗传的恶性固然存在,他们所遗传的善性也未尝不存在。况且现在正在进化途中,恶性有减少的可能,善性有发展的倾向,何以见得绝对没有救济的希望呢?

摘自陈独秀《自杀论》(1920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上册第462页

人类的本质决不是内在于个别的个人里的抽象体。在具体的实在上,它是社会的关系之总体。我们不能把它仅仅看做一个类概念,看做一个内在的,静呆的,只是自然地结合许多个体的一般性。所以人决不是孤立了的,它在这个社会里生活——一句话,他的一切都为社会所规定,所制约。

摘自彭康《科学与人生观》《文化批判》1928年2月第2期

从来历史上研究人生的本质,争论所谓“天性”的问题,其实,人生的本质与人性的善恶,也是从社会斗争中决定的。

摘自俞铭璜《新人生观》(1949年)《俞铭璜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4页

其实,人的本性并无善恶之分,更不应该以什么“天性”,分出什么等级。(墨子的门徒告子也说:人性本来无分善恶,好像流水一样,究竟向那边流,就看缺口向那边开的。)只有在阶级社会里,因为时代发展与生活环境,即各人的阶级地位不同,人性才分出了善恶。

摘自俞铭璜《新人生观》(1949年)《俞铭璜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9页

人性之善恶,如果以新时代的眼光来看,那些不劳而食,专靠压迫、剥削与欺骗人民过生活的剥削阶级,才是最残暴无耻,阴险恶毒的;那些劳力生产,反而被压迫、剥削与欺骗的人民,才是真正最忠厚善良的。(汉朝出身于农民的哲学家王充,就有与此相仿佛的意见。)劳动人民即使个性上有某些缺点,也都是在旧社会的压迫、剥削与欺骗下所造成的。

摘自俞铭璜《新人生观》(1949年)《俞铭璜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9页

人是机械之说盛行于18世纪,人类视同机器,把人类精神上、道德上的许多高贵素质,一概抹煞。人不过是一种物质的或生理的特殊表现;忽视其高级的理性,已犯了人格的贬值之嫌。至19世纪末叶,进化论抬头,若干生物学家,谓人类亦如其它动物,是由下等动物逐渐演进而来。此种说法,复为胎生学家所证实。人类学家,亦盛倡人猿同祖之说。凡此种种学说,皆指人类出身之低贱,不仅减削人类之自尊心,且反增加人类之卑贱感。及至20世纪,心理解析说复倡言人类一切“有意识之思想欲望”,其出发点皆在人类“隐意识中暗昧不明之本能情欲”,换言之,个人之意志,行为,信仰等,大部常被隐意识中之“低级情欲”所支配,所谓理性,仅是表面的,不过是“非理性的本能欲望”之工具仆奴。此说一面扬人性中之兽性,一面抑人性中之理性。

摘自马寅初《我的人生观》(1946年)《马寅初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261页